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儿科杂志》 > 1999年第7期
编号:10269524
小儿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一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第7期
     作者:何刚 张丁平 雷宗辉

    单位:637000 四川南充中心医院儿科

    关键词:

    中华儿科杂志990719 患儿男,1岁半,因面色苍白伴发热10天,双下肢浮肿3天入院。体检:体温38℃,呼吸40次/分,慢性病容,营养不良貌,颜面苍白,嗜睡,皮肤巩膜无黄疸,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约1~2 cm大小,活动,无压痛,脑膜刺激征(+),心(-);双肺未闻及音,右肺叩浊;腹胀,腹壁静脉可见,腹部移浊(+),肝肋下4 cm,质中,脾肋下2 cm,质中;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曾患乙型肝炎。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72 g/L,白细胞19.4×109/L,中性粒细胞0.53,淋巴细胞0.47,总蛋白51.5 g/L,白蛋白25.9 g/L,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血培养:中、多量生长隐球菌,脑脊液常规:微浑,白细胞71×106/L,蛋白0.603 g/L,涂片,找到隐球菌。骨髓检查无异常。辅助检查:胸片提示右下肺炎性病变并右侧少量胸腔积液。B超提示:脾大,腹腔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活检:隐球菌淋巴结炎。共住院15天,体温持续波动于37.5~38.5℃,静脉给予氟康唑50 mg/d及输血、白蛋白等支持治疗10天病情无明显好转,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

    讨论: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所致的深部霉菌病,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发生于肺、皮肤、淋巴结、骨及其它脏器,引起慢性或亚急性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出现相应的症状及体征而表现为各个独立性的疾病。若经血行播散,导致多器官损害则称“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本例血培养阳性,是脑、肺、淋巴结等多个器官受累的血行播散,故属全身播散性隐球菌病。

    新隐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条件致病真菌,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易被感染。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10岁以下小儿发病率低,由于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易与其它颅内疾病混淆而延误治疗,故病死率高。经适当治疗后病死率降为25%,即使治疗成功,往往遗留视神经萎缩、脑积水、性格改变甚至痴呆等后遗症。

    (收稿:1998-11-26 修回:1999-03-17),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