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资料下载2019
编号:9149
针灸大成+简体版.pdf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4日
第1页
第7页
第12页
第30页
第32页
第472页

    参见附件(4890KB,569页)。

    

    针 灸 大 成

    杨 继 洲 著 目 录

    卷 一

    针 道 源 流 3 … … … … … … …

    针 灸 直 指 6 … … … … … … …

    针 灸 方 宜 始 论 6 … … … … …

    刺 热 论 7 … … … … … … … … …

    刺 疟 论 8 … … … … … … … … …

    刺 咳 论 1 1 … … … … … … … …

    刺 腰 痛 论 1 2 … … … … … … …

    奇 病 论 1 4 … … … … … … … …

    刺 要 论 1 5 … … … … … … … …

    刺 齐 论 1 5 … … … … … … … …

    刺 志 论 1 6 … … … … … … … …

    长 刺 节 论 1 6 … … … … … … …

    皮 部 论 1 7 … … … … … … … …

    经 络 论 1 8 … … … … … … … …

    骨 空 论 1 8 … … … … … … … …

    刺 水 热 穴 论 1 8 … … … … … …

    调 经 论 2 0 … … … … … … … …

    缪 刺 论 2 2 … … … … … … … …

    经 刺 论 2 6 … … … … … … … …

    巨 刺 论 2 6 … … … … … … … …

    手 足 阴 阳 流 注 论 2 6 … … … …

    卫 气 行 论 2 8 … … … … … … …

    诊 要 经 终 论 2 9 … … … … … …

    刺 禁 论 3 0 … … … … … … … …

    刺 法 论 3 3 … … … … … … … …

    难 经 3 9 … … … … … … … … …

    卷 二

    周 身 经 穴 赋 4 9 … … … … … …

    百 症 赋 5 2 … … … … … … … …

    标 幽 赋 5 4 … … … … … … … …

    席 弘 赋 7 3 … … … … … … … …

    金 针 赋 7 5 … … … … … … … …

    玉 龙 赋 7 9 … … … … … … … …

    — 1 — 针 炙 大 成 通 玄 指 要 赋 8 1 … … … … … …

    灵 光 赋 8 8 … … … … … … … …

    兰 江 赋 8 9 … … … … … … … …

    流 注 指 微 赋 9 0 … … … … … …

    卷 三

    五 运 主 病 歌 9 2 … … … … … …

    六 气 为 病 歌 9 2 … … … … … …

    百 穴 法 歌 9 3 … … … … … … …

    十 二 经 脉 歌 9 5 … … … … … …

    玉 龙 歌 9 8 … … … … … … … …

    胜 玉 歌 1 0 7 … … … … … … …

    杂 病 穴 法 歌 1 0 9 … … … … …

    杂 病 十 一 穴 歌 1 1 2 … … … …

    长 桑 君 天 星 秘 诀 歌 1 1 4 … …

    马 丹 阳 天 星 十 二 穴 治 杂

    病 歌 1 1 4 … … … … … … … …

    四 总 穴 歌 1 1 6 … … … … … …

    肘 后 歌 1 1 6 … … … … … … …

    回 阳 九 针 歌 1 1 8 … … … … …

    针 内 障 秘 歌 1 1 8 … … … … …

    针 内 障 要 歌 1 1 8 … … … … …

    补 泻 雪 心 歌 1 1 9 … … … … …

    行 针 总 要 歌 1 1 9 … … … … …

    行 针 指 要 歌 1 2 0 … … … … …

    刺 法 启 玄 歌 1 2 1 … … … … …

    针 法 歌 1 2 1 … … … … … … …

    策 1 2 1 … … … … … … … … …

    诸 家 得 失 策 1 2 1 … … … … … …

    头 不 多 灸 策 1 2 4 … … … … … …

    穴 有 奇 正 策 1 2 6 … … … … … …

    针 有 深 浅 策 1 2 9 … … … … … …

    卷 四

    背 部 俞 穴 歌 1 3 1 … … … … …

    腹 部 中 穴 歌 1 3 2 … … … … …

    中 指 取 寸 1 3 3 … … … … … …

    《 素 问 》 九 针 论 1 3 4 … … … …

    九 针 式 1 3 6 … … … … … … … …

    制 针 法 1 3 8 … … … … … … … …

    煮 针 法 1 3 8 … … … … … … … …

    暖 针 1 3 9 … … … … … … … … …

    火 针 1 3 9 … … … … … … … … …

    温 针 1 4 0 … … … … … … … … …

    — 2 — 针 炙 大 成 治 折 针 法 1 4 0 … … … … … … …

    《 内 经 》 补 泻 1 4 1 … … … … …

    《 难 经 》 补 泻 1 4 9 … … … … …

    《 神 应 经 》 补 泻 1 5 3 … … … …

    泻 诀 直 说 1 5 3 … … … … … … …

    补 诀 直 说 1 5 3 … … … … … … …

    南 丰 李 氏 补 泻 1 5 4 … … … …

    四 明 高 氏 补 泻 1 6 3 … … … …

    三 衢 杨 氏 补 泻 1 6 6 … … … …

    生 成 数 1 7 6 … … … … … … …

    经 络 迎 随 设 为 问 答 1 7 7 … …

    禁 针 穴 歌 1 9 1 … … … … … …

    禁 灸 穴 歌 1 9 1 … … … … … …

    太 乙 歌 1 9 2 … … … … … … …

    尻 神 禁 忌 1 9 3 … … … … … …

    人 神 禁 忌 1 9 3 … … … … … …

    卷 五

    十 二 经 井 穴 1 9 7 … … … … …

    井 荥 俞 原 经 合 歌 2 0 4 … … …

    井 荥 俞 原 经 合 横 图 2 0 5 … …

    徐 氏 子 午 流 注 逐 日 按 时

    定 穴 歌 2 0 6 … … … … … … …

    十 二 经 纳 干 支 歌 2 0 7 … … …

    流 注 图 2 0 8 … … … … … … …

    论 子 午 流 注 法 2 1 2 … … … …

    流 注 开 阖 2 1 3 … … … … … …

    流 注 时 日 2 1 4 … … … … … …

    脏 腑 井 荥 俞 经 合 主 治 2 1 4 …

    十 二 经 是 动 所 生 病 补 泻

    迎 随 2 1 6 … … … … … … … …

    十 二 经 之 原 歌 2 1 7 … … … …

    十 二 经 病 井 荥 俞 经 合 补

    虚 泻 实 2 1 7 … … … … … … …

    十 二 经 气 血 多 少 歌 2 2 3 … …

    十 二 经 治 症 主 客 原 经 2 2 3 …

    灵 龟 取 法 飞 腾 针 图 2 3 0 … …

    九 宫 歌 2 3 0 … … … … … … …

    八 法 歌 2 3 1 … … … … … … …

    八 法 交 会 八 脉 2 3 1 … … … …

    八 法 交 会 歌 2 3 1 … … … … …

    八 法 交 会 八 穴 歌 2 3 1 … … …

    八 脉 配 八 卦 歌 2 3 2 … … … …

    八 穴 配 合 歌 2 3 2 … … … … …

    刺 法 启 玄 歌 2 3 2 … … … … …

    八 法 五 虎 建 元 日 时 歌 2 3 2 …

    — 3 — 针 炙 大 成 八 法 逐 日 干 支 歌 2 3 2 … … …

    八 法 临 时 干 支 歌 2 3 3 … … …

    推 定 六 十 甲 子 日 时 穴 开

    图 例 2 3 3 … … … … … … … …

    八 脉 图 并 治 症 穴 2 3 6 … … …

    八 法 手 诀 歌 2 5 3 … … … … …

    卷 六

    五 脏 六 腑 2 5 4 … … … … … …

    十 四 经 脉 长 短 尺 寸 2 5 8 … …

    脏 腑 十 二 经 穴 起 止 歌 2 5 8 …

    手 太 阴 经 穴 主 治 2 5 9 … … …

    手 太 阴 肺 经 穴 歌 2 5 9 … … … …

    考 正 穴 法 2 6 1 … … … … … … …

    手 阳 明 经 穴 主 治 2 6 5 … … …

    手 阳 明 大 肠 经 穴 歌 2 6 5 … … …

    考 正 穴 法 2 6 6 … … … … … … …

    足 阳 明 经 穴 主 治 2 7 1 … … …

    足 阳 明 胃 经 穴 歌 2 7 1 … … … …

    考 正 穴 法 2 7 3 … … … … … … …

    足 太 阴 经 穴 主 治 2 8 4 … … …

    足 太 阴 脾 经 穴 歌 2 8 5 … … …

    考 正 穴 法 2 8 7 … … … … … …

    手 少 阴 经 穴 主 治 2 9 2 … … …

    手 少 阴 心 经 穴 歌 2 9 3 … … … …

    考 正 穴 法 2 9 5 … … … … … … …

    手 太 阳 经 穴 主 治 2 9 8 … … …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穴 歌 2 9 8 … … …

    考 正 穴 法 2 9 9 … … … … … … …

    足 太 阳 经 穴 主 治 3 0 3 … … …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穴 歌 3 0 4 … … …

