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 1999年第1期
编号:10271148
210例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1999年第1期
     作者:王 玲 雷新民 章东昭 韦保安

    单位:陕西南郑县人民医院内科 (陕西 723100)

    关键词:高血压;微循环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990123 摘 要 观察210例高血压患者甲襞微循环(NFM),发现存在微循环障碍,且随年龄增长有加重趋势。不同病期,积分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提示对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210例患者按1978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及1993年WHO/ISH高血压分期标准[1],确诊并分为Ⅰ期组47例,Ⅱ期组122例,Ⅲ期组41例;同时分为三个年龄组,其中45岁以下66例,46—59岁98例,60以上46例。用田牛氏加权法[2]评价形态、流态、袢周和总积分值,并经u检验作统计学处理。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与讨论

    2.1 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 高血压病患者不同分期组NFM加权积分值比较 (±s)

    高 血 压

    P值

    Ⅰ期(n=47)

    Ⅱ期(n=122)

    Ⅲ期(n=41)

    Ⅰ/Ⅱ

    Ⅱ/Ⅲ

    Ⅰ/Ⅲ
, http://www.100md.com
    形 态

    1.02±0.46

    1.30±0.59

    1.64±0.68

    <0.05

    >0.05

    <0.01

    流 态

    1.71±0.61

    2.25±0.58

    2.38±0.88

    <0.01
, http://www.100md.com
    >0.05

    <0.01

    袢 周

    0.89±0.67

    1.76±0.78

    2.16±0.94

    <0.01

    >0.05

    <0.01

    总 值

    3.62±0.87

    5.31±1.20
, http://www.100md.com
    6.18±1.83

    <0.01

    >0.05

    <0.01

    表2 高血压病患者不同年龄组NFM加权积分值比较 (±s)

    A组(n=66)

    B组(m=98)

    C组(n=46)

    P值

    45岁以下

    46-59岁
, 百拇医药
    60岁以上

    A/B

    B/C

    A/C

    形态

    1.17±0.61

    1.43±0.61

    1.35±0.54

    <0.05

    >0.05

    >0.05

    流 态

    1.89±0.57
, http://www.100md.com
    2.23±0.72

    2.77±0.95

    <0.01

    <0.01

    <0.01

    袢 周

    1.73±0.00

    1.60±0.92

    1.96±0.90

    >0.05

    >0.05

    <0.05
, http://www.100md.com
    总 值

    4.79±1.47

    5.26±1.56

    6.08±1.69

    >0.05

    <0.01

    <0.01

    2.2 结果显示,210例高血压患者不论其年龄大小,病程如何,各组总积分值不仅均高于正常,而且随年龄增长及病程进展而升高。其主要改变为管袢变细长、迂曲,畸形交叉>50%,红细胞聚集,血流速度≤0.4mm/s,重者管周明显渗出,红细胞瘀滞,呈粘缓流态等。这是由于高血管病患者在早期就有全身小血管痉挛,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微循环阻力增加,血流速度变慢,引起血液的浓稠性、聚集性、粘滞性变化[3],继而导致组织器官灌注量减少,靶器官结构及功能受损。故治疗中单纯降压不能缓解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4]。可见,及早疏通微循环,对有效防治高血压、遏制病变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高血压病人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 百拇医药
    2.3 观察发现,高血压Ⅱ期和Ⅲ期微循环改变相似(P>0.05),提示高血压一旦累及靶器官,即使其功能代尝,也应按Ⅲ期对待。而不同年龄组流态变化明显,各组间比较P<0.01,治疗时须注重改变血流滞缓状态。但不同年龄组管周状态与形态积分值两项在本观察中未能发现其变化的规律性,可能与这三个年龄组中不同分期的影响有关,也提示此两项观察与不同病期关系较密切。

    2.4 甲襞微循环是全身微循环的一部分,其检测无创、直观、可行。笔者观察指标在不同分期之间比较,差异多有非常显著意义。是否能象视网膜微血管的观察用于高血压分期那样,可望寻找高血压不同病程状态下微循环的相关性或特异性改变,作为分期的参考指标之一,并指导临床用药,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致谢本文得到雷震甲教授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内科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28

    [2] 田牛,等.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9

    [3] 田牛.微循环的临床与基础.北京:原了能出版社,1995,201

    [4] 慈书平,江时森,等.高血压病患者视网膜微血管血流滞缓现象.中华心血管杂志,1995,23:275

    (1998年1月27日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