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85345
头针加体外反搏治疗脑血栓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曾 隽 周正荣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44医院,贵阳市,550009

    关键词: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990321

    脑血栓形成恢复期常遗留肢体瘫痪及语言功能障碍等后遗症,此时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脑及肢体功能的恢复,理疗常为重要手段。我们自1994年8月以来采用头针加体外反搏治疗43例病人,并与23例单用头针及18例单用体外反搏治疗者进行对照,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1],共84例,其中80例作了头颅CT,4例作了核磁共振(MRI)检查,排除了脑出血、肿瘤、炎症等,病程为2周~半年。全部病例被分为三组:头针+体外反搏组(Ⅰ组)43例,男35例,女8例,年龄56±2.5岁;头针组(Ⅱ组)23例,男20例,女3例,年龄52±1.5岁;体外反搏组(Ⅲ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58±2岁。
, http://www.100md.com
    1.2 方法

    1.2.1 头针+体外反搏组(Ⅰ组):为头针加体外反搏治疗,每日各1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头针、体外反搏方法见Ⅱ、Ⅲ组。

    1.2.2 头针组(Ⅱ组):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选取头皮运动区、足运动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感觉区作为治疗区域。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选用28号长1.5寸的毫针,与头皮呈30°左右角度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手指感到阻力减小,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穴位可刺入0.5~1.5寸,然后运针,持续捻转2~3分钟,捻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留针5~10分钟,反复操作2~3次即可起针[2]。偏瘫患者留针期间可主动或被动活动肢体,加强其功能锻炼。隔日针一次,10次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1.2.3 反搏组(Ⅲ组):采用广州产WFB-Ⅱ型四肢序贯正压体外反搏机,四肢气囊充以3.5~4.0mmHg压力,治疗时间最好在饭后2小时,每日1次,每次1小时,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 http://www.100md.com
    1.3 疗效标准

    疗效评定采用中医内科学会1994年所订疗效评定标准,采用计分法[3]。无效:积分增加不足>4分;有效:积分增加>4分;显效:积分增加>10分;痊愈:积分>24分。

    2 结果

    经过2~3个疗程后3组疗效见表1。

    表1 三组疗效比较 分组

    例数

    痊愈

    例(%)

    显效

    例(%)
, http://www.100md.com
    有效

    例(%)

    无效

    例(%)

    总有效率

    (%)

    Ⅰ组

    43

    38(88.37)

    4(9.32)

    1(2.33)

    0

    100
, 百拇医药
    Ⅱ组

    23

    9(39.13)

    5(21.73)

    7(30.42)

    2(8.7)

    91.3*

    Ⅲ组

    18

    4(22.22)

    7(38.89)

    6(33.33)
, 百拇医药
    1(5.6)

    94.44

    与Ⅰ组比,*P<0.05 P<0.001

    可见头针加体外反搏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头针组及反搏组,两者间差异非常显著(P<0.001),Ⅰ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头针组(P<0.05),与反搏组差异不显著(P>0.05)。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脑血栓形成属于中风病。中风经过救治,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歪斜等,主要病机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其后遗症虽表现为肢体功能障碍,但病变主要部位仍然在脑。故治则重在益气血,通经络,临床研究认为头针疗法能扩张脑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强中枢、外周传导功能,同时还能通过改善血液循环状态,调节生化代谢,缓解免疫损伤,间接调整中风患者机能状态[4]。体外反搏,由于能够明显地提高主动脉舒张压,使颈总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在舒张期保持较多的侧支、吻合支开放,改善脑部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脑神经细胞的恢复。上述两种方法,均已被证明为治疗脑血栓后遗症的有效方法。本组头针加体外反搏组不但痊愈率明显优于单纯头针、体外反搏的两个对照组(P<0.001),且总有效率也明显高于头针组(P<0.05)。必要时可以联合应用,使对脑血栓后遗症的疗效更佳。

    4 参考文献

    1 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设.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1):57

    2 奚永江,等.针法灸法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8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1994.107

    4 李 熳.头针疗法治疗中风研究进展.中国针灸,1997(3):18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