    考 正 穴 法 3 0 5 … … … … … … …

    足 少 阴 经 穴 主 治 3 2 0 … … …

    足 少 阴 肾 经 穴 歌 3 2 1 … … … …

    考 正 穴 法 3 2 3 … … … … … … …

    卷 七

    手 厥 阴 经 穴 主 治 3 3 1 … … …

    手 厥 阴 心 包 络 经 穴 歌 3 3 1 … …

    考 正 穴 法 3 3 2 … … … … … … …

    手 少 阳 经 穴 主 治 3 3 4 … … …

    手 少 阳 三 焦 经 穴 歌 3 3 4 … … …

    考 正 穴 法 3 3 5 … … … … … … …

    — 4 — 针 炙 大 成 足 少 阳 经 穴 主 治 3 4 0 … … …

    足 少 阳 胆 经 穴 歌 3 4 0 … … … …

    考 正 穴 法 3 4 2 … … … … … … …

    足 厥 阴 经 穴 主 治 3 5 1 … … …

    足 厥 阴 肝 经 穴 歌 3 5 2 … … … …

    考 正 穴 法 3 5 3 … … … … … … …

    任 脉 经 穴 主 治 3 5 8 … … … …

    任 脉 经 穴 歌 3 5 8 … … … … … …

    考 正 穴 法 3 6 0 … … … … … … …

    督 脉 经 穴 主 治 3 6 8 … … … …

    督 脉 经 穴 歌 3 6 8 … … … … … …

    考 正 穴 法 3 6 9 … … … … … … …

    督 任 要 穴 3 7 6 … … … … … …

    奇 经 八 脉 歌 3 7 7 … … … … …

    奇 经 八 脉 3 7 7 … … … … … …

    十 五 络 脉 歌 3 8 0 … … … … …

    十 五 络 脉 穴 辩 3 8 1 … … … …

    十 五 络 脉 3 8 1 … … … … … …

    十 二 经 筋 3 8 3 … … … … … …

    五 脏 募 穴 3 8 7 … … … … … …

    八 会 3 8 8 … … … … … … … …

    看 部 取 穴 3 8 8 … … … … … …

    治 病 要 穴 3 8 8 … … … … … …

    经 外 奇 穴 3 9 3 … … … … … …

    穴 同 名 异 类 3 9 7 … … … … …

    卷 八

    穴 法 4 0 1 … … … … … … … …

    诸 风 门 4 1 9 … … … … … … …

    伤 寒 门 4 2 0 … … … … … … …

    痰 喘 咳 嗽 门 4 2 1 … … … … …

    诸 般 积 聚 门 4 2 3 … … … … …

    腹 痛 胀 满 门 4 2 4 … … … … …

    心 脾 胃 门 4 2 5 … … … … … …

    心 邪 癫 狂 门 4 2 8 … … … … …

    霍 乱 门 4 2 9 … … … … … … …

    疟 疾 门 4 2 9 … … … … … … …

    肿 胀 门 ( 附 : 红 疸 、 黄 疸 ) …

    4 3 0 … … … … … … … … …

    汗 门 4 3 1 … … … … … … … …

    痹 厥 门 4 3 1 … … … … … … …

    肠 痔 大 便 门 4 3 2 … … … … …

    阴 疝 小 便 门 4 3 3 … … … … …

    头 面 门 4 3 5 … … … … … … …

    咽 喉 门 4 3 6 … … … … … … …

    耳 目 门 4 3 7 … … … … … … …

    鼻 口 门 4 3 8 … … … … … … …

    — 5 — 针 炙 大 成 胸 背 胁 门 4 4 0 … … … … … …

    手 足 腰 腋 门 4 4 2 … … … … …

    妇 人 门 4 4 5 … … … … … … …

    小 儿 门 4 4 7 … … … … … … …

    疮 毒 门 4 4 8 … … … … … … …

    续 增 治 法 4 4 9 … … … … … …

    中 风 论 4 4 9 … … … … … … … …

    初 中 风 急 救 针 法 4 5 0 … … … …

    中 风 瘫 痪 针 灸 秘 诀 4 5 0 … … …

    伤 寒 4 5 2 … … … … … … … … …

    杂 病 4 5 4 … … … … … … … … …

    卷 九

    治 症 总 要 4 6 0 … … … … … …

    东 垣 针 法 4 8 1 … … … … … …

    名 医 治 法 4 8 4 … … … … … …

    疮 毒 4 8 4 … … … … … … … … …

    喉 痹 4 8 5 … … … … … … … … …

    淋 闭 4 8 6 … … … … … … … … …

    眼 目 4 8 6 … … … … … … … … …

    损 伤 4 8 8 … … … … … … … … …

    针 邪 秘 要 ( 删 ) 4 8 8 … … …

    孙 真 人 针 十 三 鬼 穴 歌 4 8 8 …

    捷 要 灸 法 4 8 9 … … … … … …

    崔 氏 取 四 花 穴 法 4 9 0 … … …

    取 膏 肓 穴 法 4 9 1 … … … … …

    骑 竹 马 灸 穴 法 4 9 2 … … … …

    灸 劳 穴 法 4 9 3 … … … … … …

    取 肾 俞 法 4 9 3 … … … … … …

    取 灸 心 气 法 4 9 3 … … … … …

    取 灸 痔 漏 法 4 9 4 … … … … …

    灸 小 肠 疝 气 穴 法 4 9 4 … … …

    灸 肠 风 下 血 法 4 9 4 … … … …

    灸 结 胸 伤 寒 法 4 9 4 … … … …

    灸 阴 毒 结 胸 4 9 5 … … … … …

    雷 火 针 法 4 9 5 … … … … … …

    蒸 脐 治 病 法 4 9 5 … … … … …

    相 天 时 4 9 6 … … … … … … …

    《 千 金 》 灸 法 4 9 6 … … … … …

    《 宝 鉴 》 发 灸 法 4 9 6 … … … …

    艾 叶 4 9 7 … … … … … … … …

    艾 灸 补 泻 4 9 7 … … … … … …

    艾 炷 大 小 4 9 7 … … … … … …

    点 艾 火 4 9 8 … … … … … … …

    壮 数 多 少 4 9 8 … … … … … …

    灸 法 4 9 9 … … … … … … … …

    炷 火 先 后 4 9 9 … … … … … …

    — 6 — 针 炙 大 成 灸 寒 热 4 9 9 … … … … … … …

    灸 疮 要 法 5 0 0 … … … … … …

    贴 灸 疮 5 0 0 … … … … … … …

    灸 疮 膏 法 5 0 1 … … … … … …

    洗 灸 疮 5 0 1 … … … … … … …

    灸 后 调 摄 法 5 0 1 … … … … …

    医 案 5 0 2 … … … … … … … …

    卷 十

    保 婴 神 术 5 1 4 … … … … … …

    手 法 歌 5 1 5 … … … … … … …

    观 形 察 色 法 5 1 6 … … … … …

    论 色 歌 5 1 7 … … … … … … … …

    认 筋 法 歌 5 1 7 … … … … … … …

    面 部 五 位 歌 5 1 8 … … … … …

    命 门 部 位 歌 5 1 9 … … … … …

    阳 掌 图 各 穴 手 法 仙 诀 5 1 9 …

    阴 掌 图 各 穴 手 法 仙 诀 5 2 1 …

    小 儿 5 2 3 … … … … … … … …

    戒 逆 针 灸 5 2 4 … … … … … … …

    初 生 调 护 5 2 4 … … … … … …

    面 色 图 歌 5 2 6 … … … … … …

    察 色 验 病 生 死 诀 5 2 8 … … …

    内 八 段 锦 5 2 9 … … … … … …

    外 八 段 锦 5 2 9 … … … … … …

    入 门 歌 5 3 0 … … … … … … …

    三 关 5 3 0 … … … … … … … …

    要 诀 5 3 7 … … … … … … … … …

    手 诀 5 3 7 … … … … … … … … …

    六 筋 5 4 1 … … … … … … … …

    手 面 图 5 4 2 … … … … … … … …

    掐 足 诀 5 4 2 … … … … … … … …

    治 小 儿 诸 惊 推 揉 等 法 5 4 3 …

    补 遗 5 4 9 … … … … … … … …

    诸 穴 治 法 5 5 0 … … … … … … …

    病 症 死 生 歌 5 5 0 … … … … … …

    辨 三 关 5 5 1 … … … … … … … …

    婴 童 杂 症 5 5 2 … … … … … … …

    诊 脉 歌 5 5 4 … … … … … … … …

    识 病 歌 5 5 4 … … … … … … … …

    诸 症 治 法 5 5 5 … … … … … … …

    陈 氏 经 脉 辨 色 歌 5 5 7 … … … …

    论 虚 实 二 症 歌 5 5 8 … … … … …

    五 言 歌 5 5 8 … … … … … … … …

    附 辩 5 5 8 … … … … … … … … …

    益 5 6 0 … … … … … … … … … …

    — 7 — 针 炙 大 成 卷 一

    仰 人 周 身 总 穴 图 伏 人 周 身 总 穴 图 针 道 源 流

    《 素 问 》 十 二 卷 , 世 称 黄 帝 岐 伯 问 答 之 书 。 及 观 其 旨 意 ,殆 非 一 时 之 言 , 而 所 撰 述 , 亦 非 一 人 之 手 。 刘 向 指 为 诸 韩 公

    子 所 著 ; 程 子 谓 出 战 国 之 末 。 而 其 大 略 正 如 《 礼 记 》 之 萃 于

    汉 儒 , 而 与 孔 子 、 子 思 之 言 并 传 也 。 盖 灵 兰 秘 典 、 五 常 正 大 、六 元 正 纪 等 篇 , 无 非 阐 明 阴 阳 五 行 生 制 之 理 , 配 象 合 德 , 实

    切 于 人 身 。 其 诸 色 脉 病 名 、 针 刺 治 要 , 皆 推 是 理 以 广 之 , 而

    皇 甫 谧 之 《 甲 乙 》 、 杨 上 善 之 《 太 素 》 , 亦 皆 本 之 于 此 , 而 微

    有 异 同 。 医 家 之 纲 法 , 无 越 于 是 书 矣 。 然 按 《 西 汉 艺 文 志 》 ,有 《 内 经 》 十 八 卷 及 扁 鹊 名 。 白 氏 云 : 《 内 经 》 凡 三 家 , 而

    《 素 问 》 之 目 乃 不 列 。 至 《 陏 经 籍 志 》 始 有 《 素 问 》 之 名 , 而

    指 为 《 内 经 》 。 唐 王 冰 乃 以 《 九 灵 》 九 卷 , 牵 合 《 汉 志 》 之 数 ,而 为 之 注 释 , 复 以 阴 阳 大 论 , 托 为 师 张 公 所 藏 , 以 补 其 亡 逸 ,而 其 用 心 亦 勤 矣 。 惜 乎 朱 墨 混 淆 , 玉 石 相 乱 , 训 诂 失 之 于 迂

    疏 , 引 援 或 至 于 未 切 。 至 宋 林 亿 、 高 若 讷 等 , 正 其 误 文 , 而

    增 其 缺 义 , 颇 于 冰 为 有 功 。

    《 难 经 》 十 三 卷 , 秦 越 人 祖 述 《 黄 帝 内 经 》 , 设 为 问 答 之

    辞 , 以 示 学 者 。 所 引 经 言 , 多 非 灵 、 素 本 文 , 盖 古 有 其 书 , 而

    今 亡 之 耳 。 陏 时 有 吕 博 望 注 本 不 传 , 宋 王 惟 一 集 五 家 之 说 , 而

    醇 疵 或 相 乱 , 惟 虞 氏 粗 为 可 观 。 纪 齐 卿 注 稍 密 , 乃 附 辨 杨 玄

    操 、 吕 广 、 王 宗 正 三 子 之 非 , 周 仲 立 颇 加 订 昜 , 而 考 证 未 明 ,李 子 野 亦 为 句 解 , 而 无 所 启 发 。 近 代 张 洁 古 注 后 附 药 , 殊 非

    经 义 。 王 少 卿 演 绎 其 说 , 目 曰 重 玄 , 亦 未 足 以 发 前 人 之 蕴 。 滑

    伯 仁 取 长 弃 短 , 折 衷 以 己 意 , 作 《 难 经 本 义 》 。

    3 针 炙 大 成 《 子 午 经 》 一 卷 , 论 针 灸 之 要 , 撰 成 歌 诀 , 后 人 依 托 扁 鹊

    者 。

    《 铜 人 针 灸 图 》 三 卷 , 宋 仁 宗 诏 王 维 德 考 次 针 灸 之 法 , 铸

    铜 人 为 式 , 分 腑 脏 十 二 经 , 旁 注 俞 穴 所 会 , 刻 题 其 名 , 并 为

    图 法 , 并 主 疗 之 术 , 刻 板 传 于 世 。 夏 竦 为 序 。 然 其 窌 穴 , 比

    之 《 灵 枢 》 本 输 、 骨 空 等 篇 , 颇 亦 繁 杂 也 。

    《 明 堂 针 灸 图 》 三 卷 , 题 曰 : 黄 帝 论 人 身 俞 命 穴 及 灼 灸 禁

    忌 。 曰 明 堂 者 , 谓 雷 公 问 道 , 黄 帝 授 之 , 亦 后 人 所 依 托 者 。

    《 存 真 图 》 一 卷 , 晁 公 谓 杨 介 编 。 崇 宁 间 泗 州 刑 贼 于 市 ,郡 守 李 夷 行 遣 医 并 画 工 往 , 亲 决 膜 摘 膏 肓 , 曲 折 图 之 , 尽 得

    纤 悉 , 介 校 以 古 书 , 无 少 异 者 。 比 《 欧 希 范 五 藏 图 》 过 之 远

    矣 , 实 有 益 医 家 也 。 王 莽 时 , 捕 得 翟 义 党 王 孙 庆 , 使 太 医 尚

    方 与 巧 屠 共 刳 剥 之 , 量 度 五 脏 , 以 竹 筳 道 其 脉 , 知 所 终 始 , 云

    可 以 治 病 , 亦 是 此 意 。

    《 膏 肓 灸 法 》 二 卷 , 清 源 庄 绰 季 裕 所 集 。

    《 千 金 方 》 三 十 卷 , 唐 孙 思 邈 所 撰 。 用 药 之 方 , 诊 脉 之 诀 ,针 灸 之 穴 , 禁 忌 之 法 , 以 至 导 引 养 生 之 要 , 无 不 周 悉 。 日 千

    金 者 , 以 人 命 至 重 , 有 贵 千 金 。 议 者 谓 其 未 知 伤 寒 之 数 。

    《 千 金 翼 方 》 三 十 卷 , 孙 思 邈 掇 拾 遗 帙 , 以 羽 翼 其 书 。 首

    之 以 药 录 , 次 之 以 妇 人 、 伤 寒 、 小 儿 、 养 性 、 辟 谷 、 退 居 、 补

    益 、 杂 病 、 疮 痈 、 色 脉 、 针 灸 , 而 禁 术 终 焉 。

    《 外 台 秘 要 》 , 唐 王 焘 在 台 阁 二 十 年 , 久 知 弘 文 馆 , 得 古

    方 书 千 百 卷 , 因 述 诸 症 候 , 附 以 方 药 、 符 禁 、 灼 灸 之 法 , 凡

    一 千 一 百 四 门 。 天 宝 中 出 守 房 陵 、 及 大 宁 郡 , 故 名 焉 。

    《 金 兰 循 经 》 , 元 翰 林 学 士 忽 泰 必 列 所 著 , 其 子 光 济 铨 次 。

    4 针 炙 大 成 大 德 癸 卯 , 平 江 郡 文 学 巖 陵 邵 文 龙 为 之 序 。 首 绘 脏 腑 前 后 二

    图 , 中 述 手 足 三 阴 、 三 阳 走 属 , 继 取 十 四 经 络 流 注 , 各 为 注

    释 , 列 图 于 后 , 传 之 北 方 。 自 恒 山 董 氏 锓 梓 吴 门 , 传 者 始 广 。

    《 济 生 拔 萃 》 十 九 卷 , 一 卷 取 《 针 经 节 要 》 , 二 卷 集 《 洁

    古 云 岐 针 法 》 、 《 竇 氏 流 注 》 , 三 卷 《 针 经 摘 英 》 。 首 针 法 , 以

    仿 古 制 也 。 延 佑 间 杜 思 敬 所 撰 者 。

    《 针 经 指 南 》 , 古 肥 竇 汉 卿 所 撰 。 首 标 幽 赋 , 次 定 八 穴 指

    法 及 叶 蛰 宫 图 , 颇 与 《 素 问 》 有 不 合 者 。

    《 针 灸 杂 说 》 , 建 安 竇 桂 芳 类 次 。 取 《 千 金 》 禁 忌 人 神 及

    离 合 真 邪 论 , 未 能 曲 尽 针 灸 之 妙 。

    《 资 生 经 》 , 东 嘉 王 执 中 叔 雅 , 取 三 百 六 十 穴 , 背 面 巅 末 ,行 分 类 别 , 以 穴 属 病 , 盖 合 《 铜 人 》 、 《 千 金 》 、 《 明 堂 》 、 《 外

    台 》 而 一 之 者 也 。

    《 十 四 经 发 挥 》 三 卷 , 许 昌 滑 寿 伯 仁 , 传 针 法 于 东 平 高 洞

    阳 , 得 其 开 阖 流 注 交 别 之 要 。 至 若 阴 、 阳 、 维 、 蹻 、 带 、 冲

    六 脉 , 皆 有 系 属 , 而 惟 督 、 任 二 经 , 则 包 乎 背 腹 , 而 有 专 穴 ,诸 经 满 而 溢 者 , 此 则 受 之 , 宜 与 十 二 经 并 论 。 通 考 邃 穴 六 百

    五 十 有 七 , 而 施 治 功 , 以 尽 医 之 神 秘 。

    《 神 应 经 》 二 卷 ①

    , 乃 宏 纲 陈 会 所 撰 。 先 著 《 广 爱 书 》 十

    二 卷 ②

    , 虑 其 浩 瀚 , 独 取 一 百 一 十 九 穴 , 为 歌 为 图 , 仍 集 治 病

    要 穴 , 总 成 一 帙 , 以 为 学 者 守 约 之 规 。 南 昌 刘 瑾 校 。

    《 针 灸 节 要 》 三 卷 、 《 聚 英 》 四 卷 , 乃 四 明 梅 孤 高 武 纂 集 。

    5 针 炙 大 成

    ①

    ② 《 广 爱 书 》 十 二 卷 : 按 宁 献 王 序 作 十 卷 。

    《 神 应 经 》 二 卷 : 按 宁 献 王 序 及 《 四 库 全 书 提 要 》 均 作 一 卷 。 《 针 灸 捷 要 》 , 燕 山 廷 瑞 徐 凤 著 集 。

