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2000年第12期
编号:10281958
静脉桥接配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混合神经损伤
http://www.100md.com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0年第12期
     作者:崔风国 薛玉柏

    单位: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骨科,253014

    关键词:静脉桥接;神经生长因子;周围混合神经;再生室;靶肌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001228 摘 要 目的:探讨神经断端自体静脉桥接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联合治疗周围混合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倒置的自体静脉段将完全断裂的周围混合神经远近端套接,神经断端间保留3mm的小间隙形成神经再生室,术中将NGF1?000u一次注入再生室内,术后于损伤神经支配的肌肉(靶肌肉)内连续每天注射NGF1?000u共2周。结果:本组6例均获得随访,最短3个月,最长18个月,根据周围混合神经综合评定标准,所有7条神经均达到优良,靶肌肉肌力≥M3。结论:该法对提高周围混合神经(尤其运动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效果显著。
, http://www.100md.com
    中图分类号 R6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0)12-1221-02

    Autogenous Vein Bridging Combining NGF Injection for Peripheral Mixed Nerve Injury

    CUI Feng-guo XUE Yu-bo

    我院自1998年1月~1999年6月采用小间隙静脉桥接配合术中及术后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周围混合神经损伤6例7条神经,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6例,年龄18~52岁。损伤原因:玻璃割伤3例,刀砍伤2例,骨折刺伤1例。损伤平面:上臂下段1例,前臂上段2例,前臂中段2例,前臂下段及腕部1例。损伤神经:正神经3条,尺神经3条,桡神经1条,均为完全断裂。手术时间:2~48h。
, 百拇医药
    1.2 治疗方法 术中供区静脉,一般切取肘正中静脉3cm,切取静脉时应避开静脉分叉处。切取后的静脉段置生理盐水中备用。修整损伤神经断端,将神经干近端先套入静脉段远端内,并将套上的静脉段向神经干上拉,暴露出神经干的断端,然后用0/9无损伤缝线在神经干两端间隔120°位缝合神经外膜3针,两断端间留有3mm的间隙打结;将套在神经干上的静脉段拉过吻合口的间隙处,使神经两断端保持3mm间隙的情况下完整地套入静脉段内;桥接的静脉两端分别与神经干的神经外膜缝合3针,然后用皮试针头将烟台北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NGF1?000u经静脉壁和神经外膜之间注入小间隙内。术后每天于损伤神经支配的肌肉(靶肌肉)内注射NGF 1 000u共2周,石膏托固定3周。(见图1)

    图1 治疗方法简图

    1.脊髓前角;2.脊髓后角;3.感觉神经;4.运动神经;5.桥接静脉段;
, 百拇医药
    6.小间隙;7.皮肤;8.靶肌肉;9.运动终板;10.NGF注射处

    1.3 结果 术后对本组病人进行随访,最短3个月,最长18个月。功能评定参考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综合评定标准[1](见表1)表1 混合神经综合评定标准 前臂中下段及腕部

    前臂上段及其它神经

    等 级

    正中N

    尺N

    等级

    正中N

    尺N

    桡N
, 百拇医药
    优

    M5S+3A3

    1

    1

    优

    M4S+3A3以上

    1

    良

    M4S3A2以上

    1
, 百拇医药
    1

    良

    M3S3A2以上

    1

    1

    中

    M3S2A1以上

    中

    M2S2A1以上

    差

    M2S1A0以下
, 百拇医药
    差

    M1S1A0

    本组7条神经中,尺神经优2条,良1条;正中神经优1条,良2条;桡神经良1条。查Tine1征判定感觉神经生长速度为3mm/d,吻合口处无激惹现象。靶肌肉肌力≥M3,肌容基本恢复。

    2 讨 论

    周围混合神经损伤的治疗存在两种观点,即神经再生的接触引导与神经趋化观点。前者注意于神经断端(尤其是相同性质神经束)的准确对合;后者则主张充分发挥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使近侧再生神经选择长入同性质的末梢器官。目前临床上尚无快速、精确辨别神经干内感觉束和运动束的方法,精细的显微外科缝合技巧难以解决感觉束和运动束的准确对合,因而神经对端缝合的疗效不够满意。根据神经趋化理论而出现神经断端保留小间隙的修复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关于小间隙的最佳数值尚无统一的标准,目前认为以3~5mm为好[2]。神经断端保留小间隙的静脉桥接模拟神经外膜形成神经再生室,为周围神经再生创造了良好的生理环境,使神经再生免于外周组织的干扰。
, 百拇医药
    周围混合神经断裂后,引起部分神经元死亡、损伤神经端变性、终末器官退变等变化,这是神经功能恢复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而保护神经元减少或免于坏死、防止损伤神经端变性、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并向远端相同功能膜管延伸、保护终末器官减少或免于退变等成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几个关键环节。

    NGF是最早被发现且目前唯一被阐明其结构的一种神经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兼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效应;对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生长、发育、分化及再生和功能特性的表达均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外源性NGF于神经断端经过轴突逆向运输至神经元胞体,不仅对感觉神经元、交感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避免或减少胞体坏死,还对受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因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在受伤条件下已经具备了与NGF产生应答的能力[3,4]。外源性NGF能防止损伤神经断端变性、与神经元膜受体和核受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级联反应,促进周围神经再生,并趋化再生神经向远端相同功能膜管延伸。外源性NGF注入靶肌肉内,被终末器官吸收并逆向转运到神经断端,于神经远近端形成NGF浓度梯度,有利于再生轴突向远端延伸[5]。因术后于靶肌肉内连续注入NGF,故神经断端间形成NGF持续浓度梯度,持续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缩短再生神经到靶器官的时间,减少靶器官的退变,尽快恢复靶器官的功能。同时,NGF还有保护运动终板的作用[6]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静脉桥接神经断端配合应用NGF通过保护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保护终末器官等环节,治疗周围混合神经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克服传统神经吻合术后运动神经功能恢复差的缺点。

    作者简介:崔风国(1965-),男,山东平原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

    主研方向:创伤骨科、显微外科。电话:(0534)2621202-6503(办)

    参考文献:

    〔1〕 沈宁江,朱家恺.周围神经损伤和修复功能评价方法学探讨〔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5,18:37.

    〔2〕 罗永湘.近五年来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178.

    〔3〕 方煌,罗永湘.化学发光法检测神经生长因子轴突逆行运输的实验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4,17:269.

    〔4〕 庞清江,罗永湘.NG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7,13:19.

    〔5〕 吴柏林,罗永湘.靶肌肉注射神经元生长因子促进鼠坐骨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97,20:15.

    〔6〕 罗永湘,方 煌.神经生长因子对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再生的影响〔J〕.中华手外科杂志,1997,13:3

    (收稿:2000-01-06 修回:2000-04-25),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