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世界》 > 1998年第5期
编号:10261860
他们为什么选择自杀?
http://www.100md.com 《健康世界》 1998年第5期
     作者:许素琨

    单位:

    关键词:

    健康世界/980521.htm 近几年,有关学者和社会名人自杀的消息纷纷见诸报端,在一般人眼中,这些自杀者生前已是功成名就,然而——

    自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古今中外各种形态的社会中都有。但是在现代社会,自杀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甚至已构成人类十大死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约有70万人自杀身亡,瑞士是自杀之冠,而中国每天有560人自杀身亡,即两分半钟就有一人自杀,自杀率无疑是偏高的。带着诸多疑问,记者近日走访或电话采访了几位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专家。

    让别人放弃了轻生,自己却选择了自杀

    1997年8月19日,湖南经济广播电台“夜渡心河”节目主持人尚能,在家中服下大量安眠药后上吊自杀。这些年来,在长沙的高校里,每到“夜渡心河”节目播放时,随处都可听到尚能的声音;在长沙乃至湖南全省,从16岁的青春少年到年愈花甲的白发老翁,每个阶层都有尚能的崇拜者和喜爱者。尚能用他循循善诱的劝导和一颗真诚爱心,使那些在生活中遭受沉重打击的人放弃了绝望轻生的念头,但他自己却最终选择了自杀。
, 百拇医药
    尚能自杀的阴影尚未从人们心头散去,广东电视台“心声热线”节目主持人陈云清,于9月7日也在家悬梁自尽。

    10年前陈云清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防治自杀机构——广州“培爱”防治自杀中心,并担任中心主任。10年间,数百个欲枯萎的生命在“培爱”默默春雨滋润下,重萌绿意。这些“临死复生”的人,或结婚成家,或事业有成。在他们心目中,陈云清的防治自杀中心,就是他们的再生父母。拥有高级职称的陈云清,多年来一直潜心研究自杀问题,从中国古代到当代,从世界名人到无名氏的自杀事例,他都详加剖析。他的“论自杀”系列在写字台上堆起了一座小山,《珍惜生命——论中国的自杀问题》是他的一部力作,洋洋十万余言。他似乎对自杀看得很透彻,深谙自杀的前因后果。这样一个致力于防止自杀的专家,怎么就走上了自杀之路呢?

    广州心理学家施梦娟认为,陈云清是一位研究自杀问题的专家,他的自杀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他患了抑郁症。正像一个心脏病专家难以抗拒心脏病的来临,研究战争的专家无力阻止战争发生一样。抑郁症是导致自杀率最高的心理疾病。病人情绪持久低落,万念俱灰。病情越重,越不愿治疗。不能指望个人力量战胜抑郁症,因为它是一种病。
, 百拇医药
    陈云清自己曾说过:“自杀是精神上的疾病。”看来,他的死也要从精神上来分析。属于理想主义的陈云清,对理想的追求很高,一旦理想得不到实现,便精神崩溃。看到他的笔记本,便会知道他一直希望有自己的专著,伏案日久,专著写出来了却变不成铅字,这成为他的一大心病。另外,这几年工作不顺心,心理压抑,没有倾诉对象,终于造成了抑郁症。加上他是自杀问题专家,很是“明白事理”,使他拒绝了妻子陪他去看心理医生的请求,放弃了可以治好心病的机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张吉连教授强调说,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人也是人,他们也会有排解不开的心理问题,所以他们存在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他介绍说,在西方国家里,即使是许多心理医生本人也有自己的心理医生,何况这些谈心热线或心理咨询热线主持人。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方欣老师认为,电台、电视台心理咨询热线主持人中有许多都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员,有的人本身就有心理障碍,如尚能,就有过好几次自杀的经历,在精神病院疗养过一个星期。心理咨询工作又是一项非常累人的工作,可以说是用自己的心血去换取别人的快乐。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者知道如何去调整自己,放松自己,而非专业人员长期从事这种工作却是非常危险的,会因自身无法得到宣泄而心身衰竭,严重的就可能导致自杀。
, 百拇医药
    上海医科大学精神病学教授顾牛范认为,从报道尚能、陈云清等自杀前的情况看,他们都患有抑郁症,他们死前都期望与亲朋好友们聊天,以排解心中郁闷和压抑,显然仅靠这点是无济于事的,他们最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确诊和有效的药物治疗。 三毛平静自尽,徐迟突然跳楼,自杀者都是精神病人吗?