    《 玄 机 秘 要 》 , 三 衢 继 洲 杨 济 时 家 传 著 集 。

    《 小 儿 按 摩 经 》 , 四 明 陈 氏 著 集 。

    《 古 今 医 统 》 、 《 乾 坤 生 意 》 、 《 医 学 入 门 》 、 《 医 经 小 学 》 中

    取 关 于 针 灸 者 , 其 姓 氏 各 见 原 书 。

    《 针 灸 大 成 》 总 辑 以 上 诸 书 , 类 成 一 部 , 分 为 十 卷 。 委 晋

    阳 靳 贤 选 集 校 正 。

    针 灸 直 指 《 素 问 》

    针 灸 方 宜 始 论

    黄 帝 问 曰 : 医 之 治 病 也 , 一 病 而 治 各 不 同 , 皆 愈 何 也 ? 岐

    伯 对 曰 : 地 势 使 然 也 。 故 东 方 之 域 , 天 地 所 始 生 也 。 鱼 盐 之

    地 , 海 滨 傍 水 , 其 民 食 鱼 而 嗜 咸 , 皆 安 其 处 , 美 其 食 , 鱼 者

    使 人 热 中 , 盐 者 胜 血 , 故 其 民 皆 黑 色 疏 理 , 其 病 皆 为 痈 疡 , 其

    治 宜 砭 石 。 故 砭 石 者 , 亦 从 东 方 来 。 西 方 者 , 金 玉 之 域 , 沙

    石 之 处 , 天 地 之 所 收 引 也 。 其 民 陵 居 而 多 风 , 水 土 刚 强 , 其

    民 不 衣 而 褐 荐 , 其 民 华 食 而 脂 肥 , 故 邪 不 能 伤 其 形 体 , 其 病

    生 于 内 , 其 治 宜 毒 药 。 故 毒 药 者 , 亦 从 西 方 来 。 北 方 者 , 天

    地 所 闭 藏 之 域 也 。 其 地 高 陵 居 , 风 寒 冰 冽 , 其 民 乐 野 处 而 乳

    食 , 脏 寒 生 满 病 , 其 治 宜 灸 焫 。 故 灸 焫 者 , 亦 从 北 方 来 。 南

    方 者 , 天 地 所 长 养 , 阳 之 所 盛 处 也 。 其 地 下 , 水 土 弱 , 雾 露

    之 所 聚 也 。 其 民 嗜 酸 而 食 胕 , 故 其 民 皆 致 理 而 赤 色 , 其 病 挛

    痹 , 其 治 宜 微 针 。 故 九 针 者 , 亦 从 南 方 来 。 中 央 者 , 其 地 平

    以 湿 , 天 地 所 以 生 万 物 也 众 , 其 民 食 杂 而 不 劳 , 故 其 病 多 痿

    6 针 炙 大 成 厥 寒 热 , 其 治 宜 导 引 按 蹻 。 故 导 引 按 蹻 者 , 亦 从 中 央 出 也 。 故

    圣 人 杂 合 以 治 , 各 得 其 所 宜 , 故 治 所 以 异 , 而 病 皆 愈 者 , 得

    病 之 情 , 知 治 之 大 体 也 。

    刺 热 论

    黄 帝 问 曰 : 五 脏 热 病 奈 何 ? 岐 伯 曰 : 肝 热 病 者 , 小 便 先

    黄 , 腹 痛 , 多 卧 , 身 热 。 热 争 则 狂 言 及 惊 ( 争 谓 邪 正 相 搏 ) , 胁

    满 痛 , 手 足 躁 , 不 得 安 卧 , 庚 辛 甚 , 甲 乙 大 汗 , 气 逆 则 庚 辛

    死 ( 肝 主 木 , 庚 辛 为 金 , 金 克 木 , 故 死 ) 。 刺 足 厥 阴 、 少 阳 ( 厥 阴 肝

    脉 , 少 阳 胆 脉 ) 。 其 逆 则 头 痛 员 员 , 脉 引 冲 头 也 。

    心 热 病 者 , 先 不 乐 , 数 日 乃 热 。 热 争 则 卒 心 痛 , 烦 闷 善

    呕 , 头 痛 面 赤 无 汗 , 壬 癸 甚 , 丙 丁 大 汗 , 气 逆 则 壬 癸 死 。 刺

    手 少 阴 、 太 阳 ( 少 阴 心 脉 , 太 阳 小 肠 脉 ) 。

    脾 热 病 者 , 先 头 重 , 颊 痛 , 烦 心 , 颜 青 欲 呕 , 身 热 。 热

    争 则 腰 痛 , 不 可 用 俯 仰 , 腹 满 泄 , 两 颔 痛 , 甲 乙 甚 , 戊 巳 大

    汗 , 气 逆 则 甲 乙 死 。 刺 足 太 阴 、 阳 明 。

    肺 热 病 者 , 先 淅 然 厥 , 起 毫 毛 , 恶 风 寒 , 舌 上 黄 , 身 热 。

    热 争 则 喘 咳 , 痛 走 胸 膺 背 , 不 得 太 息 , 头 痛 不 堪 , 汗 出 而 寒 ,丙 丁 甚 , 庚 辛 大 汗 , 气 逆 则 丙 丁 死 。 刺 手 太 阳 、 阳 明 , 出 血

    如 大 豆 , 立 已 。

    肾 热 病 者 , 先 腰 痛 胻 痠 , 苦 渴 数 饮 , 身 热 。 热 争 则 项 痛

    而 强 , 胻 寒 且 痠 , 足 下 热 , 不 欲 言 , 其 逆 则 项 痛 员 员 澹 澹 然 ,戊 巳 甚 , 壬 癸 大 汗 , 气 逆 则 戊 巳 死 。 刺 足 少 阴 、 太 阳 。 诸 汗

    者 , 至 其 所 胜 日 汗 出 也 。

    肝 热 病 者 , 左 颊 先 赤 ; 心 热 病 者 , 颜 先 赤 ; 脾 热 病 者 , 鼻

    7 针 炙 大 成 先 赤 ; 肺 热 病 者 , 右 颊 先 赤 ; 肾 热 病 者 , 卧 先 赤 。 病 虽 未 发 ,见 赤 色 者 刺 之 , 名 曰 治 未 病 。 热 病 从 部 所 起 者 , 至 期 而 已 ( 期

    为 大 汗 之 日 , 如 肝 甲 乙 ) , 其 刺 之 反 者 , 三 周 而 已 ( 反 谓 反 取 其 气

    也 , 如 肝 病 刺 脾 , 脾 刺 肾 , 肾 刺 心 , 心 刺 肺 , 肺 刺 肝 。 三 周 , 谓 三 周

    于 三 阴 、 三 阳 之 脉 状 也 。 如 太 阳 病 , 而 刺 泻 阳 明 也 ) , 重 逆 则 死 。 诸

    当 汗 者 , 至 其 所 胜 日 汗 大 出 也 。

    诸 治 热 病 , 以 饮 之 寒 水 , 乃 刺 之 , 必 寒 衣 之 , 居 止 寒 处 ,身 寒 而 止 也 。 然 病 先 胸 胁 痛 , 手 足 躁 , 刺 足 少 阳 , 补 足 太 阴 ,病 甚 者 , 为 五 十 九 刺 。 热 病 始 手 臂 痛 者 , 刺 手 阳 明 、 太 阴 , 而

    汗 出 止 。 热 病 始 于 头 首 者 , 刺 项 太 阳 , 而 汁 出 止 。 热 病 始 于

    足 胫 者 , 刺 足 阳 明 , 而 汗 出 止 。 热 病 先 身 重 骨 痛 , 耳 聋 好 瞑 ,刺 足 少 阴 , 病 甚 为 五 十 九 刺 。 热 病 先 眩 冒 而 热 , 胸 胁 满 , 刺

    足 少 阴 、 少 阳 ( 办 井 滎 也 ) 。 太 阳 之 脉 , 色 荣 颧 骨 , 热 病 也 ( 荣 ,餙 也 ) 。 荣 未 交 , 曰 今 且 得 汗 , 待 时 而 已 ( 待 时 者 , 谓 肝 病 待 甲 乙

    之 类 也 ) , 与 厥 阴 脉 争 见 者 , 死 期 不 过 三 日 ( 外 见 太 阳 之 赤 色 , 内

    应 厥 阴 之 弦 脉 , 是 士 气 已 败 , 木 复 狂 行 , 故 三 日 死 ) 。 其 热 病 内 连 肾 ,少 阳 之 脉 色 也 ( 病 一 作 气 ) 。 少 阳 之 脉 , 色 荣 颊 前 , 热 病 也 。 荣

    未 交 , 曰 今 且 得 汗 , 待 时 而 已 , 与 少 阴 脉 争 见 者 , 死 期 不 过

    三 日 。 热 病 气 穴 , 三 椎 下 间 主 脑 中 热 , 四 椎 下 间 主 鬲 中 热 , 五

    椎 下 间 主 肝 热 , 六 椎 下 间 主 脾 热 , 七 椎 下 间 主 肾 热 , 荣 在 骶

    也 , 项 上 三 椎 陷 者 中 也 。 颊 下 逆 颧 为 大 瘕 , 下 牙 车 为 腹 满 , 颧

    后 为 胁 痛 , 颊 上 者 , 鬲 上 也 。

    刺 瘧 论

    黄 帝 问 曰 : 刺 疟 奈 何 ? 岐 伯 对 曰 : 足 太 阳 之 疟 , 令 人 腰

    8 针 炙 大 成 痛 头 重 , 寒 从 背 起 , 先 寒 后 热 , 熇 熇 暍 暍 然 , 热 止 汗 出 难 已 ,刺 郄 中 出 血 ( 一 云 金 门 , 一 云 委 中 , 针 三 分 , 若 灸 可 五 壮 ) 。

    足 少 阳 之 疟 , 令 人 身 体 解 筩 , 寒 不 甚 , 热 不 甚 , 恶 见 人 ,见 人 心 惕 惕 然 , 热 多 汗 出 甚 , 刺 足 少 阳 ( 侠 溪 针 三 分 , 灸 可 三

    壮 ) 。

    足 阳 明 之 疟 , 令 人 先 寒 , 洒 淅 洒 淅 , 寒 甚 久 乃 热 , 热 去

    汗 出 , 喜 见 日 月 光 火 气 , 乃 快 然 , 刺 足 阳 明 跗 上 ( 冲 阳 针 三 分 ,灸 可 三 壮 ) 。

    足 太 阴 之 疟 , 令 人 不 乐 , 好 太 息 , 不 嗜 食 , 多 寒 热 汗 出 ,病 至 则 善 呕 , 呕 已 乃 衰 , 即 取 之 ( 公 孙 针 四 分 , 灸 可 三 壮 ) 。

    足 少 阴 之 疟 , 令 人 呕 吐 甚 , 多 寒 热 , 热 多 寒 少 , 欲 闭 户

    牖 而 处 , 其 病 难 已 ( 大 钟 针 二 分 , 太 溪 针 三 分 , 各 灸 三 壮 ) 。

    足 厥 阴 之 疟 , 令 人 腰 痛 , 少 腹 满 , 小 便 不 利 , 如 癃 状 , 非

    癃 也 , 数 便 , 意 恐 惧 , 气 不 足 , 腹 中 悒 悒 , 刺 足 厥 阴 ( 太 冲 针

    三 分 , 灸 可 三 壮 ) 。

    肺 疟 者 , 令 人 心 寒 , 寒 甚 热 , 热 间 善 惊 , 如 有 所 见 者 , 刺

    手 太 阴 、 阳 明 ( 列 缺 针 三 分 , 灸 五 壮 ; 合 谷 针 三 分 , 灸 三 壮 ) 。

    心 疟 者 , 令 人 烦 心 甚 , 欲 得 清 水 , 反 寒 多 , 不 甚 热 , 刺

    手 少 阴 ( 神 门 针 三 分 , 灸 可 三 壮 ) 。

    肝 疟 者 , 令 人 色 苍 苍 然 , 太 息 , 其 状 若 死 者 , 刺 足 厥 阴

    见 血 ( 中 封 针 四 分 , 灸 可 三 壮 ) 。

    脾 疟 者 , 令 人 寒 , 腹 中 痛 , 热 则 肠 中 鸣 , 鸣 已 汗 出 , 刺

    足 太 阴 ( 商 丘 针 三 分 , 灸 可 三 壮 ) 。

    肾 疟 者 , 令 人 洒 洒 然 , 腰 脊 痛 宛 转 , 大 便 难 , 目 眗 眗 然 ,手 足 寒 , 刺 足 太 阳 、 少 阴 ( 足 太 阳 金 门 , 足 少 阴 太 溪 ) 。

    9 针 炙 大 成 胃 疟 者 , 令 人 且 病 也 , 善 饥 而 不 能 食 , 食 而 支 满 腹 大 , 刺

    足 阳 明 、 太 阴 横 脉 出 血 ( 厉 兑 针 一 分 , 灸 一 壮 ; 解 溪 针 五 分 , 灸 二

    壮 ; 三 里 针 一 寸 , 灸 三 壮 ; 太 阴 横 脉 , 在 内 踝 前 , 斜 过 大 脉 宜 出 血 ) 。

    疟 发 身 方 热 , 刺 跗 上 动 脉 ( 谓 阳 明 脉 ) , 开 其 孔 , 出 其 血 ,立 寒 ; 疟 方 欲 寒 , 刺 手 阳 明 、 太 阴 , 足 阳 明 、 太 阴 ( 亦 开 孔 出

    血 ) 。 疟 脉 满 大 急 , 刺 背 俞 , 用 中 针 傍 五 胠 俞 各 一 , 适 肥 瘦 , 出

    其 血 ( 五 胠 俞 谓 譩 譆 ) 。 疟 脉 小 实 急 , 灸 胫 少 阴 , 刺 指 井 ( 复 溜

    针 三 分 , 灸 可 五 壮 ; 井 谓 至 阴 , 针 一 分 , 灸 可 三 壮 ) 。 疟 脉 满 大 急 ,刺 背 俞 , 用 五 胠 俞 、 背 俞 各 一 , 适 行 至 ①

