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81887
8例肾上腺囊肿的诊治
http://www.100md.com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
     作者:蒋志强 申鹏飞 齐 范

    单位:(附属湘雅医院泌尿外科 长沙 410008)

    关键词:肾上腺疾病;囊肿;诊断;治疗结果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990629 中国图书分类号 R692

    肾上腺囊肿在临床少见,发病率约为0.06%~0.18%。随着B超和CT等影像学检查的普及,被诊断为该病的患者日渐增多。现将我院自1981~1998年收治的8例肾上腺囊肿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组共8例,男2例,女6例;年龄24~44岁。囊肿部位为左侧5例、右侧3例。单发7例,多发1例;囊肿单房性6例、多房性2例;单纯性囊肿6例,肿瘤源性囊肿2例。5例因患侧腰腹部胀痛不适、1例自觉腹部包块而发现,2例无症状,因其他疾病而就诊检查时发现。囊肿大小为:1.0cm×0.8cm~25cm×20cm×10cm。
, 百拇医药
    1.2 诊断方法 (1)实验室肾上腺功能检查:8例均无异常。(2)静脉肾盂造影:无肾脏占位病变。1例在平片上可见囊壁蛋壳样钙化,造影片示患侧肾脏受压下移至髂嵴上缘。(3)B超检查:6例单纯性囊肿患者在肾上腺区域内均表现为壁薄而光滑、无回声或低回声的液性暗区。3例诊断为肾上腺囊肿,2例为腹膜后良性占位病变,1例为节细胞神经瘤,囊壁厚约1.0cm~0.5cm,内容物回声不一,并有数条光带飘动。误诊为胰腺囊肿;1例为肾上腺腺瘤囊变,约1.3cm×1.4cm大小,B超示低回声结节,未能发现为囊肿,诊断为肾上腺腺瘤。全组确诊率仅为37.5%(3/8)。(4)CT检查:检查6例,其中5例单纯性囊肿表现为壁薄而光滑、密度均匀的低密度暗区、无强化效应。诊断为肾上腺囊肿1例,肾上极囊肿3例;腹膜后囊性病变1例。1例肿瘤源性囊肿表现为肾上腺圆形结节,CT值21HU,诊断为肾上腺腺瘤。CT确诊率16.4%(1/6)。

    2 结 果

    8例均行手术探查切除,术后恢复良好,症状消失。其中1例术中完整摘除8cm×6cm×6cm囊肿后,又于残存肾上腺内发现1.0cm×0.8cm×0.8cm的小囊肿,遂连同肾上腺一并切除。术前影像学未能确诊出多发囊肿。另1例囊性节细胞神经瘤患者术中血压波动明显,予以加快输液输血处理后,血压恢复正常。
, 百拇医药
    术后病理检查结果:6例单纯性囊肿中,2例假性囊肿,2例内皮性囊肿,2例未具体分类。2例肿瘤源性囊肿中,1例节细胞神经瘤并出血坏死,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囊性变。

    3 讨 论

    肾上腺囊肿分为4种病理类型。(1)内皮性囊肿:占45%,又分为淋巴瘤型和血管瘤型。囊壁内衬以光滑和平坦的内皮细胞为其特点。(2)假性囊肿:占39%,主要因肾上腺组织或肿瘤内出血所致;也可因肿瘤的囊性退形变所引起。囊壁由致密纤维组织组成,无上皮层衬里。有学者认为在临床上以假性囊肿为最多见。(3)上皮性囊肿:占9%,包括胚胎性囊肿、肾上腺囊腺瘤、真性或潴留性囊肿3类。内壁衬以腺上皮细胞。(4)寄生虫性囊肿:占7%,以包虫性囊肿为最多见。表现为壁厚、多钙化、内可见头节。病理学诊断有待术后病检,影像学检查难以确定。有人将肾上腺肿瘤出血或退行性变形成的囊肿从假性囊肿中分出,形成肿瘤源性和非肿瘤源性肾上腺囊肿两大类,单纯性囊肿为良性病变,肿瘤源性囊肿以嗜铬细胞瘤为最多见,恶性者少见,国内仅见2例报告。目前影像学检查尚难以区分其良恶性。
, http://www.100md.com
    肾上腺囊肿在临床少见,多无自觉症状,常因体检或其他原因检查时发现。文献中将之归于肾上腺偶发瘤中。肾上腺囊肿较大时,可因压迫周围脏器出现腰腹部胀痛及胃肠道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囊肿巨大者可在腹部扪及包块,少数患者可因囊肿破裂出血引起急腹症,手术探查时始被发现。除极少数肿瘤源性肾上腺囊肿外,肾上腺囊肿并不影响肾上腺功能,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改变,故目前诊断肾上腺囊肿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静脉肾盂造影对诊断肾上腺囊肿的意义在于15%的患者表现出有诊断意义的囊壁蛋壳样钙化。囊肿较大时,可见肾脏受压下移。鉴别诊断时,可借静脉肾盂造影排除肾源性疾病,如肾上极囊肿。B超和CT可直接发现肾上腺区域的囊性病变。单纯性肾上腺囊肿影像学特点为囊壁薄而光滑、无回声或低回声、均匀水样低密度及无强化表现,但其中的寄生虫性囊肿的囊壁厚。肿瘤源性囊肿多为囊壁厚而不规则,囊壁或囊内混合性回声,密度不均匀、囊壁有强化效应。

    囊肿较小时,诊断多无困难。但对于较大的肿瘤,无论B超还是CT,诊断时都可能与周围脏器的囊性病变如肝囊肿、肾囊肿及胰腺囊肿等混淆。另外,由于肾上腺囊肿系少见病,易被临床医师忽略,亦是误诊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上腹部腹膜后的囊性病变,均应虑及肾上腺囊肿。其次,应联合应用B超、CT及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查,可大大提高诊断率。本组8例中B超诊断率为37.5%(3/8),CT诊断率为16.4%(1/6),但在做了以上3项检查的6例中,经综合分析后,有5例术前诊断为肾上腺囊肿,确诊率83.3%。1例肾上腺皮质腺瘤囊性变,B超和CT均误诊为肾上腺实质性肿瘤,其CT值为21HU。有作者认为CT值>20HU的高密度肾上腺囊肿与肾上腺非功能性肿瘤难以区别。此外,MRI图像易区分囊肿与周围器官,对于明确囊肿的器官来源有帮助。比较国内外的同类报道,其诊断率虽然因报告的病例数的多少不一而各异,但均因综合应用影像学检查方法而提高。

    肾上腺囊肿的治疗应根据囊肿性质、大小及症状而定。单纯性囊肿若直径<3~4cm,无自觉症状又可排除寄生虫性囊肿者,可保守观察。较大的囊肿、寄生虫性囊肿或有症状者应手术切除。一些作者主张于B超引导下行囊肿穿刺抽液,并注入硬化剂。笔者认为,肾上腺位置深而隐蔽,囊肿小者若采用穿刺则并发症多,宜谨慎;囊肿大者,穿刺虽较安全,但有一定复发率,可作为早期治疗的一种方案,如复发,仍行手术切除。肿瘤源性或不能排除肿瘤源性的肾上腺囊肿,无论大小均应手术切除。近年来,经腰或腹途径的腹腔镜下摘除肾上腺囊肿的报道增多,此种手术损伤小,恢复快,是肾上腺囊肿的一种外科新术式,但其效果尚需观察更多的病例。,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