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85928
彩超诊断睫状体脉络膜黑色素瘤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杨羚 郝榕香

    单位:杨羚(山东招远市人民医院特检科 265400);郝榕香(山东省高密市市立医院)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000329

    患者,男,53岁,因左眼痛,曾到外院诊断为巩膜炎,经治疗后好转。1个月后复发,来我院眼科就诊。视力:右眼5.0,左眼光感(+),眼压:右眼 17.3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 33.0 mm Hg。裂隙灯检查:晶状体透明,其后方玻璃体内可见四个蘑菇状肿物,自周边向中央发展,呈灰黄色,上面有大量新生血管,临床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超声检查:采用美国Au-3彩超实时显像仪,线阵探头,探头频率为10 MHz,患者取仰卧位,轻闭双眼,做反复多方位扫查,右侧眼球前后径约 21.5 mm,其内及周围未见异常声像图;左侧眼球前后径约 21.5 mm,在眼球近鼻侧顺时针方向7点至11点处可见蘑菇形实性肿物向玻璃体腔内突出,肿物边缘光滑,近球壁处回声减低,最大一实性回声团大小为 9.8 mm× 13.2 mm。在蘑菇形肿物中有丰富的血流信号,为动脉血流,收缩期血流速度为 0.07 m/s,舒张期为 0.01 m/s,PI 1.45,RI 0.87。玻璃体无回声区内可测及弧形较强回声,弧形回声带和眼球壁之间为无回声区,大小约 2.9 mm× 10.7 mm。超声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视网膜部分剥离。经手术摘除眼球后病理诊断为:①睫状体脉络膜黑色素瘤。②视网膜剥离(部分)。

    讨论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起源于脉络膜外层的色素小泡或睫状视神经的施万细胞,属于神经外胚叶肿瘤,多为单侧性。本病有遗传因素,外伤及长期眼内炎症可为诱因。彩超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及治疗有较重要的价值。

    (收稿日期:1999-09-1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