    于 血 也 。 疟 脉 缓 大

    虚 , 便 宜 ②

    用 药 , 不 宜 用 针 。 凡 治 疟 , 先 发 如 食 顷 , 乃 可 以

    治 , 过 之 , 则 失 时 也 。 诸 疟 而 脉 不 见 , 刺 十 指 间 出 血 , 血 去

    必 已 。 先 视 之 赤 如 小 豆 者 , 尽 取 之 。

    十 二 疟 者 , 其 发 各 不 同 时 , 察 其 病 形 , 以 知 其 何 脉 之 病

    也 。 先 其 发 时 , 如 食 顷 而 刺 之 , 一 刺 则 衰 , 二 刺 则 知 , 三 刺

    则 已 。 不 已 , 刺 舌 下 两 脉 出 血 ; 不 已 , 刺 郄 中 盛 经 出 血 , 又

    刺 项 已 下 侠 脊 者 , 必 已 ( 侠 脊 者 谓 大 杼 , 针 三 分 , 灸 五 壮 ; 风 门 热

    府 , 针 五 分 , 灸 可 五 壮 ) 。 舌 下 两 脉 者 廉 泉 也 ( 针 三 分 , 灸 三 壮 ) 。

    刺 疟 者 , 必 先 问 其 病 之 所 先 发 者 , 先 刺 之 。 先 头 痛 及 重

    者 , 先 刺 头 上 及 两 额 、 两 眉 间 出 血 ( 头 谓 上 星 、 百 会 , 额 谓 悬 顱 ,眉 间 谓 攒 竹 等 穴 是 也 ) ; 先 项 背 痛 者 , 先 刺 之 ( 风 池 、 风 府 、 大 杼 、神 道 ) ; 先 腰 脊 痛 者 , 先 刺 郄 中 出 血 ; 先 手 臂 痛 者 , 先 刺 手 少

    阴 、 阳 明 十 指 间 ; 先 足 胫 痠 痛 者 , 先 刺 足 阳 明 十 指 间 出 血 。

    0 1 针 炙 大 成

    ①

    ② 宜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刺 瘧 篇 补 。

    至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刺 瘧 篇 补 。 风 疟 , 疟 发 则 汗 出 恶 风 , 刺 三 阳 经 背 俞 之 血 者 。 胻 痠 痛

    甚 , 按 之 不 可 , 名 曰 胕 髓 病 。 以 镵 针 针 绝 骨 出 血 , 立 已 。 身

    体 小 痛 , 刺 至 阴 。 诸 阴 之 井 , 无 出 血 , 间 日 一 刺 , 疟 不 渴 , 间

    日 而 作 , 刺 足 太 阳 , 渴 而 间 日 作 , 刺 足 少 阳 。 温 疟 汁 不 出 , 为

    五 十 九 刺 。

    刺 咳 论

    黄 帝 问 曰 : 肺 之 令 人 咳 , 何 也 ? 岐 伯 对 曰 : 五 脏 六 腑 皆

    令 人 咳 , 非 独 肺 也 。 帝 曰 : 愿 闻 其 状 ? 曰 : 皮 毛 者 , 肺 之 合

    也 。 皮 毛 先 受 邪 气 , 邪 气 以 从 其 合 也 。 其 寒 饮 食 人 胃 , 从 肺

    脉 上 至 于 肺 , 则 肺 寒 ; 肺 寒 则 外 内 合 , 邪 因 而 客 之 , 则 为 肺

    咳 。 五 脏 各 以 其 时 受 病 , 非 其 时 各 传 以 与 之 ( 时 谓 王 月 ) 。 人 与

    天 地 相 参 , 故 五 脏 各 以 治 时 。 感 于 寒 则 受 病 , 微 则 为 咳 , 甚

    者 为 泄 、 为 痛 。 乘 秋 则 肺 先 受 邪 , 乘 春 则 肝 先 受 之 , 乘 复 则

    心 先 受 之 , 乘 至 阴 则 脾 先 受 之 , 乘 冬 则 肾 先 受 之 。 帝 曰 : 何

    以 异 之 ? 曰 : 肺 咳 之 状 , 咳 而 喘 息 有 音 , 甚 则 唾 血 ; 心 咳 之

    状 , 咳 则 心 痛 , 喉 中 介 介 如 梗 状 , 甚 则 咽 肿 喉 痹 ; 肝 咳 之 状 ,咳 则 两 胁 下 痛 , 甚 则 不 可 以 转 , 转 则 两 胠 下 满 ; 脾 咳 之 状 , 咳

    则 右 胠 下 痛 , 阴 阴 引 肩 背 , 甚 则 不 可 以 动 , 动 则 咳 剧 ; 肾 咳

    之 状 , 咳 则 腰 背 相 引 而 痛 , 甚 则 咳 涎 。

    帝 曰 : 六 腑 之 咳 奈 何 ? 安 所 受 病 ? 曰 : 五 脏 之 久 咳 , 乃

    移 于 六 腑 。 脾 咳 不 已 , 则 胃 受 之 , 胃 咳 之 状 , 咳 而 呕 , 呕 甚

    则 长 虫 出 ; 肝 咳 不 已 , 则 胆 受 之 , 胆 咳 之 状 , 咳 呕 胆 汁 ; 肺

    咳 不 已 , 则 大 肠 受 之 , 大 肠 咳 状 , 咳 而 遗 矢 ; 心 咳 不 已 , 则

    小 肠 受 之 , 小 肠 咳 状 , 咳 而 失 气 , 气 与 咳 俱 失 ; 肾 咳 不 已 , 则

    1 1 针 炙 大 成 膀 胱 受 之 , 膀 胱 咳 状 , 咳 而 遗 溺 ; 久 咳 不 已 , 则 三 焦 受 之 , 三

    焦 咳 状 , 咳 而 腹 满 , 不 欲 食 饮 。 此 皆 聚 于 胃 , 关 于 肺 , 使 人

    多 涕 唾 , 而 面 浮 肿 气 逆 也 。 帝 曰 : 治 之 奈 何 ? 岐 伯 曰 : 治 脏

    者 治 其 俞 ; 治 腑 者 治 其 合 ; 浮 肿 者 治 其 经 。

    刺 腰 痛 论

    黄 帝 问 曰 : 腰 痛 起 于 何 脉 。 刺 之 奈 何 ? 岐 伯 曰 : 足 太 阳

    脉 令 人 腰 痛 , 引 项 脊 尻 背 如 重 状 ; 刺 其 郄 中 太 阳 正 经 出 血 , 春

    无 见 血 。 少 阳 令 人 腰 痛 , 如 以 针 刺 其 皮 中 , 循 循 然 不 可 以 俯

    仰 , 不 可 以 顾 ; 刺 少 阳 成 骨 之 端 出 血 , 成 骨 在 膝 外 廉 之 骨 独

    起 者 , 夏 无 见 血 。 阳 明 令 人 腰 痛 , 不 可 以 顾 , 顾 如 有 见 者 , 善

    悲 ; 刺 阳 明 于 胕 前 三 痏 , 上 下 和 之 出 血 , 秋 无 见 血 ( 即 三 里

    穴 ) 。 足 少 阴 令 人 腰 痛 , 痛 引 脊 内 廉 。 刺 少 阴 于 内 踝 上 二 痏 , 冬

    无 见 血 , 出 血 太 多 , 不 可 复 也 ( 即 复 溜 穴 , 针 三 分 , 灸 五 壮 ) 。 厥

    阴 之 脉 令 人 腰 痛 , 腰 中 如 张 弓 弩 弦 ; 刺 厥 阴 之 脉 , 在 腨 踵 鱼

    腹 之 外 , 循 之 累 累 然 , 乃 刺 之 ( 腨 沟 针 二 分 , 灸 三 壮 ) 。 其 病 令

    人 善 言 嘿 嘿 然 不 慧 , 刺 之 三 痏 ( 一 云 无 善 字 ) 。

    解 脉 令 人 腰 痛 , 痛 引 肩 , 目 佴 佴 然 , 时 遗 溲 ; 刺 解 脉 , 在

    膝 筋 肉 分 间 郄 外 廉 之 横 脉 出 血 , 血 变 而 止 。 解 脉 令 人 腰 痛 如

    引 带 , 常 如 折 腰 状 , 善 恐 ; 刺 解 脉 , 在 郄 中 结 络 如 黍 米 , 刺

    之 血 射 以 黑 , 见 赤 血 而 已 。 同 阴 之 脉 令 人 腰 痛 , 痛 如 小 锤 居

    其 中 , 怫 然 肿 ( 小 锤 , 小 针 ) ; 刺 同 阴 之 脉 , 在 外 踝 上 绝 骨 之 端 ,为 三 痏 。 阳 维 之 脉 令 人 腰 痛 , 痛 上 怫 然 肿 ; 刺 阳 维 之 脉 , 脉

    与 太 阳 合 腨 下 间 , 去 地 一 尺 所 承 山 针 七 分 , 灸 五 壮 ) 。 衡 络 之

    2 1 针 炙 大 成 脉 令 人 腰 痛 , 不 可 以 俯 仰 , 仰

    ①

    则 恐 仆 , 得 之 举 重 伤 腰 , 衡

    络 绝 , 恶 血 归 之 ; 刺 之 在 郄 阳 筋 之 间 , 上 郄 数 寸 衡 居 , 为 二

    痏 出 血 ( 委 阳 针 七 分 , 股 门 针 五 分 , 灸 各 三 壮 ) 。

    会 阴 之 脉 令 人 腰 痛 , 痛 上 漯 漯 然 汗 出 , 汗 干 令 人 欲 饮 , 饮

    已 欲 走 ; 刺 直 阳 之 脉 上 三 痏 , 在 蹻 上 郄 下 五 寸 横 居 , 视 其 盛

    者 出 血 ( 一 云 承 筋 禁 针 ) 。 飞 扬

    ②

    之 脉 令 人 腰 痛 , 痛 上 怫 怫 然 ,甚 则 悲 以 恐 ; 刺 飞 扬 之 脉 , 在 内 踝 上 五 寸 ( 一 作 七 寸 ) , 少 阴 之

    前 , 与 阴 维 之 会 ( 复 溜 、 筑 宾 俱 针 三 分 , 灸 五 壮 ) 。 昌 阳 之 脉 令 人

    腰 痛 , 痛 引 膺 , 目 佴 佴 然 , 甚 则 反 折 , 舌 卷 不 能 言 ; 刺 内 筋

    为 二 痏 , 在 内 踝 上 大 筋 前 、 太 阴 后 上 踝 二 寸 所 ( 交 信 穴 ) 。 散 脉

    令 人 腰 痛 而 热 , 热 甚 生 烦 , 腰 下 如 有 横 木 居 其 中 , 甚 则 遗 溲 ;

    刺 散 脉 在 膝 前 骨 肉 分 间 , 络 外 廉 束 脉 , 为 三 痏 ( 地 机 穴 ) 。 肉 里

    之 脉 令 人 腰 痛 , 不 可 以 咳 , 咳 则 筋 缩 急 ; 刺 肉 里 之 脉 为 二 痏 ,在 太 阳 之 外 , 少 阳 绝 骨 之 后 。 腰 痛 侠 脊 而 痛 至 头 , 几 几 然 , 目

    佴 佴 欲 僵 仆 ; 刺 足 太 阳 郄 中 出 血 ( 几 几 一 作 沉 沉 ) 。 腰 痛 上 寒 ,刺 足 太 阳 、 阳 明 ; 上 热 , 刺 足 厥 阴 ; 不 可 以 俯 仰 , 刺 足 少 阳 ;

    中 热 而 喘 , 刺 足 少 阴 , 刺 郄 中 出 血 。 腰 痛 上 寒 不 可 顾 , 刺 足

    阳 明 ( 阴 市 、 三 里 ) ; 上 热 , 刺 足 太 阴 ( 地 机 ) ; 中 热 而 喘 , 刺 足

    少 阴 ( 涌 泉 、 大 锺 ) ; 大 便 难 , 刺 足 少 阴 ( 涌 泉 ) ; 少 腹 满 , 刺 足

    厥 阴 ( 太 冲 ) ; 如 折 不 可 以 俯 仰 , 不 可 举 , 刺 足 太 阳 ( 束 骨 、 京

    骨 、 昆 仑 、 申 脉 、 仆 参 ) ; 引 脊 内 廉 , 刺 足 少 阴 ( 复 溜 、 飞 扬 ) 。 腰

    痛 引 少 腹 控 腗 , 不 可 以 仰 , 刺 腰 尻 交 者 , 两 髁 胂 上 。 以 月 生

    3 1 针 炙 大 成

    ①

    ② 飞 扬 : 原 作 : “ 阴 维 ” , 据 《 素 问 》 刺 腰 痛 篇 改 。

    仰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刺 腰 痛 篇 补 。 死 为 痏 数 , 发 针 立 已 ( 腰 髁 下 第 四 髎 , 即 下 髎 , 针 二 寸 , 灸 可 三

    壮 )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痛 在 左 针 右 , 痛 在 右 针 左 , 所 以 然 者 , 以 其

