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1998年第4期
编号:10281005
鼻源性眶内感染致眶上裂综合征一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1998年第4期
     作者:郭晓亮 周水淼 柳 林 郭鸣华 刘 峰

    单位:

    关键词:眶上裂综合征;眶内感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980449 吸入全麻苏醒期患者常易发生躁动,而用一般镇静药物处理躁动的效果均不理想。我们应用丙泊酚对抗全麻腹腔镜手术后躁动,取得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吸入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躁动的患者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23~52岁,体质量52~78 kg。ASA分级为Ⅱ~Ⅲ级,无心、脑、肝、肾疾患。麻醉诱导以Innovar 1单位,安定0.2 mg/kg、硫喷妥钠8 mg/kg、阿曲库铵1 mg/kg静注,插管后吸入1.5%~2.5%安氟醚,间歇静注25 mg阿曲库铵维持麻醉和肌松。术后自主呼吸恢复后,经导管吸氧(氧流量4 L/min)。苏醒期应用惠普公司插件式多项监测仪监测心电图、血压、氧饱和度和呼吸次数。3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例:丙泊酚组(P组)、咪唑安定组(M组)和氟哌啶醇组(H组)。药量按Charles推荐的镇静剂量:丙泊酚0.5~3.0 mg/(kg*h),咪唑安定2~10 mg/h,氟哌啶醇4~20 mg/h,均应用微量泵持续输注0.5 h。调整输注量并记录达到控制躁动的最低有效量,若上述剂量的最大量仍不能控制躁动,输注量不再增加。
, 百拇医药
    1.2 疗效评定 按Ramsay得分[1]评定疗效:1分无效;2分能配合,能定位;3分平静,对语言有正确反应;4分入睡,对外界刺激反应快;5分入睡,对外界刺激反应慢;6分对刺激无反应。同时记录起效时间(开始用药至安静的时间)和清醒时间(停药至呼之睁眼的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非配对t检验。

    2 结果和讨论

    P组与M组抗躁动疗效均达100%,镇静深度在4分以上。P组比M组起效快(P<0.05),清醒也快(P<0.05)。P组和M组均比H组起效快(P<0.01,P<0.05)。H组抗躁动疗效为75%,3例无效,甚至躁动更强烈,H组镇静深度均在4分以下,氟哌啶醇对清醒时间无明显影响(表1)。
, 百拇医药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术后无各种刺激因素,亦无低血压和低氧,患者均不做催醒处理。故可以认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躁动为吸入全麻苏醒躁动。躁动常可

    表 1 3种药物的疗效比较(n=12, ±s) 组别

    起效时间(t/min)

    清醒时间

    (t/min)

    Ramsay得分

    1

    2

    3
, http://www.100md.com
    4

    5

    6

    P

    0.82±0.30**△

    19.42±3.92

    0

    0

    0

    2

    5

    5

    M
, 百拇医药
    1.93±0.54*

    31.17±3.74

    0

    0

    0

    1

    3

    8

    H

    3.36±0.54

    3

    2

    5
, 百拇医药
    2

    0

    0

    *P<0.05, **P<0.01与H组比较; P<0.05与M组比较

    致耗氧增加、心律失常、坠床等意外发生,应及时处理。一般用药的原则是使患者迅速安静、苏醒快、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我们对比丙泊酚、咪唑安定和氟哌啶醇对抗躁动的效果,结果表明丙泊酚具有以下优点:(1)起效快,平均不到1min,对急需镇静的躁动患者非常适用。(2)对心血管系统有轻度抑制作用[1],可对抗躁动引起的心率加快、高血压的作用;微泵静注镇静剂量的丙泊酚,对呼吸影响极小。(3)清醒快而完全,有利于患者尽早从苏醒室转出。咪唑安定抗躁动疗效与丙泊酚相似,但起效和清醒均比丙泊酚慢,而且持续应用,使肝脏清除时间延长;氟哌啶醇对清醒患者镇静作用强,而对全麻兴奋期躁动疗效不佳,而且起效慢,因无催眠作用,故基本不影响清醒时间。此外,由于锥体外系反应,氟哌啶醇有加重躁动的可能。因此,丙泊酚是目前对抗吸入全麻苏醒期躁动较理想的药物。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R614

    参 考 文 献

    1 Fulton B, Sorkin EM. Propofol: an overview of its pharmacology and a review of its clinical efficacy in intensive care sedation. Drugs, 1995,50(4):636

    (1997-10-22收稿, 1998-05-04修回),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