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81638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功能性室性早搏28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9年第3期
     作者:周 杨 刘传新 马林青

    单位:周杨 马林青(273100 山东省曲阜市人民医院);刘传新(济宁医学院精神卫生系)

    关键词: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990334 为寻求功能性室性早搏(室早)的心理治疗方法,我们于1996年1月起用认知行为疗法(认知治疗)治疗该病28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 来自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病人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22~56岁,平均35.8±9.2岁 ,病程0.1~33个月,均符合功能性室早的诊断标准:(1)有心悸胸闷等主诉。(2)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早数>100次。(3)静息及运动负荷心电图无ST-T心肌缺血性改变。(4)实验室检查,胸片、心脏彩超等无心脏异常发现。(5)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对照)组及药物治疗加认知治疗(治疗)组。
, 百拇医药
    二、治疗方法 (1)对照组(22例)阿替洛尔12.5~25mg口服,每日2次,5例有β阻滞剂使用禁忌症者用心律平150mg口服,每8小时1次,疗程3个月。(2)治疗组(28例)在上述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认知治疗。治疗地点在安静舒适、光线适宜的室内进行。疗程为3个月,每周谈话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其过程分“阻断”和“替代”两个方面,即通过与治疗者交谈,分析、挖掘、暴露病人的潜在心理机制,阻断他对表层想象法的影响,同时引导病人认识并放弃曲解的认知,并以合理的认知来替代不合理认知,从而达到调整情绪和行为的目的。整个疗程分三个阶段:初期(2~3周)与治疗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中期(4~6周)运用认知和行为干预,使病人对所患疾病有一个新的正确的认识,并取代以往歪曲的认知。后期(3~4周)巩固疗效,扩大合理认知范围。

    三、观测指标 治疗前后观察(1)临床症状变化(2)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早搏次数(3)血液流变学(4)SAS、CES-D量表评分。

    四、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心理指标经SAS、CES-D量表测评恢复正常,24小时室早数<10次。(2)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心理指标接近正常,24小时室早数在10~100之间。(3)无效或恶化:临床症状、心理指标、室早数无变化或较前加重。
, 百拇医药
    结果

    一、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恶化1例,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二、治疗前后早搏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室早数(个/小时)2.54±1.09较治疗前(34.32±12.59)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后室早数6.25±2.96较治疗前32.18±11.76减少(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三、治疗前后对连续切变血液粘度的影响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连续切变血液粘度变化(±s) 血流变指标
, http://www.100md.com
    对照组(n=22)

    治疗组(n=28)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全粘 高切(200/s)

    4.79±0.59

    4.69±0.60

    4.89±0.61

    4.51±0.49*

    血度 低切(3/s)
, 百拇医药
    12.53±1.38

    12.49±1.35

    12.95±1.33

    11.52±1.31

    血浆粘度(mPa.s)

    1.64±0.61

    1.62±0.63

    1.66±0.59

    1.34±0.47**

    红细胞压积(L/L)

    0.48±0.06
, 百拇医药
    0.47±0.05

    0.49±0.06

    0.46±0.04*

    红细胞聚集指数

    9.17±0.84

    8.91±0.79

    9.23±0.86

    8.04±0.61**

    注:*同组治疗前后比较P<0.05 **两组治疗后比较P<0.0

    讨论

    健康人在失眠、疲劳、紧张、生活事件、情绪应激等情况下可发生室性早搏并可能导致临床症状,经反复多次辅助检查心脏无器质性病变。由于临床医生缺乏对心身疾病的基本知识和功能性室早的充分认识,常误将室早病因解释为冠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因药物治疗欠佳,而自身又被种种症状所困扰,认为自己无药可救,甚至会突然死去。病人对疾病的任意推断形成了对室早的曲解认知,加重了病人的心理负担,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从而增加了室早的频率和级别[1]。这种心身的相互影响,可使患者纳入一个难以自行解脱的恶性循环。
, http://www.100md.com
    认知治疗是以个人的认知过程为目标,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纠正曲解认识以达到缓解或消除心理障碍及躯体症状的一种短期心理治疗方法[2]。我们在治疗时,应首先取得病人的充分信任,通过交谈,分析、挖掘病人形成室早的原始诱发因素,充分暴露病人对室早的感性认识,并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反复讲解功能性室早的病因、机理、临床表现、治疗、预后及与器质性早搏的区别,并结合实例,逐步去除诱因,使病人以正确合理的认知来取代错误不合理的认知,病人心理障碍解除,情绪行为改善,血液粘稠度,心肌供氧恢复正常,室早和临床症状随之消失,心身从此纳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治疗目的。阿替洛尔与心律平是临床治疗室早的药物,但它们在治疗室早同时亦可导致心律失常,有些甚至是致命的,限制了它的临床使用。本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较对照组血液流变学和不良情绪反应有明显改善。认知治疗具有目标准确,操作性强、疗程短、疗效显著等特点,无药物不良反应,是治疗功能性室早的理想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菊贤,张作记.情绪应激与心律失常.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5(4)1:3.

    2 陈福国,王祖承.认知行为治疗及其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中国行为医学杂志,1992(1)1:59.

    收稿日期:1999-04-0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