    脉 左 右 交 于 尻 骨 之 中 故 也 ) 。

    奇 病 论

    岐 伯 曰 : 人 有 重 身 , 九 月 而 痏 , 名 曰 胞 之 络 脉 绝 也 。 无

    治 , 当 十 月 复 。

    病 胁 下 满 , 气 逆 , 二 三 岁 不 已 , 名 曰 息 积 。 不 可 灸 刺 , 积 ①

    为 导 引 服 药 。

    人 身 体 髀 股 胕 皆 肿 , 环 脐 而 痛 , 名 曰 伏 梁 。 不 可 动 之 ( 动

    谓 齐 其 毒 药 , 而 击 功 之 ) , 动 之 为 水 溺 涩 之 病 也 。

    人 有 尺 脉 数 甚 , 筋 急 而 见 , 名 曰 疹 筋 。 是 人 腹 必 急 , 白

    色 黑 色 见 , 则 病 甚 。

    人 有 病 头 痛 , 数 岁 不 已 , 名 曰 厥 逆 。 谓 所 犯 大 寒 , 内 至

    骨 髓 , 髓 以 脑 为 主 , 脑 逆 , 故 令 头 痛 , 齿 亦 痛 。

    有 病 曰 甘 者 , 名 曰 脾 癉 ( 癉 , 谓 热 也 ) , 谓 人 数 食 甘 美 而 多

    肥 , 肥 者 令 人 内 热 , 甘 者 令 人 中 满 , 故 气 上 溢 , 转 为 消 渴 , 治

    之 以 兰 , 除 陈 气 也 。

    有 病 口 苦 , 名 曰 胆 癉 。 治 之 以 胆 募 俞 。

    有 癃 者 , 日 数 十 溲 , 此 不 足 也 ; 身 热 如 炭 , 颈 膺 如 格 , 人

    迎 躁 盛 , 喘 息 气 逆 , 此 有 余 也 ; 太 阴 脉 细 微 如 发 者 , 此 不 足

    也 。 五 有 余 , 二 不 足 , 名 曰 厥 , 死 不 治 。

    人 初 生 病 癫 疾 者 , 名 曰 胎 癎 , 谓 在 母 腹 中 感 惊 , 令 子 发

    4 1 针 炙 大 成

    ① 积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奇 病 论 补 。 为 癫 也 。

    有 病 庞 然 如 有 水 状 , 切 其 脉 大 紧 , 身 无 痛 者 , 形 不 瘦 , 不

    能 食 , 食 少 , 名 曰 肾 风 。 肾 风 而 不 能 食 , 善 惊 , 惊 已 , 心 气

    痿 者 死 。

    有 病 怒 狂 者 , 名 曰 阳 厥 。 谓 阳 气 因 暴 折 而 难 决 , 故 善 怒

    也 。 治 之 当 夺 其 食 , 即 已 。 使 之 服 以 生 铁 洛 为 饮 ( 铁 洛 、 铁

    浆 ) 。 夫 生 铁 洛 者 , 下 气 疾 也

    ①。

    刺 要 论

    黄 帝 问 曰 : 愿 闻 刺 要 ? 岐 伯 对 曰 : 病 有 浮 沉 , 刺 有 浅 深 ,各 至 其 理 , 无 过 其 道 , 过 之 则 内 伤 , 不 及 则 生 外 壅 , 壅 则 邪

    从 之 。 浅 深 不 得 , 反 为 大 贼 , 内 动 五 脏 , 后 生 大 病 。 故 曰 : 病

    有 在 毫 毛 腠 理 者 , 有 在 皮 肤 者 , 有 在 肌 肉 者 , 有 在 脉 者 , 有

    在 筋 者 , 有 在 骨 者 , 有 在 筋 者 。 是 故 刺 毫 毛 腠 理 无 伤 皮 , 皮

    伤 则 内 动 肺 , 肺 动 则 秋 病 温 疟 , 汴 汴 然 寒 栗 ; 刺 皮 无 伤 肉 , 肉

    伤 则 内 动 脾 , 脾 动 则 七 十 二 日 四 季 之 月 , 病 腹 胀 烦 , 不 嗜 食 ;

    刺 肉 无 伤 脉 , 脉 伤 则 内 动 心 , 心 动 则 夏 病 心 痛 ; 刺 脉 无 伤 筋 ,筋 伤 则 内 动 肝 , 肝 动 则 春 病 热 而 筋 弛 ; 刺 筋 无 伤 骨 , 骨 伤 则

    内 动 肾 , 肾 动 则 冬 病 胀 腰 痛 ; 刺 骨 无 伤 髓 , 刺 伤 则 销 鑠 胻 痠 ,体 解 筩 然 不 去 矣 。

    刺 齐 论

    黄 帝 问 曰 : 愿 闻 刺 浅 深 之 分 ? 岐 伯 曰 : 刺 骨 无 伤 筋 者 , 针

    5 1 针 炙 大 成

    ① 有 病 怒 狂 者 … … 下 气 疾 也 : 此 段 节 文 , 见 《 素 问 》 病 能 论 。 至 筋 而 去 , 不 及 骨 也 ; 刺 筋 无 伤 肉 者 , 至 肉 而 去 , 不 及 筋 也 ;

    刺 肉 无 伤 脉 者 , 至 脉 而 去 , 不 及 肉 也 ; 刺 脉 无 伤 皮 者 , 至 皮

    而 去 , 不 及 脉 也 。 所 谓 刺 皮 无 伤 肉 者 , 病 在 皮 中 , 针 入 皮 中 ,无 伤 肉 也 ; 刺 肉 无 伤 筋 者 , 过 肉 中 筋 也 ; 刺 筋 无 伤 骨 者 , 过

    筋 中 骨 也 。 此 之 谓 反 也 。

    刺 志 论

    黄 帝 问 曰 : 愿 闻 虚 实 之 要 ? 岐 伯 对 曰 : 气 实 形 实 , 气 虚

    形 虚 , 此 其 常 也 , 反 此 者 病 ; 谷 盛 气 盛 , 谷 虚 气 虚 , 此 其 常

    也 , 反 此 者 病 ; 脉 实 血 实 , 脉 虚 血 虚 , 此 其 常 也 , 反 此 者 病 。

    帝 曰 : 如 何 而 反 ? 岐 伯 曰 : 气 虚 身 热 , 此 谓 反 也 ; 谷 入 多 而

    气 少 , 此 谓 反 也 ; 谷 不 入 而 气 多 , 此 谓 反 也 ; 脉 盛 血 少 , 此

    谓 反 也 ; 脉 小 血 多 , 此 谓 反 也 。 气 盛 身 寒 , 得 之 伤 寒 ; 气 虚

    身 热 , 得 之 伤 暑 。 谷 入 多 而 气 少 者 , 得 之 有 所 脱 血 , 湿 居 下

    也 ; 谷 入 少 而 气 多 者 , 邪 在 胃 及 与 肺 也 。 脉 小 血 多 者 , 饮 中

    热 也 ; 脉 大 血 少 者 , 脉 有 风 气 , 水 浆 不 入 , 此 之 谓 也 。

    长 剌 节 论

    岐 伯 曰 : 刺 家 不 诊 , 听 病 者 言 。 在 头 , 头 疾 痛 , 为 藏 针

    之 , 刺 至 骨 病 已 , 上 无 伤 骨 肉 及 皮 , 皮 者 道 也 。 阴 刺 , 入 一

    旁 四 处 , 治 寒 热 ( 阴 刺 谓 卒 刺 ) 。 深 专 者 刺 大 脏 , 迫 脏 刺 背 , 背

    俞 也 , 刺 之 迫 脏 , 脏 会 , 腹 中 寒 热 去 而 止 , 刺 俞 ①

    之 要 , 发

    针 而 浅 出 血 。

    6 1 针 炙 大 成

    ① 刺 俞 : 按 《 素 问 》 长 刺 节 论 作 : “ 与 刺 ” 。 治 腐 肿 者 , 刺 腐 上 , 视 痈 小 大 , 深 浅 刺 。 刺 大 者 多 血 , 小

    者 深 之 , 必 端 内 针 为 故 止 。

    病 在 少 腹 有 积 , 刺 皮 氂 以 下 , 至 少 腹 而 止 ; 刺 侠 脊 两 旁

    四 椎 间 , 刺 两 髂 髎 季 胁 肋 间 , 导 腹 中 气 热 下 已 ( 氂 一 作 尅 , 四

    椎 恐 为 五 椎 , 谓 心 俞 应 小 腹 ) 。 病 在 少 腹 , 腹 痛 不 得 大 小 便 , 病 名

    曰 疝 , 得 之 寒 。 刺 少 腹 两 股 间 , 刺 腰 髁 骨 间 , 刺 而 多 之 , 尽

    炅 病 已 ( 炅 , 热 也 ) 。 病 在 筋 , 筋 挛 节 痛 , 不 可 以 行 , 名 曰 筋 痹 。

    刺 筋 上 为 故 , 刺 分 肉 间 , 不 可 中 骨 也 , 病 起 筋 炅 , 病 已 止 。 病

    在 肌 肤 , 肌 肤 尽 痛 , 名 曰 肌 痹 。 伤 于 寒 湿 , 刺 大 分 、 小 分 , 多

    发 针 而 深 之 , 以 热 为 故 , 无 伤 筋 骨 , 伤 筋 骨 , 痈 发 若 变 , 诸

    分 尽 热 , 病 已 止 。 病 在 骨 , 骨 重 不 可 举 , 骨 髓 痠 痛 , 寒 气 至 ,名 曰 骨 痹 。 深 者 刺 无 伤 脉 肉 为 故 , 其 道 大 分 、 小 分 , 骨 热 病

    已 止 。

    病 在 诸 阳 脉 , 且 寒 且 热 , 诸 分 且 寒 且 热 , 名 曰 狂 ( 气 狂 乱

    也 ) 。 刺 之 虚 脉 , 视 分 尽 热 , 病 已 止 。 病 初 发 岁 一 发 , 不 治 月

    一 发 , 不 治 月 四 五 发 , 名 曰 癫 病 。 刺 诸 分 诸 脉 , 其 无 寒 者 , 以

    针 调 之 , 病 已 止 。 病 风 且 寒 且 热 , 炅 汗 出 , 一 日 数 过 , 先 刺

    诸 分 理 络 脉 ; 汗 出 且 寒 且 热 , 三 日 一 刺 , 百 日 而 已 。 病 大 风

    骨 节 重 , 须 眉 堕 , 名 曰 大 风 。 刺 肌 肉 为 故 , 汗 出 百 日 , 刺 骨

    髓 汗 出 百 日 , 凡 二 百 日 须 眉 生 而 止 针 。

    皮 部 论

    帝 曰 : 皮 之 十 二 部 , 其 生 病 皆 何 如 ? 岐 伯 曰 : 皮 者 , 脉

    之 部 也 , 邪 客 于 皮 , 则 腠 理 开 , 开 则 邪 入 客 于 络 脉 , 络 脉 满

    则 注 于 经 脉 ; 经 脉 满 则 入 舍 于 腑 脏 也 。 故 皮 者 有 分 部 , 不 与 ,7 1 针 炙 大 成 而 生 大 病 也 ( 不 与 , 疑 不 愈 也 ) 。

    经 络 论

    黄 帝 问 曰 : 夫 络 脉 之 见 也 , 其 五 色 各 异 , 青 、 黄 、 赤 、 白 、黑 不 同 , 其 故 何 也 ? 岐 伯 对 曰 , 经 有 常 色 , 而 络 无 常 变 也 。 帝

    曰 : 经 之 常 色 何 如 ? 曰 : 心 赤 , 肺 白 , 肝 青 , 脾 黄 , 肾 黑 , 皆

    亦 应 其 经 脉 之 色 也 。 帝 曰 : 络 之 阴 阳 , 亦 应 其 经 乎 ? 曰 : 阴

    络 之 色 应 其 经 , 阳 络 之 色 变 无 常 , 随 四 时 而 行 也 。 寒 多 则 凝

    泣 , 凝 泣 则 青 黑 ; 热 多 则 淖 泽 , 淖 泽 则 黄 赤 , 此 皆 常 色 , 谓

    之 无 病 。 五 色 具 见 者 , 谓 之 寒 热 。

    骨 空 论

    黄 帝 问 曰 : 余 闻 风 者 百 病 之 始 也 , 以 针 治 之 奈 何 ? 岐 伯

    对 曰 : 风 从 外 入 , 令 人 振 寒 , 汗 出 头 痛 , 身 重 恶 寒 , 治 在 风

    府 , 调 其 阴 阳 , 不 足 则 补 , 有 余 则 泻 。 大 风 颈 项 痛 , 刺 风 府 ,大 风 汗 出 , 灸 譩 譆 , 以 手 压 之 , 令 病 者 呼 譩 譆 , 譩 譆 应 手 。 从

    风 憎 风 , 刺 眉 头 ( 即 攒 竹 刺 三 分 , 若 灸 三 壮 ) ; 失 枕 在 肩 上 横 骨 间

    ( 即 缺 盆 ) ; 折 使 摇 臂 , 齐 肘 正 , 灸 脊 中 ( 即 背 阳 关 , 针 五 分 , 灸

    三 壮 ) ; 腗 络 季 胁 引 少 腹 而 痛 胀 , 刺 譩 譆 ( 腗 谓 侠 脊 两 旁 空 软 处 ) ;

    腰 痛 不 可 以 转 摇 , 急 引 阴 卵 , 刺 八 髎 与 痛 上 , 八 髎 在 腰 尻 分

    间 ; 鼠 瘻 寒 热 , 还 刺 寒 府 , 寒 府 在 胕 膝 外 解 营 。 取 膝 上 外 者

    使 之 拜 ; 取 足 心 者 使 之 跪 也 。

    刺 水 热 穴 论

    黄 帝 问 曰 : 少 阴 何 以 主 肾 ? 肾 何 以 主 水 ? 岐 伯 曰 : 肾 者

    8 1 针 炙 大 成 至 阴 也 , 至 阴 者 盛 水 也 ; 肺 者 太 阴 也 ; 少 阴 者 冬 脉 也 。 故 其

    本 在 肾 , 其 末 在 肺 , 皆 积 水 也 。 帝 曰 : 肾 何 以 能 聚 水 而 生 病 ?

