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81171
四例线粒体肌病的临床及病理超微结构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8年第5期
     作者:周水珍 石强 孙道开

    单位:200032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石强为进修医生)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80521 近几年来国外文献对线粒体病病例报道越来越多,人们应用多种方法从临床、组织生化到超微结构检查以及开展遗传分子学技术,提高了对本病的诊断和认识水平。而国内文献报道甚少。我们对2例线粒体肌病、2例线粒体脑肌病患儿进行腓肠肌活检,观察其病理超微结构的变化。

    临床资料:1994年12月~1996年6月期间在我院神经科病房住院拟诊为线粒体病的患儿4例,男3例,女1例(病例1~4)。临床特点:(1)均表现为双下肢肌无力(其中例3为四肢无力),特别是在行走步态不稳后而被家长注意。(2)病损肢体肌力不同程度减退,膝腱反射消失,但肌萎缩不明显。(3)两例伴智能低下及其他神经系统体征。4例患儿临床资料见附表。
, 百拇医药
    附表 4例患儿临床资料 例号

    性别

    年龄

    起病年龄

    遗传史

    智力

    体重

    (kg)

    肌力

    (级)

    巴宾斯

    基征

    其他体征
, 百拇医药
    1

    女

    5岁

    1.5岁

    无

    正常

    19

    Ⅳ

    阴性

    2

    男

    5岁

    1.5岁

    无
, http://www.100md.com
    正常

    18

    Ⅳ

    阴性

    3

    男

    5.5月

    3月

    无

    低下

    5.8

    Ⅲ

    阳性

    眼球震颤
, 百拇医药
    4

    男

    2岁

    6月

    无

    低下

    10.5

    Ⅳ

    阳性

    眼肌瘫痪

    实验室资料:4例患儿血清酶学检查CPK、LDH、ALT、AST均正常;肌电图检查两例显示肌源性损害,表现短时限低电压电位,两例正常;脑电图检查例1、例2无特殊,例3、例4示痫样放电。
, 百拇医药
    电镜病理超微检查:4例患儿均显示肌细胞完整、细胞核正常、肌原纤维整齐、肌丝清晰、肌小节整齐。但线粒体形态均异常:(1)线粒体体积增大,见空泡;(2)线粒体呈管泡状;(3)线粒体肿胀变形、嵴有脱落;(4)线粒体扩张、空化、嵴有脱落。印象:线粒体肌病。

    讨论:线粒体是为细胞提供能量的重要细胞器,无论内部或外部因素使线粒体供能障碍,导致一些器官及组织功能减退,临床上呈现各种症状,多以神经肌肉系统为主,多为散发病例。线粒体病以侵犯骨骼肌为主的称之为线粒体肌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儿童多以肢带肌分布,肌力减退,无局灶体征,肌萎缩少见,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除上述单纯性肌病表现外,还累及神经系统的称之为线粒体脑肌病,主要表现脑-神经-骨骼肌方面的异常,如痴呆、智力低下、癫痫、小脑共济失调、眼肌瘫痪、色素性视网膜炎等。本组4例线粒体病中例1、例2符合单纯性肌病表现,例3、例4符合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特点。

    血清酶学检测对线粒体病诊断价值不大;肌电图检查2例呈肌源性损害,2例正常。一般文献认为60%为肌源性损害,少数病例可见神经源性改变或两者兼有,偶见肌电图正常。一般认为肌电图为常用首选辅助检查之一。
, http://www.100md.com
    肌肉活检是诊断线粒体病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肌肉活检病理所见具有特征性定性的形态学改变。文献报告,在肌膜下或肌厚纤维间大量异常形态、大小不一、聚集成簇、肿大的线粒体;并可见晶格状结构形态异常的线粒体包涵体,更具诊断意义。本组4例中均发现线粒体异常;线粒体体积增大,线粒体形态异常呈空泡状、管泡状、或肿胀变形、扩大空化,嵴有脱落,而肌细胞其他结构无特殊改变,为线粒体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线粒体病诊断金标准仍然是临床表现与病理检查、生化检测及基因检测结果相结合的综合性诊断标准。本组4例线粒体病明确诊断与分型尚需做进一步的全面检查。线粒体病常伴全身代谢障碍、乳酸血症如血清乳酸盐增高(80%患者异常)也是重要诊断筛选指标;组织生化检查发现肌肉组织中线粒体内与细胞氧化和呼吸链有关酶的活力不同程度的降低或缺陷,为本病诊断和分型的重要依据;特殊的高莫利(Gomori)三色染色法发现碎红肌纤维(RRF),特别是RRF超过4%~10%对诊断十分有意义,但并非所有线粒体肌病均为RRF阳性;基因检查发现线粒体DNA突变位点,从而进一步作出临床病理分类、生化分类及基因分类。

    线粒体病虽为散发,但并非罕见病。相信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尤其是肌活检方法的开展,国内的病例报告亦会越来越多。,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