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医药卫生总论 > 山西医药杂志
编号:10290642
结核性肝脓肿一例
http://www.100md.com 37c医学网
     作者:张志平 毛忠琦

    单位:张志平(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030006);毛忠琦(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关键词:

    山西医药杂志000368 患者:女,46岁。主因反复右上腹部疼痛10个月,加重1周入院。患者近10个月来曾反复出现右上腹部疼痛不适,伴有发热,体温最高达38.9 ℃,偶有乏力,食欲尚可,无明显盗汗,曾多次在当地卫生院就诊,经B超检查提示:肝脓肿。反复给以抗炎对症处理,症状均可缓解,近1周来症状加重,出现高热,体温达40 ℃,伴有右上腹部持续性胀痛。于1997年3月4日入院。体检:体温38.5 ℃,脉搏96次/min,血压14.7/9.33 kPa,消瘦,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右上腹压痛,无反跳痛。肝大肋下1.5 cm,质地中等,脾脏未及肿大,既往否认结核病史。辅助检查:血白细胞5.5×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8,Hb 99 g/L。ALP 543 U(正常值103~335U),GPT 207 U/L(正常值5~75 U/L),表面抗原及AFP均为阴性。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B超示①肝内异常回声。②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8 d后复查B超示:①胆囊颈部结石,慢性胆囊炎。②肝区光点结合临床。治疗:入院后诊断为肝脓肿,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给予抗炎对症处理后体温仍波动于37.3~38.9 ℃之间,右上腹部压痛存在,故于1997年3月14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肝右前叶膈面有一直径达5.5 cm脓肿,切开后吸出干酪样黄白色脓性液近120 mL,故行胆囊切除,总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及肝右前叶切除术。术中行胆汁结核菌检查示:TB-DNA-PCR(+),血结核菌抗体试验:TB-DNA-PCR(+),TB-Ab(-)。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肝结核,并于术后1周给予抗结核和全身支持治疗。精神食欲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后于1997年4月7日出院。

    讨论:感染途径及病理分型:肝结核常继发于体内其他脏器的结核病,结核菌通过肝动脉、门静脉或淋巴途径播散至肝脏,也可由邻近器官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到肝脏。有时当结核菌播散到肝脏后,原发结核病灶已吸收或纤维化、钙化,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肝内潜伏的结核病灶再燃和发展,致使有的肝结核患者的体内查不到肝外结核灶。本例患者即属此类。一般将肝结核病理分三型:①粟粒型或小结节型;②结核瘤或大结节型(含结核型肝脓肿);③肝内胆管型。本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为结核型肝脓肿。

    本病缺乏特殊的症状和体征,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结合本例患者病史及临床,有下列情况应考虑到肝结核:①肝肿大有肝外结核灶;②发热,慢性肝肿大,白细胞不高,肝功能有损害而AFP阴性,B超、CT疑有占位性病变者。同时要注意与肝癌、细菌性或阿米巴性肝脓肿等疾病相鉴别。

    抗结核药物和全身支持治疗是本病的基本疗法。临床上常依据肝结核的病理类型确定治疗原则。小结节型肝结核内应予内科治疗;肝结核瘤应争取切除,难以切除者应予充分引流。诊断明确,经内科治疗无效者也应积极手术治疗。

    作者简介:张志平,男,1966年8月生,主治医师,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030006

    (收稿日期:2000-01-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