    岐 伯 曰 : 肾 者 胃 之 关 也 , 关 门 不 利 , 故 聚 水 而 从 其 类 也 。 上

    下 溢 于 皮 肤 , 故 为 胕 肿 。 胕 肿 者 , 聚 水 而 生 病 也 。 帝 曰 : 诸

    水 皆 生 于 肾 乎 ? 曰 : 肾 者 牝 脏 也 , 地 气 上 者 属 于 肾 , 而 生 水

    液 也 , 欲 曰 至 阴 。 勇 而 劳 甚 , 则 肾 汗 出 , 肾 汗 出 逢 于 风 , 内

    不 得 入 于 脏 腑 , 外 不 得 越 于 皮 肤 , 客 于 玄 府 , 行 于 皮 里 , 传

    于 胕 肿 , 本 之 于 肾 , 名 曰 风 水 。 所 谓 玄 府 者 , 汗 孔 也 。

    帝 曰 : 水 俞 五 十 七 处 者 , 是 何 主 也 ? 岐 伯 曰 : 肾 俞 五 十

    七 穴 , 积 阴 之 所 聚 也 , 水 所 从 出 入 也 。 尻 上 五 行 行 五 者 , 此

    肾 俞 , 故 水 病 下 为 胕 肿 大 腹 , 上 为 喘 呼 , 不 得 卧 者 , 标 本 俱

    病 , 故 肺 为 喘 呼 , 肾 为 水 肿 , 肺 为 逆 不 得 卧 , 分 为 相 输 俱 受

    者 , 水 气 之 所 留 也 。 伏 兎 上 各 二 行 行 五 者 , 此 肾 之 街 也 , 三

    阴 之 所 交 结 于 脚 也 。 踝 上 各 一 行 行 六 者 , 此 肾 脉 之 下 行 也 , 名

    曰 太 冲 。 凡 五 十 七 穴 者 , 皆 脏 之 阴 络 , 水 之 所 客 也 。

    帝 曰 : 春 取 络 脉 分 肉 何 也 ? 曰 : 春 者 木 始 治 , 肝 气 始 生 ,肝 气 急 , 其 风 疾 , 经 脉 常 深 , 其 气 少 , 不 能 深 入 , 故 取 络 脉

    分 肉 间 。 帝 曰 : 夏 取 盛 经 分 腠 何 也 ? 曰 : 夏 者 火 始 治 , 心 气

    始 长 , 脉 瘦 气 弱 , 阳 气 流 溢 , 热 熏 分 腠 , 内 至 于 经 , 故 取 盛

    经 分 腠 , 绝 肤 而 病 去 者 , 邪 居 浅 也 。 所 谓 盛 经 者 , 阳 脉 也 。 帝

    曰 : 秋 取 经 俞 何 也 ? 曰 : 秋 者 金 始 治 , 肺 将 收 杀 , 金 将 胜 火 ,阳 气 在 合 , 阴 气 初 胜 , 湿 气 及 体 , 阴 气 未 盛 , 未 能 深 入 , 故

    取 俞 以 泻 阴 邪 , 取 合 以 虚 阳 邪 , 阳 气 始 衰 , 故 取 于 合 。 帝 曰 :

    各 取 井 荥 何 也 ? 曰 : 冬 者 水 始 治 , 肾 方 闭 , 阳 气 衰 少 , 阴 气

    坚 盛 , 巨 阳 伏 沉 , 阳 气 乃 去 , 故 取 井 以 下 阴 逆 , 取 荥 以 实 阳

    9 1 针 炙 大 成 气 。 故 曰 : 冬 取 井 荥 , 春 不 鼽 衄 , 此 之 谓 也 。

    帝 曰 : 夫 子 言 治 热 病 五 十 九 俞 , 愿 闻 其 处 , 因 闻 其 意 。 岐

    伯 曰 : 头 上 五 行 行 五 者 , 以 越 诸 阳 之 热 逆 也 , 大 杼 、 膺 俞 、 缺

    盆 、 背 俞 , 此 八 者 , 以 泻 胸 中 之 热 也 ; 气 街 、 三 里 、 巨 虚 上

    下 廉 , 此 八 者 , 以 泻 胃 中 之 热 也 ; 云 门 、 髃 骨 、 委 中 、 髓 空 ,此 八 者 , 以 泻 四 肢 之 热 也 ; 五 脏 俞 旁 五 , 此 十 者 , 以 泻 五 脏

    之 热 也 。 凡 此 五 十 九 穴 者 , 皆 热 之 左 右 也 。 帝 曰 : 人 伤 于 寒

    而 传 为 热 , 何 也 ? 岐 伯 曰 : 夫 寒 盛 , 则 生 然 也 。

    调 经 论

    黄 帝 问 曰 : 有 余 不 足 , 余 已 闻 虚 实 之 形 , 不 知 其 何 以 生 ?

    岐 伯 曰 : 气 血 以 并 , 阴 阳 相 倾 , 气 乱 于 卫 , 血 逆 于 经 , 血 气

    离 居 , 一 实 一 虚 。 血 并 于 阴 , 气 并 于 阳 , 故 为 惊 狂 ; 血 并 于

    阳 , 气 并 于 阴 , 乃 为 炅 中 ; 血 并 于 上 , 气 并 于 下 , 心 烦 惋 喜

    怒 ; 血 并 于 下 , 气 并 于 上 , 乱 而 喜 忘 。 上 下 谓 鬲 上 下 。

    帝 曰 : 血 并 于 阴 , 气 并 于 阳 , 如 是 血 气 离 居 , 何 者 为 实 ?

    何 者 为 虚 ? 岐 泊 曰 : 血 气 者 , 喜 温 而 恶 寒 , 寒 则 泣 不 能 流 , 温

    则 消 而 去 之 , 是 故 气 之 所 并 为 血 虚 , 血 之 所 并 为 气 虚 。

    帝 曰 : 人 之 所 有 者 , 血 与 气 耳 。 今 夫 子 乃 言 血 并 为 虚 , 气

    并 为 虚 , 是 无 实 乎 ? 岐 伯 曰 : 有 者 为 实 , 无 者 为 虚 , 故 气 并

    则 无 血 , 血 并 则 无 气 , 今 血 与 气 相 失 , 故 为 虚 焉 。 络 之 与 孙

    脉 , 俱 输 于 经 , 血 与 气 并 , 则 为 实 焉 。 血 之 与 气 , 并 走 于 上 ,则 为 大 厥 , 厥 则 暴 死 , 气 复 反 则 生 , 不 反 则 死 。

    帝 曰 : 实 者 何 道 从 来 ? 虚 者 何 道 从 去 ? 虚 实 之 要 , 愿 闻

    其 故 。 岐 伯 曰 : 夫 阴 与 阳 皆 有 俞 会 。 阳 注 于 阴 , 阴 满 之 外 , 阴

    0 2 针 炙 大 成 阳 匀 平 , 以 充 其 形 , 九 候 若 一 , 命 曰 平 人 。 夫 邪 之 生 也 , 或

    生 于 阴 , 或 生 于 阳 。 其 生 于 阳 者 , 得 之 风 雨 寒 暑 ; 其 生 于 阴

    者 , 得 之 饮 食 居 处 , 阴 阳 喜 怒 。

    帝 曰 : 风 雨 之 伤 人 奈 何 ? 曰 : 风 雨 之 伤 人 也 , 先 客 于 皮

    肤 , 传 入 于 孙 脉 , 孙 脉 满 则 传 入 于 络 脉 , 络 脉 满 则 输 于 大 经

    脉 , 血 气 与 邪 并 客 于 分 腠 之 间 , 其 脉 坚 大 , 故 曰 实 。 实 者 外

    坚 充 满 , 不 可 按 之 , 按 之 则 痛 。

    帝 曰 : 寒 湿 之 伤 人 奈 何 ? 曰 : 寒 湿 之 中 人 也 , 皮 肤 不 收 ,肌 肉 坚 紧 , 荣 血 泣 , 卫 气 去 , 故 曰 虚 。 虚 者 聶 辟 气 不 足 , 按

    之 则 气 足 以 温 之 , 故 快 然 而 不 痛 。

    帝 曰 : 阴 之 生 实 奈 何 ? 曰 : 喜 怒 不 节 , 则 阴 气 上 逆 , 上

    逆 则 下 虚 , 下 虚 则 阳 气 走 之 , 故 曰 实 矣 。 帝 曰 : 阴 之 生 虚 奈

    何 ? 曰 : 喜 则 气 下 , 悲 则 气 消 , 消 则 脉 虚 空 , 因 寒 饮 食 , 寒

    气 熏 满 , 则 血 泣 气 去 , 故 曰 虚 矣 。

    帝 曰 : 经 言 阳 虚 则 外 寒 , 阴 虚 则 内 热 , 阳 盛 则 外 热 , 阴

    盛 则 内 寒 , 余 已 闻 之 矣 , 不 知 其 所 由 然 也 。 岐 伯 曰 : 阳 受 气

    于 上 焦 , 以 温 皮 肤 分 肉 之 间 , 今 寒 气 在 外 , 则 上 焦 不 通 , 上

    焦 不 通 , 则 寒 气 独 留 于 外 , 故 寒 栗 。 帝 曰 : 阴 虚 生 内 热 奈 何 ?

    曰 : 有 所 劳 倦 , 形 气 衰 少 , 谷 气 不 盛 , 上 焦 不 行 , 下 脘 不 通 ,胃 气 热 , 热 气 熏 胸 中 , 故 内 热 。 帝 曰 : 阳 盛 生 外 热 奈 何 ? 曰 :

    上 焦 不 通 利 , 则 皮 肤 致 密 , 腠 理 闭 塞 , 玄 府 不 通 , 卫 气 不 得

    泄 越 , 故 外 热 。 帝 曰 : 阴 盛 生 内 寒 奈 何 ? 曰 : 厥 气 上 逆 , 寒

    气 积 于 胸 中 而 不 泻 , 不 泻 则 温 气 去 , 寒 独 留 , 则 血 凝 泣 , 凝

    则 脉 不 通 , 其 脉 盛 大 以 涩 , 故 中 寒 。

    帝 曰 : 阴 与 阳 并 , 血 气 以 并 , 病 形 以 成 , 刺 以 奈 何 ? 曰 :

    1 2 针 炙 大 成 刺 此 者 , 取 之 经 隧 , 取 血 于 营 , 取 气 于 卫 。 用 形 哉 , 因 四 时

    多 少 高 下 。

    帝 曰 : 夫 子 言 虚 实 者 有 十 , 生 于 五 脏 , 五 脏 五 脉 耳 。 夫

    十 二 经 脉 , 皆 生 其 病 , 今 夫 子 独 言 五 脏 , 夫 十 二 经 脉 者 , 皆

    络 三 百 六 十 五 节 , 节 有 病 , 必 被 经 脉 , 经 脉 之 病 , 皆 有 虚 实 ,何 以 合 之 ? 岐 伯 曰 : 五 脏 者 故 得 六 腑 与 为 表 里 , 经 络 支 节 , 各

    生 虚 实 , 其 病 所 居 , 随 而 调 之 。 病 在 脉 , 调 之 血 ; 病 在 血 , 调

    之 络 ; 病 在 气 , 调 之 卫 ; 病 在 肉 , 调 之 分 肉 ; 病 在 筋 , 调 之

    筋 ; 病 在 骨 , 调 之 骨 ①。 燔 针 刼 刺 其 下 及 与 急 者 , 病 在 骨 蹻 针

    药 熨 。 病 不 知 所 痛 , 两 蹻 为 上 。 身 形 有 痛 , 九 候 莫 病 , 则 缪

    刺 之 。 痛 在 于 左 而 右 脉 病 者 , 巨 刺 之 。 必 谨 察 其 九 候 , 针 道

    备 矣 。

    缪 刺 论

    黄 帝 问 曰 : 余 闻 缪 刺 , 未 得 其 意 , 何 谓 缪 刺 ? 岐 伯 对 曰 :

    夫 邪 客 于 皮 毛 , 入 舍 于 孙 络 , 留 而 不 去 , 闭 塞 不 通 , 不 得 入

    于 经 , 流 溢 于 大 络 , 而 生 奇 病 也 ( 大 络 十 五 络 也 ) 。 夫 邪 客 大 络

    者 , 左 注 右 , 右 注 左 , 上 下 左 右 与 经 相 干 , 而 布 于 四 末 , 其

    气 无 常 处 , 不 入 于 经 俞 , 命 曰 缪 刺 ( 四 末 , 谓 四 肢 也 ) 。 帝 曰 : 愿

    闻 缪 刺 , 以 左 取 右 , 以 右 取 左 , 奈 何 ? 其 与 巨 刺 何 以 别 之 ? 曰 :

    邪 客 于 经 , 左 盛 则 右 病 , 右 盛 则 左 病 , 亦 有 移 昜 者 ( 谓 病 易 且

    移 ) , 左 痛 未 已 而 右 脉 先 病 , 如 此 者 , 必 巨 刺 之 , 必 中 其 经 , 非

    络 脉 也 。 故 络 病 者 , 其 痛 与 经 脉 缪 处 , 故 命 曰 缪 刺 。

    2 2 针 炙 大 成

    ① 病 在 骨 , 调 之 骨 : 原 脱 , 据 《 素 问 》 调 经 论 补 。 帝 曰 : 愿 闻 缪 刺 奈 何 ? 取 之 何 如 ? 对 曰 : 邪 客 于 足 少 阴

    之 络 , 令 人 卒 心 痛 , 暴 胀 , 胸 胁 支 满 , 无 积 者 , 刺 然 骨 之 前

    出 血 , 如 食 顷 而 已 。 不 已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病 新 发 者 , 取

    五 日 已 。

    邪 客 于 手 少 阳 之 络 , 令 人 喉 痹 , 舌 卷 , 口 干 , 心 烦 , 臂

    外 廉 痛 , 手 不 及 头 , 刺 手 小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 去 端 如 韭 叶 , 各

    一 痏 ( 关 冲 穴 , 痏 疮 也 ) , 壮 者 立 已 , 老 者 有 顷 已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此 新 病 数 日 已 。

    邪 客 于 足 厥 阴 之 络 , 令 人 卒 疝 暴 痛 , 刺 足 大 指 爪 甲 上 与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大 敦 穴 , 两 脚 俱 刺 , 故 曰 各 一 痏 ) , 男 子 立 已 ,女 子 有 顷 已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邪 客 于 足 太 阳 之 络 , 令 人 头 项 肩 痛 , 刺 足 小 指 爪 甲 上 与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立 已 ( 至 阴 , 一 云 小 指 外 侧 ) 。 不 已 , 刺 外 踝

    下 三 痏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如 食 顷 已 ( 金 门 ) 。

    邪 客 于 手 阳 明 之 络 , 令 人 气 满 胸 中 , 喘 息 而 支 胠 , 胸 中

    热 , 刺 手 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 去 端 如 韭 叶 , 各 一 痏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如 食 顷 已 ( 商 阳 , 一 云 次 指 内 侧 ) 。

