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其它各类 > 各类论文3
编号:10291894
降纤酶治疗脑梗塞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于增盛 孙顺昌 王淑玲 毕显梅 胡新建 胡宝霞 彭忠芬 于敦波 王清峰 刘坤 李武伦 王玉洪 韩仲岩

    单位:韩仲岩(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于增盛 孙顺昌 王淑玲 毕显梅 胡新建 胡宝霞 彭忠芬 于敦波 王清峰 刘坤 李武伦 王玉洪(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关键词:

    现代康复0004155

    我院自1998年1月以来,对来院就诊125例发病在24h以内的脑梗塞病人,应用全国脑防办统一双盲编号的降纤酶治疗,并进行双盲对照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125例病人均符合1986年全国第三次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且:(1)症状发生在24h内并经头颅CT扫描排除出血性卒中者,包括既往有过卒中但无后遗症者;(2)非昏迷患者;(3)瘫痪肢体肌力在0~4级者;(4)年龄35~80岁。(5)随机应用全国脑防办统一双盲编号的降纤酶治疗,经12周Barthel指数随访完成后由全国脑防办揭盲:降纤酶治疗组64例,男31例、女33例,年龄35~76岁。对照组61例,男36例、女25例,年龄43~78岁。两组入选时基本情况,年龄分布、血压、首次剂量时间(以发病到开始用药的时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6)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F)应用1986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NDF草案(按全国脑防办统一制定的表格标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d进行评分。(7)Barthel指数出院时及第12周进行两次日常生活(ADL)能力的Barthel指数评估。(8)医学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方差检验。
, http://www.100md.com
    1.2治疗方法两组病人均给予706代血浆加维脑路通加胞二磷胆碱静滴,20%甘露醇静滴,降压药管理血压,预防应激性溃疡,预防控制感染等。治疗组同时给予全国脑防办双盲编号的降纤酶治疗。首次用降纤酶10Bu加生理盐水250ml静滴,2~3h滴完;第3d、第5d分别再给予降纤酶5Bu,方法同上。治疗期间予以实验室检查①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治疗前、用药第2、4、6d检查;②肝功(GPT)、肾功(BUN)用药前和用药后第6d检查。

    2结果

    2.1两组用药前及治疗第14dNDF比较

    见表1。两组各2例病人于第2天因应激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死亡。

    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后第14dNDF比较治疗组显著进步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出院时及第12周Barthel指数比较见表2。
, 百拇医药
    治疗组出院时病人ADL能力评分显著进步于对照组(P<0.05)。两组12周时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12周时显著好于出院时(P<0.05)。

    2.3两组用药前及第2d、4d、6dFg含量比较见表3。治疗组用药后第2、4、6d血浆Fg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前及用药后第6d肝、肾功能比较均无差异(P>0.05)。

    3讨论

    本组病例应用国产降纤酶对发病24h内急性脑梗塞病人进行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降纤酶有显著降低血浆Fg含量的作用,两组在用药前Fg含量无差异,但在用药后治疗组Fg含量极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无出血危险和对肝、肾功能影响的副作用。本研究降纤酶对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用药前NDF无差异(P>0.05)。在用药后第14dNDF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 http://www.100md.com
    表1 两组用药前后NDF比较(±s)(分) 组别

    用药前

    用药后14d

    治疗组

    16.95±1.13

    9.24±1.13

    对照组

    18.98±1.31

    13.71±1.41*

    注:两组比较P>0.05.*P>0.05.
, 百拇医药
    表2两组出院时和12周Barthel指数比

    较(±s)(分) 组别

    出院时

    12周时

    治疗组

    74.84±3.38

    85.238±2.76**

    对照组

    62.97±3.64*

    75.424±3.59
, 百拇医药
    注:两组比较△P>0.05,*P<0.05,治疗组出院时和12周时比较P<0.05。

    表3 两组用药前及用药后第2、4、6dFg含量比较(±s)(g/L) 组别

    用药前

    第2d

    第4d

    第6d

    治疗组

    0.33±0.02

    0.17±0.01

    0.15±0.01
, http://www.100md.com
    0.13±0.01

    对照组

    0.31±0.01

    0.30±0.01*

    0.31±0.01*

    0.31±0.01*

    注:两组比较△P>0.05,*P<0.01。

    参考文献

    [1]杨卫红.安克洛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1998,4:212

    [2]Klocking HP.On the mechanism of batroxobin-induced ribrinolysin[J].Pharmazic,1989,44:504

    [3]Klocking HP.Release of plas minogen activator by batroxobin[J].Haemostasis,1987,17:235

    [4]Kawakami M,Makimoto K,Yamamoto H,et al.The effect of batroxobinoa cochlear blood flow[J].Acta O:olaryngol(Stockh),1992,112:991

    收稿:2000-01-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