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导报》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278783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42例
http://www.100md.com 《医药导报》 1999年第5期
     作者:卢才凌

    单位:430083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一医院心内科

    关键词:尿激酶;心肌梗死;静脉溶栓

    摘 要 目的 摘 要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方法:溶栓距发病小于或等于6小时23例,6~12小时19例,尿激酶用量小于或等于100万U22例,100~200万U20例,用0.9%氯化钠溶液10ml溶解,先取半量10分钟内静脉推入,余下半量在0.5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结果:溶栓距发病小于或等于6小时组冠状动脉再通率73.9%,6至12小时组冠状动脉再通率42.1%,两组再通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尿激酶剂量小于或等于100万U组其冠状动脉再通率为40.9%,100~200万U组再通率为80.0%,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早期足量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

, http://www.100md.com     近3年来我科采用国产尿激酶(天普洛新)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42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1996年6月至1999年4月在我科住院,且符合AMI溶栓治疗入选标准[1]行尿激酶溶栓者42例,其中溶栓距发病小于或等于6小时23例,6~12小时19例;尿激酶用量小于或等于100万U22例,100~200万U20例;梗死部位:前壁、前间壁、前侧壁21例,前壁、前间壁分别合并下壁10例,前壁合并右室(包括合并下后壁)8例,下壁+右室3例。

    1.2 给药方法 使用尿激酶50~200万U;用10ml0.9%氯化钠溶液溶解,先取半量10分钟内静脉推入,余下半量0.5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溶栓前即刻嚼服阿司匹林片300mg,此后每天300mg,5天后改每天75mg维持。其余治疗按AMI常规方法处理。
, 百拇医药
    1.3 观察指标 ①密切观察胸痛的变化;②患者入院后给予连续心电血压监护;③溶栓前做18导联心电图,溶栓开始后3小时内每半小时复查1次心电图,以后3天每天记录1次心电图;④入院后立即行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其同功酶(CK-MB)检查,发病后6,8,10,12,14,16,20小时复查CK,CK-MB;⑤监测PT,APTT,纤维蛋白原及出血情况;⑥观察5周内住院病死率;⑦其余实验室检查同AMI常规检查。

    1.4 冠状动脉再通临床指征 ①心电图抬高的ST段溶栓开始后2小时内,在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迅速回降大于等于50%。②胸痛自溶栓开始后2~3小时内基本消失。③溶栓开始后2~3小时,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房室或束支阻滞突然改善或消失,或血压。④血清CK-MB酶峰提前在发病14小时以内或者下壁梗死患者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伴或不伴有低CK16小时以内。具备上述4项中2项或以上者考虑再通,但第2与第3项组合不能判定为再通。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值表示为均数±标准差(Image10.gif (850 bytes)±s),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溶栓组冠脉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及5周死亡率比较 溶栓距发病时间小于或等于6小时组23例,冠脉再通17例(73.9%),出血3例(13.0%),死亡1例(4.3%);溶栓距发病时间6~12小时组19例,冠脉再通8例(42.1%),出血死亡各2例(10.5%),两组冠脉再通比较差异显著(P<0.05),出血、死亡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

    2.2 不同剂量溶栓组冠脉再通率、出血发生率及5周死亡率比较 尿激酶小于或等于100万U组22例,冠脉再通9例(40.9%),出血死亡各2例(各9.0%)。尿激酶大于100万U组20例,冠脉再通16例(80.0%),出血3例(15.0%),死亡1例(5.0%),两组冠脉再通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出血、死亡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

    2.3 不良反应 42例溶栓者中共发生出血5例,其中牙龈出血2例;消化道出血1例,程度较轻,大便潜血(322.1.gif (86 bytes)),未输血,3天后大便转黄;1例原有肾结石患者出现肉眼血尿,停用肝素后出血停止。脑出血1例。1例广泛前壁合并右室梗死患者,距发病6小时内溶栓未通(尿激酶80万U),后出现短阵室速、CRBBB、乳头肌功能不全,2天后死于泵衰合并心源性休克。距发病6至12小时溶栓组中死亡2例,1例为溶栓未通者(尿激酶150万U)死于泵衰,另1例为原有高血压病史的74岁男患者,给予尿激酶200万U溶栓后死于脑出血。
, 百拇医药
    3 讨论

    尿激酶是从健康人尿中提得的一种蛋白水解酶,无抗原性,可直接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因而可溶解血栓;对于新鲜血栓效果较好。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静脉用量1次50~150万U,其主要不良反应为出血,少数有过敏反应[2]。溶栓治疗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缩小梗死面积,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AMI疗效显著,但由于受设备及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尚不能在国内广泛采用,经静脉溶栓治疗具有简便易行,能有效缩短溶栓前院内耽搁时间等优点,因而就AMI再灌注整体而言,静脉溶栓治疗仍然是我国目前乃至今后多年内最主要的治疗手段[3]。本文报道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42例,溶栓距发病小于或等于6小时与6~12小时组冠脉再通率比较差异显著,提示尿激酶溶栓治疗越早,再通率越高,尿激酶小于或等于100万U与100~200万U组冠脉再通率比较差异极显著,提示尿激酶用量越大,再通率越高,有文献报道尿激酶100万U剂量偏小,最适剂量150~200万U[4]。本文结果支持这一观点。而不同时间溶栓组或不同剂量溶栓组的5周死亡率、出血发生率差异均不显著,提示大剂量尿激酶(小于等于200万U)静脉溶栓仍然是比较安全的,但对高龄,存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患者溶栓时仍需慎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坏死通常在发病后4~6小时内完成[5]。再灌注治疗越早,其所能挽救的心肌越多,不但可改变急性期预后[6],也可改善长期预后[7],发病后6~12小时行延迟溶栓治疗,其效果虽较6小时内溶栓为差,但溶栓治疗与安慰剂组比较仍获得有益的效果[8]。综上所述,对于确诊AMI患者,除非有禁忌证情况,均可尽早行静脉溶栓治疗:尿激酶疗效可靠、安全,不良反应较少,价格相对便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5)∶328

    2 陈新谦,金有豫,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94

    3 高润霖.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塞再灌注治疗的水平.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2)∶85

    4 “八五”国家攻关课题(89-915-02-01)研究组.尿激酶(天普洛新)(U.KTP)多中心临床试验(1406例).中国循环杂志,1996,11(12)∶770

    5 陈国伟,郑宗锷,主编.现代心脏内科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927

    6 “八五”国家攻关课题(85-915-02-01)研究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对急性期预后的影响(1138例).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74~177

    7 “八五”国家攻关课题(85-915-02-01)研究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对长期预后的影响(1267例长期随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6,24(3)∶178~181

    8 黄 峻,王 文,主编.心脑血管疾病大型临床试验.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1998.45

    (1999-07-06 收稿),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