    邪 客 于 臂 掌 之 间 , 不 可 得 屈 , 刺 其 踝 后 ( 人 手 本 节 踝 ) , 先

    以 指 按 之 痛 , 乃 刺 之 。 以 月 死 生 为 数 , 月 生 一 日 一 痏 , 二 日

    二 痏 , 十 五 日 十 五 痏 , 十 六 日 十 四 痏 ( 月 半 已 前 为 生 , 月 半 已 后

    为 死 ) 。

    邪 客 于 足 阳 蹻 之 脉 , 令 人 目 痛 从 内 眦 始 。 刺 外 踝 之 下 半

    寸 所 各 二 痏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如 行 十 里 顷 而 已 。

    人 有 所 堕 坠 , 恶 血 留 内 , 腹 中 满 胀 , 不 得 前 后 , 先 饮 利

    药 , 此 上 伤 厥 阴 之 脉 , 下 伤 少 阴 之 络 , 刺 足 内 踝 之 下 , 然 骨

    3 2 针 炙 大 成 之 前 血 脉 出 血 , 刺 足 跗 上 动 脉 ( 冲 阳 ) , 不 已 , 刺 三 毛 上 各 一

    痏 , 见 血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三 毛 大 敦 穴 ) 。 善 悲 惊 不 乐 ,刺 如 右 方 。

    邪 客 于 手 阳 明 之 络 , 令 人 耳 聋 , 时 不 闻 音 , 刺 手 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去 端 如 韭 叶 , 各 一 痏 , 立 闻 ( 商 阳 ) ; 不 已 , 刺 中 指

    爪 甲 上 与 肉 交 者 , 立 闻 ( 中 冲 ) ; 其 不 时 闻 者 , 不 可 刺 也 ( 络 气

    已 绝 , 故 不 刺 ) 。 耳 中 生 风 者 , 亦 刺 之 如 此 数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凡 痹 往 来 , 行 无 常 处 者 , 在 分 肉 间 痛 而 刺 之 , 以 月 死 生

    为 数 , 用 针 者 , 随 气 盛 衰 以 为 痏 数 , 针 过 其 日 数 则 脱 气 , 不

    及 日 数 则 气 不 泻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病 已 止 ; 不 已 , 复 利 之

    如 法 。 月 生 一 日 一 痏 , 二 日 二 痏 , 渐 多 之 ; 十 五 日 十 五 痏 , 十

    六 日 十 四 痏 , 渐 少 之 。

    邪 客 于 足 阳 明 之 络 , 令 人 鼽 衄 , 上 齿 寒 , 刺 足 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与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厉 兑 ) 。

    邪 客 于 足 少 阳 之 络 , 令 人 胁 痛 不 得 息 , 咳 而 汗 出 , 刺 足

    小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与 肉 交 者 , 各 一 痏 ( 窍 阴 ) , 不 得 息 立 已 , 汗

    出 立 止 , 咳 者 温 衣 饮 食 , 一 日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病 立 已 ;

    不 已 , 复 刺 如 法 。

    邪 客 于 足 少 阴 之 络 , 令 人 嗌 痛 , 不 可 内 食 , 无 故 善 怒 , 气

    上 走 贲 上 ( 贲 谓 气 贲 也 , 一 云 贲 鬲 也 , 谓 气 上 走 鬲 上 ) , 刺 足 下 中 央

    之 脉 ( 涌 泉 ) , 各 三 痏 , 凡 六 刺 ,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嗌

    中 肿 , 不 能 内 唾 , 时 不 能 出 唾 者 , 刺 然 骨 之 前 出 血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邪 客 于 足 太 阴 之 络 , 令 人 腰 痛 , 引 少 腹 控 腗 , 不 可 以 仰

    息 , 刺 腰 尻 之 解 , 两 胂 之 上 是 腰 俞 , 以 月 死 生 为 痏 数 , 发 针

    4 2 针 炙 大 成 立 已 , 左 刺 右 , 右 刺 左 ( 一 云 腰 俞 无 左 右 , 当 是 下 髎 穴 ) 。

    邪 客 于 足 太 阳 之 络 , 令 人 拘 挛 背 急 , 引 胁 而 痛 , 刺 之 从

    项 始 , 数 脊 椎 侠 脊 , 疾 按 之 应 手 如 痛 , 刺 之 傍 三 痏 , 立 已 。

    邪 客 于 足 少 阳 之 络 , 令 人 留 于 枢 中 痛 , 髀 不 可 举 , 刺 枢

    中 以 毫 针 , 寒 则 久 留 针 , 以 月 死 生 为 数 , 立 已 ( 环 跳 ) 。

    治 诸 经 刺 之 , 所 过 者 不 病 , 则 缪 刺 之 。 耳 聋 , 刺 手 阳 明 ,不 已 , 刺 其 通 脉 出 耳 前 者 ( 听 会 ) 。 齿 龋 , 刺 手 阳 明 , 不 已 , 刺

    其 脉 入 齿 中 者 , 立 已 ( 龈 交 ) 。

    邪 客 于 五 脏 之 间 , 其 病 也 , 脉 引 而 痛 , 时 来 时 止 , 视 其

    病 缪 刺 之 于 手 足 爪 甲 上 ( 各 刺 其 井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 视 其 脉 ,出 其 血 , 间 日 一 刺 , 一 刺 不 已 , 五 刺 已 。 缪 传 引 上 齿 , 齿 唇

    寒 痛 , 视 其 手 背 脉 血 者 去 之 , 足 阳 明 中 指 爪 甲 上 一 痏 ( 厉 兑 ) ,手 大 指 次 指 爪 甲 上 各 一 痏 ( 商 阳 ) , 立 已 , 左 取 右 , 右 取 左 。

    邪 客 于 手 足 少 阴 、 太 阴 、 足 阳 明 之 络 , 此 五 络 皆 会 于 耳

    中 , 上 络 左 额 角 , 五 络 俱 竭 , 令 人 身 脉 皆 动 , 而 形 无 知 也 , 其

    状 若 尸 , 或 曰 尸 厥 。 刺 足 大 指 内 侧 爪 甲 上 , 去 端 如 韭 叶 , 隐

    白 。 后 刺 足 心 ( 涌 泉 ) , 后 刺 足 中 指 爪 甲 上 各 一 痏 ( 厉 兑 ) , 后

    刺 少 商 、 中 冲 、 神 门 ①

    , 各 一 痏 , 立 已

    ②。 不 已 , 以 竹 管 吹 其

    两 耳 , 痏 其 左 角 之 发 方 一 寸 , 燔 治 , 饮 以 美 酒 一 杯 , 立 已 。

    凡 刺 之 数 , 先 视 其 经 脉 , 切 而 从 之 , 审 其 虚 实 而 调 之 。 不

    调 者 , 经 刺 之 ; 有 痛 而 经 不 病 者 , 缪 刺 之 。 因 视 其 皮 部 有 血

    5 2 针 炙 大 成

    ①

    ② 各 一 痏 , 立 已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缪 刺 论 补 。

    后 刺 少 商 、 中 冲 、 神 门 : 按 《 素 问 》 缪 刺 论 作 : “ 后 刺 手 大 指 内 侧 , 去 端

    如 韭 叶 , 后 刺 手 心 主 , 少 阴 锐 骨 之 端 ” 。 络 者 尽 取 之 , 此 缪 刺 之 数 也 。

    经 刺 论

    岐 伯 曰 : 夫 邪 之 客 于 形 也 , 必 先 舍 于 皮 毛 , 留 而 不 去 , 入

    舍 ①

    于 孙 脉 , 留 而 不 去 , 入 舍

    ②

    于 络 脉 , 留 而 不 去 , 入 舍

    ③

    于

    经 脉 , 内 连 五 脏 , 散 于 肠 胃 , 阴 阳 俱 感 ④

    , 五 脏 乃 伤 , 此 邪 之

    从 皮 毛 而 入 , 极 于 五 脏 之 次 也 。 如 此 则 治 其 经 焉 。

    凡 刺 之 数 , 先 视 其 经 脉 , 切 而 从 之 , 审 其 虚 实 而 调 之 , 不

    调 者 经 刺 之 。

    不 盛 不 虚 以 经 取 之 。

    巨 刺 论

    巨 刺 刺 经 脉 , 缪 刺 刺 络 脉 , 所 以 别 也 。

    岐 伯 曰 : 痛 在 于 左 而 右 脉 病 者 , 则 巨 刺 之 。

    邪 客 于 经 , 左 盛 则 右 病 , 右 盛 则 左 病 , 亦 有 移 昜 者 , 左

    痛 未 已 , 而 右 脉 先 病 , 如 此 者 , 必 巨 刺 之 , 必 中 其 经 , 非 络

    脉 也 。

    手 足 阴 阳 流 注 论

    岐 怕 曰 : 凡 人 两 手 足 , 各 有 三 阴 脉 、 三 阳 脉 , 以 合 为 十

    6 2 针 炙 大 成

    ①

    ②

    ③

    ④ 感 : 原 作 “ 盛 ” , 据 《 素 问 》 缪 刺 论 改 。

    舍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缪 刺 论 补 。

    舍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缪 刺 论 补 。

    舍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缪 刺 论 补 。 二 经 也 。 手 之 三 阴 , 从 胸 走 至 手 , 手 之 三 阳 , 从 手 走 至 头 ; 足

    之 三 阳 , 从 头 下 走 至 足 , 足 之 三 阴 , 从 足 上 走 入 腹 。 络 脉 传

    注 , 周 流 不 息 , 故 经 脉 者 , 行 血 气 , 通 阴 阳 , 以 荣 于 身 者 也 。

    其 始 从 中 焦 , 注 手 太 阴 、 阳 明 , 阳 明 注 足 阳 明 、 太 阴 , 太 阳

    注 手 少 阴 、 太 阳 , 太 阳 注 足 太 阳 、 少 阴 , 少 阴 注 手 心 主 、 少

    阳 , 少 阳 法 足 少 阳 、 厥 阴 , 厥 阴 复 还 注 手 太 阴 。 其 气 常 以 平

    旦 为 纪 , 以 漏 水 下 百 刻 , 昼 夜 流 行 , 与 天 同 度 , 终 而 复 始 也 。

    络 脉 者 , 本 经 之 旁 支 而 别 出 , 以 联 络 于 十 二 经 者 也 。

    本 经 之 脉 , 由 络 脉 而 交 他 经 , 他 经 之 交 , 亦 由 是 焉 。 传

    注 周 流 , 无 有 停 息 也 。 夫 十 二 经 之 有 络 脉 , 犹 江 汉 之 有

    沱 潜 也 ; 络 脉 之 传 注 于 他 经 , 犹 沱 潜 之 旁 导 于 他 水 也 。 是

    以 手 太 阴 之 支 者 , 从 腕 后 出 次 指 端 , 而 交 于 手 阳 明 ; 手

    阳 明 之 支 者 , 从 缺 盆 上 侠 口 鼻 , 而 交 于 足 阳 明 ; 足 阳 明

    之 支 者 , 别 跗 上 , 出 大 指 端 , 而 交 于 足 太 阴 ; 足 太 阴 之

    支 者 , 从 胃 别 上 膈 注 心 中 , 而 交 于 手 少 阴 ; 手 少 阴 则 直

    自 本 经 少 冲 穴 , 而 交 于 手 太 阳 , 不 假 支 授 , 盖 君 者 , 出

    令 者 也 。 手 太 阳 之 支 者 , 别 颊 上 至 目 内 眦 , 而 交 于 足 太

    阳 ; 足 太 阳 之 支 者 , 从 膊 内 左 右 别 下 合 腘 中 , 下 至 小 指

    外 侧 端 , 而 交 于 足 少 阴 ; 足 少 阴 之 支 者 , 从 肺 出 注 胸 中 ,而 交 于 手 厥 阴 ; 手 厥 阴 之 支 者 , 从 掌 中 循 小 指 次 指 出 其

    端 , 而 交 于 手 少 阳 ; 手 少 阳 之 支 者 , 从 耳 后 出 至 目 锐 眦 ,而 交 于 足 少 阳 ; 足 少 阳 之 支 者 , 从 跗 上 入 大 指 爪 甲 出 三

    毛 , 而 交 于 足 厥 阴 ; 足 厥 阴 之 支 者 , 从 肝 别 贯 膈 上 注 肺 ,而 交 于 手 太 阴 也 。 自 寅 时 起 , 一 昼 夜 , 人 之 荣 卫 , 则 以

    五 十 度 周 于 身 , 气 行 一 万 三 千 五 百 息 , 脉 行 八 百 一 十 丈 ,7 2 针 炙 大 成 运 行 血 气 , 流 通 阴 阳 , 昼 夜 流 行 , 与 天 同 度 , 终 而 复 始

    也 。

    卫 气 行 论

    黄 帝 问 曰 : 卫 气 之 在 于 身 也 , 上 下 往 来 不 以 期 , 候 气 而

    刺 之 , 奈 何 ? 伯 高 曰 : 分 有 多 少 , 日 有 长 短 , 春 秋 冬 夏 , 各

    有 分 理 , 然 后 常 以 平 旦 为 纪 , 以 夜 尽 为 始 。 是 故 一 日 一 夜 水

    下 百 刻 , 二 十 五 刻 者 , 半 日 之 度 也 , 常 如 是 无 已 。 日 入 而 止 ,随 日 之 长 短 , 各 以 为 纪 而 刺 之 , 谨 候 其 时 , 病 可 与 期 。 失 时

    反 候 者 , 百 病 不 治 。 故 曰 , 刺 实 者 , 刺 其 来 也 ; 刺 虚 者 , 刺

    其 去 也 。 此 言 气 存 亡 之 时 , 以 候 虚 实 而 刺 之 ①。 是 故 谨 候 气 之

    所 在 而 刺 之 , 是 谓 逢 时 。 病 在 于 三 阳 , 必 候 其 气 在 于 阳 而 刺

    之 ; 病 在 于 三 阴 , 必 候 其 气 在 阴 分 而 刺 之 。

    水 下 一 刻 , 人 气 在 太 阳 ; 水 下 二 刻 , 气 在 少 阳 ; 水 下 三

    刻 , 气 在 阳 明 : 水 下 四 刻 , 气 在 阴 分 : 水 下 五 刻 , 气 在 太 阳 ;