    三毛是一位闯荡世界、见过世面、处世豁达的女作家,死前没有精神失常的蛛丝马迹。她的死十分奇特,是坐在马桶上上吊的。当时,她只要站起身,死神就会离她远去。

    去年,著名报告文学家徐迟突然自尽,人们同样百思不得其解。徐迟生前酷爱电脑,常常一天十几个小时坐在电脑旁查阅网上资料。精通英文,使他能把因特网上有关世界末日的信息一条不漏地阅读下来。最近,他的生前老友冯亦代先生撰文说:徐迟的弃世与他沉迷于因特网,笃信“世界末日”的到来有很大关系。但他死前没有精神失常的明显症状。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病科医生刘卫红谈到,不能说自杀者就一定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可能会自杀,非病态的人也可能会自杀,但精神病人并非都有自杀倾向,比如癔病患者就绝不会自杀。而抑郁症病人中,有自杀倾向的人就比较多,大约15%的抑郁症病人会死于自杀。
, 百拇医药
    医学书上关于自杀的定义是这样写的:自杀,是指有充分根据可以断定系故意采取自我致死行为,其动机可由于悲观绝望、委屈抗议、畏惧罪责、迷信驱使和精神障碍等原因。由此可见,自杀总是有原因的,而且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人求生的愿望总是最大的,但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非病态的自杀往往和人的性格有关。名人也有自己性格上的弱点。当名人的优点被美化的时候,他性格上的弱点和缺点往往被忽视或掩盖。而造成自杀的原因,也许很大程度上就是来自这些性格上的弱点和缺点。

    《人民教育》杂志编辑室副主任任小艾说,有些看起来生活条件很好、社会地位也不低的人自杀,我认为是他们内心脆弱的那一面在自杀的那一刻占了上风。无论如何,生命都是人最可宝贵的,人对生的渴望是最强烈的。自杀只能说明一个人内心深处实际上是很脆弱的,不能认为自杀者心理中有悲壮或英雄的成分。

    迈出国门,学业有成,何以还要自杀?

    改革开放以来,几十万留学生先后迈出国门,在异国他乡奋发学习,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听到了让人沮丧的消息,留美学者卢刚、留加博士谢童、杨舸等正当学业有成时,竟选择了自杀之路。
, 百拇医药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邵道生认为,卢刚、谢童、杨舸之所以选择了自杀之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异国文化”环境的结果。生活在一个不同于国内文化习俗的生存环境,他们产生了带有很多“共性”的心理矛盾,譬如有的在人际关系上,经常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独感、寂寞感,对前途担忧;有的在异国他乡因为处于“二等公民”的地位,引发自我价值失落而产生困惑;有的是因为在留学之前期望值太高,而引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失落;有的则为生存条件得不到基本保障而成天奔走;还有的则苦恼于恋爱、婚姻和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都是共性的心理矛盾,这里就有一个如何“化解”这些心理矛盾的方法、能力和技巧问题了,“化解”得好,就能生存得好;否则,就会产生生存障碍,表现出“问题行为”,严重的就会走上自杀的歧途。

    作为一个开放社会的公民,应该具有健康的心态和人格,当代青年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要多一点自我反省精神,注意提高自己的社会生活技巧和社会适应能力;多一分社会责任心,不要那样自负、自傲、偏执、狂躁,不要始终让无穷无尽的烦恼、失落的情绪支配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要做出极端行为,让自己的父母、家人失望。谢童、杨舸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应该想到,国外容不了他们,作为养育他们的祖国是欢迎他们回国的,他们自己也应该考虑如何回国。只要他们有这种考虑,就可以避免悲剧的产生。
, http://www.100md.com
    “高心理负荷”时代,生命价值究竟何在?

    我们现在正处于新旧交替、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嬗变,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孤独和无所适从,许多人找不到自我价值,没有安全感。从过去的一元化到今天的多元化,使许多人出现人生选择的困惑。虽然自由了,却无法自主;选择的机会多了,却没有人告诉你该如何选择。

    张吉连教授认为,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市场性格”,即人们向市场要答案,以社会名流为榜样,期望从他们身上找标准,找目标。在高层次知识人群中,普遍有一种“存在的挫折”现象。现在我们社会旧的价值体系已在崩溃,新的又还没有建立,而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人对精神世界往往有更多更高的追求,他们与名人相比,名人则相互攀比,永无休止,而最终“集大成者”毕竟是极少数。一旦他们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目标,便对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感到困惑。此时生命和存在本身都遇到了问题,活着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到底何在?在苦苦思索中,一些人会因为找不到答案而放弃生命。可以说,“市场性格”是导致今天高级知识分子、社会名人自杀增多的重要社会原因。

    我们已进入“高心理负荷”的时代,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要改变这个现实很难,我们只能调整自身,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为此,心理保健应提到我们生活日程上来。,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