    水 下 六 刻 , 气 在 少 阳 ; 水 下 七 刻 , 气 在 阳 明 ; 水 下 八 刻 , 气

    在 阴 分 ; 水 下 九 刻 , 气 在 太 阳 ; 水 下 十 刻 , 气 在 少 阳 ; 水 下

    十 一 刻 , 气 在 阳 明 ; 水 下 十 二 刻 , 气 在 阴 分 ; 水 下 十 三 刻 , 气

    在 太 阳 ; 水 下 十 四 刻 , 气 在 少 阳 ; 水 下 十 五 刻 , 气 在 阳 明 ; 水

    下 十 六 刻 , 气 在 阴 分 ; 水 下 十 七 刻 , 气 在 太 阳 ; 水 下 十 八 刻 ,气 在 少 阳 ; 水 下 十 九 刻 , 气 在 阳 明 ; 水 下 二 十 刻 , 气 在 阴 分 ;

    水 下 二 十 一 刻 , 气 在 太 阳 ; 水 下 二 十 二 刻 , 气 在 少 阳 ; 水 下

    二 十 三 刻 , 气 在 阳 明 ; 水 下 二 十 四 刻 , 气 在 阴 分 ; 水 下 二 十

    8 2 针 炙 大 成

    ① 而 刺 之 : 原 无 , 据 《 灵 枢 》 卫 气 行 篇 补 。 五 刻 , 气 在 太 阳 , 此 半 日 之 度 也 。 从 房 至 毕 一 十 四 舍 , 水 下

    五 十 刻 , 日 行 半 度 , 回 行 一 舍 , 水 下 三 刻 与 七 分 刻 之 四 。 大

    要 曰 : 常 以 日 之 加 于 宿 上 也 , 人 气 在 太 阳 。 是 故 日 行 一 舍 , 人

    气 行 三 阳 , 行 与 阴 分 , 常 如 是 无 已 , 天 与 地 同 纪 , 纷 纷 煑 煑

    终 而 复 始 , 一 日 一 夜 , 水 下 百 刻 而 尽 矣 。

    诊 要 经 终 论

    黄 帝 问 曰 : 诊 要 何 如 ? 岐 伯 对 曰 : 正 月 、 二 月 , 天 气 始

    方 , 地 气 始 发 , 人 气 在 肝 ; 三 月 、 四 月 , 天 气 正 方 , 地 气 定

    发 , 人 气 在 脾 ; 五 月 、 六 月 , 天 气 盛 , 地 气 高 , 人 气 在 头 ; 七

    月 、 八 月 , 阴 气 始 杀 , 人 气 在 肺 ; 九 月 、 十 月 , 阴 气 始 冰 , 地

    气 始 闭 , 人 气 在 心 ; 十 一 月 、 十 二 月 , 冰 复 , 地 气 合 , 人 气

    在 肾 。 故 春 刺 散 俞 及 与 分 理 , 血 出 而 止 。 甚 者 传 气 , 间 者 环

    也 。 夏 刺 络 俞 , 见 血 而 止 , 尽 气 闭 环 , 痛 病 必 下 。 秋 刺 皮 肤 ,循 理 , 上 下 同 法 , 神 变 而 止 。 冬 刺 俞 窍 于 分 理 , 甚 者 直 下 , 间

    者 散 下 。

    春 夏 秋 冬 , 各 有 所 刺 , 法 其 所 在 。 春 刺 夏 分 , 令 人 不 嗜 ①

    食 , 少 气 ; 春 刺 秋 分 , 令 人 时 惊 , 且 哭 ; 春 刺 冬 分 , 令 人 胀 ,病 不 愈 , 且 欲 言 语 ; 夏 刺 春 分 , 令 人 懈 郁 ; 夏 刺 秋 分 , 令 人

    心 中 欲 无 言 , 惕 惕 如 人 将 捕 之 ; 夏 刺 冬 分 , 令 人 少 气 , 时 欲

    怒 。 秋 刺 春 分 , 令 人 惕 然 , 欲 有 所 为 , 起 而 忘 之 ; 秋 刺 夏 分 ,令 人 益 ②

    嗜 卧 , 且 善 梦 ; 秋 刺 冬 分 , 令 人 洒 洒 时 寒 ; 冬 刺 春

    9 2 针 炙 大 成

    ①

    ② 益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诊 要 经 终 论 补 。

    嗜 : 原 无 , 据 《 素 问 》 诊 要 经 终 论 补 。 分 , 令 人 卧 不 能 眠 ; 冬 刺 夏 分 , 令 人 气 上 , 发 为 诸 痹 ; 冬 刺

    秋 分 , 令 人 善 渴 。

    刺 禁 论

    黄 帝 问 曰 : 愿 闻 禁 数 ? 岐 伯 曰 : 脏 有 要 害 , 不 可 不 察 。 肝

    生 于 左 , 肺 藏 于 右 , 心 部 于 表 , 肾 治 于 里 , 脾 谓 之 使 , 胃 为

    之 市 。 鬲 肓 之 上 , 中 有 父 母 , 七 节 之 旁 , 中 有 小 心 , 谓 肾 神 。

    从 之 有 福 , 逆 之 有 咎 。

    刺 中 心 , 一 日 死 , 其 动 为 臈 ; 刺 中 肝 , 五 日 死 , 其 动 为

    语 ( 一 作 欠 ) ; 刺 中 肾 , 六 日 死 , 其 动 为 嚏 ( 一 作 三 日 ) ; 刺 中 肺 ,三 日 死 , 其 动 为 咳 ; 刺 中 脾 , 十 日 死 , 其 动 为 吞 ; 刺 中 胆 , 一

    日 半 死 , 其 动 为 呕 ; 刺 足 跗 上 中 大 脉 , 血 出 不 止 , 死 ; 刺 面

    中 溜 脉 , 不 幸 为 盲 ; 刺 头 中 脑 户 , 入 脑 立 死 ; 刺 舌 下 中 脉 大

    过 , 血 出 不 止 为 瘖 ; 刺 足 下 布 络 中 脉 , 血 不 出 为 肿 ; 刺 郄 中

    大 脉 , 令 人 仆 脱 色 ; 刺 气 街 中 脉 , 血 不 出 , 为 肿 鼠 仆 ; 刺 脊

    间 中 郄 为 伛 ; 刺 乳 上 中 乳 房 , 为 肿 根 蚀 ; 刺 缺 盆 中 内 陷 气 泄 ,令 人 喘 咳 逆 ; 刺 手 鱼 腹 内 陷 , 为 肿 。

    刺 阴 股 中 大 脉 , 血 出 不 止 , 死 ; 刺 客 主 人 内 陷 中 脉 , 为

    内 漏 耳 聋 ; 刺 膝 膑 出 液 为 跛 ; 刺 臂 太 阴 脉 , 出 血 多 , 立 死 ; 刺

    足 少 阴 脉 , 重 虚 出 血 , 为 舌 难 以 言 ; 刺 膺 中 陷 中 肺 , 为 喘 逆

    仰 息 ; 刺 肘 中 内 陷 气 归 之 , 为 不 屈 伸 ; 刺 阴 股 下 三 寸 内 陷 , 令

    人 遗 溺 ; 刺 腋 下 胁 间 内 陷 , 令 人 咳 ; 刺 少 腹 中 膀 胱 溺 出 , 令

    人 少 腹 满 ; 刺 腨 肠 内 陷 , 为 肿 ; 刺 眶 上 陷 骨 中 脉 , 为 漏 为 盲 ;

    刺 关 节 中 液 出 , 不 得 屈 伸 。

    无 刺 大 醉 , 令 人 气 乱 ; 一 作 脉 乱 。 无 刺 大 怒 , 令 人 气 逆 ;

    0 3 针 炙 大 成 无 刺 大 劳 人 ; 无 刺 新 饱 人 ; 无 刺 大 饥 人 ; 无 刺 大 渴 人 ; 无 刺

    大 惊 人 ; 新 内 无 刺 , 已 刺 勿 内 ; 已 醉 勿 刺 , 已 刺 勿 醉 ; 新 怒

    勿 刺 , 已 刺 勿 怒 ; 新 劳 勿 刺 , 已 刺 勿 劳 : 已 饱 勿 刺 , 已 刺 勿

    饱 ; 已 饥 勿 刺 , 已 刺 勿 饥 ; 已 渴 勿 刺 , 已 刺 勿 渴 ; 乘 车 来 者 ,卧 而 休 之 , 如 食 顷 乃 刺 之 ; 出 行 来 者 , 坐 而 休 之 , 如 行 十 里

    乃 刺 之 ; 大 惊 大 恐 , 必 定 其 气 乃 刺 之 。

    五 夺 不 可 泻

    岐 伯 曰 : 形 容 已 脱 , 是 一 夺 也 。 大 脱 血 之 后 , 是 二 夺 也 。

    大 汗 之 后 , 是 三 夺 也 。 大 泄 之 后 , 是 四 夺 也 。 新 产 大 血 之 后 ,是 五 夺 也 。 此 皆 不 可 泻 。

    四 季 不 可 刺

    岐 伯 曰 : 正 月 、 二 月 、 三 月 , 人 气 在 左 , 无 刺 左 足 之 阳 。

    四 月 、 五 月 、 六 月 , 人 气 在 右 , 无 刺 右 足 之 阳 。 七 月 、 八 月 、九 月 , 人 气 在 右 , 无 刺 右 足 之 阴 。 十 月 、 十 一 月 、 十 二 月 , 人

    气 在 左 , 无 刺 左 足 之 阴 。

    死 期 不 可 刺

    岐 伯 曰 : 病 先 发 于 心 , 心 痛 ①

    , 一 日 而 之 肺 , 咳

    ②; 三 日

    而 之 肝 , 胁 支 痛 ③; 五 日 而 之 脾 , 闭 塞 不 通

    ④

    , 身 痛 体 重 , 三

    日 不 已 , 死 。 冬 夜 半 , 夏 日 中 。

    病 先 发 于 肺 , 喘 咳 ; 三 日 而 之 肝 , 胁 支 满 痛 ; 一 日 而 之

    1 3 针 炙 大 成

    ①

    ②

    ③

    ④ 闭 塞 不 通 : 原 作 “ 加 闭 塞 不 通 ” , 据 《 甲 乙 》 五 藏 传 病 大 论 改 。

    胁 支 痛 : 原 作 : “ 加 胁 支 痛 ” , 据 《 甲 乙 》 五 藏 传 病 大 论 改 。

    咳 : 原 作 : “ 加 咳 ” , 据 《 甲 乙 》 五 藏 传 病 大 论 改 。

    心 痛 : 原 作 : “ 心 主 痛 ” , 据 《 甲 乙 》 五 藏 传 病 大 论 改 。 脾 , 身 重 体 痛 ; 五 日 而 之 胃 , 胀 , 十 日 不 已 , 死 。 冬 日 入 , 夏

    日 出 。

    病 先 发 于 肝 , 头 痛 目 眩 ①

    , 胁 支 满 ; 三 日 而 之 脾 , 体 重 身

    痛 ; 五 日 而 之 胃 , 胀 ; 三 日 而 之 肾 , 腰 脊 少 腹 痛 , 胫 痠 , 三

    日 不 已 , 死 。 冬 日 入 , 夏 早 食 。

    病 先 发 于 脾 , 身 痛 体 重 ; 一 日 而 之 胃 , 胀 ; 二 日 而 之 肾 ,少 腹 腰 脊 痛 , 胫 痠 : 三 日 而 之 膀 胱 , 背 菉 筋 痛 , 小 便 闭 , 十

    日 不 已 , 死 。 冬 人 定 , 夏 晏 食 。

    病 先 发 于 肾 , 少 腹 腰 脊 痛 , 胻 痠 ; 三 日 而 之 膀 胱 , 背 菉

    筋 痛 , 小 便 闭 ; 三 日 而 上 之 心 , 心 胀 ; 三 日 而 之 小 肠 , 两 胁

    支 痛 , 三 日 不 已 , 死 。 冬 大 晨 , 夏 晏 晡 。

    病 先 发 于 胃 , 胀 满 ; 五 日 而 之 肾 , 少 腹 腰 脊 痛 , 胻 痠 ; 三

    日 而 之 膀 胱 , 背 菉 筋 痛 , 小 便 闭 ; 五 日 而 之 脾 , 身 体 重 , 六

    日 不 已 , 死 。 冬 夜 半 , 夏 日 晡 ②。

    病 先 发 于 膀 胱 , 小 便 闭 ; 五 日 而 之 肾 , 少 腹 胀 , 腰 脊 痛 ,胻 痠 ; 一 日 而 之 小 肠 , 腹 胀 ; 一 日 而 之 脾 , 身 体 重 , 二 日 不

    已 , 死 。 冬 鸡 鸣 , 夏 下 晡 。

    诸 病 以 次 相 传 , 如 是 者 , 皆 有 死 期 , 不 可 刺 也 , 间 有 一

    脏 及 二 、 三 脏 者 ③

    , 乃 可 刺 也 。

    2 3 针 炙 大 成

    ①

    ②

    ③ 间 有 一 脏 及 二 、 三 脏 者 : 《 素 问 》 标 本 病 传 篇 作 : “ 间 一 脏 止 及 至 三 、 四

    脏 者 ” 。

    晡 : 《 素 问 》 标 本 病 传 篇 作 “ 昳 ” 。

    头 痛 目 眩 : 原 作 “ 头 目 眩 ” , 据 《 甲 乙 》 五 藏 传 病 大 论 改 。 刺 法 论

    黄 帝 问 曰 : 人 虚 即 神 游 失 守 位 , 使 鬼 神 外 干 , 是 致 夭 亡 ,何 以 全 真 ? 愿 闻 刺 法 。 岐 伯 曰 : 神 移 失 守 , 虽 在 其 体 , 然 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 详见PDF附件(4890KB,5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