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华夏医学》 > 2000年第5期
编号:10212535
鼻饲温开水抢救糖尿病高渗昏迷的监护
http://www.100md.com 《华夏医学》 2000年第5期
     作者:周桂芝

    单位:周桂芝(临沂市人民医院 山东临沂市 276000)

    关键词:鼻饲;温开水;糖尿病;护理

    华夏医学000530 糖尿病高渗昏迷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包括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昏迷和酮症酸中毒 昏迷伴高渗状态,其临床特征为:严重高血糖、高血浆渗透压,严重脱水,甚至低血容量性 休克,并进行性意识障碍,早期病死率较高。我院1990~1999年共收治20例,采用静脉补液 加鼻饲温开水,并进行监护,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20~75岁,昏迷时间最短4h ,最长192h。Ⅰ型糖尿病4例,Ⅱ型糖尿病16例,9例发病前无糖尿病史。20例均有不同程度 脱水、意识障碍,3例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糖为(28.0±13.7)mmol/L,有效血浆渗透压 为(354.3±24.7)mosm/L。
, 百拇医药
    1.2 方法

    1.2.1 补液量的计算 立即建立鼻饲管道和两条静脉通道,以便迅速补液。 第1个24h,补液总量按体重的10%~15%计算,前4h补充总液量的1/3,约1 500~2 500ml,剩 余的2/3在以后的20h补入。第2、第3个24h均要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丢失量。

    1.2.2 各管道补液量的分配

    1.2.2.1 鼻饲管道:第1个24h,鼻饲管内注入35℃温开水,前4h 250~500ml/h,以后注入20 0ml/3h,24h总量2 000~3 000ml,24h后可与营养物质混合注入,1次/4h,200ml /次,直至患者清醒。

    1.2.2.2 静脉通道:鼻饲后剩余的量,从静脉内输入。一静脉通道持续输注生 理盐水加普通胰岛素,见尿补钾,当血糖降至13.9~16.7mmol/L,将生理盐水换成5%葡萄糖 ,胰岛素用至患者清醒,能进餐后改为餐前皮下注射;另一静脉通道输入抗生素或其他药物 。
, 百拇医药
    2 治疗结果

    经采用鼻饲温开水、静脉补液、合理使用胰岛素及有效的护理、监测等措施,患者血糖降至 (15.5±5.6)mmol/L,有效血浆渗透压降至(310.1±12.5)mosm/L,意识转清最短5h,最长28 8h,早期病死率也显著下降,20例中18例治愈,2例死亡。其死亡原因:1例高渗状态纠正后 ,因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窒息致死;另1例重度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后,无名动脉 破裂出血死亡。

    3 监护措施

    3.1 鼻饲补液应保持鼻饲管清洁通畅,准时准量,使其与静脉补液之比为6∶4~5。注 入营养物质时,避免含糖食物。注毕,鼻饲管末端反折,用纱布包裹,以免液体外流、减少 补液量,而降低疗效。患者清醒后及时拔管。保持静脉补液通畅,严格掌握补液量及速度,遵守先快后慢,见尿补钾的原则,前4 h保证输入液体500~1 000ml,以后缓慢输入,以防诱发心衰。
, 百拇医药
    3.2 严密观察普通胰岛素输入量,监测血糖及电解质。胰岛素是治疗的关键,持续小剂量 静脉滴注,可使血中胰岛素稳定在所需水平,具有安全可靠之优点。护士要严格掌握胰岛 素用量,对非酮症高渗昏迷,胰岛素用量为1~2u/h,相当于生理分泌量;对酮症酸中毒昏 迷 伴高渗状态及有胰岛素抵抗者,平均4~6u/h。定时监测血糖1次/2h,当血糖降至13.9~16.7 mmo l/L时,可改为2次/d。根据医嘱及时抽取血生化标本,并送检,计算有效血浆渗透压,防止 血糖及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发生低血糖或脑水肿。采集血标本时,避开输液肢体,以免影 响测定值。

    3.3 监测生命体征,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2h,并记录,严密观察意识、瞳 孔、皮肤弹性变化,准确记录24h出入量,特别是每小时尿量,注意患者意识转清时间及 有无昏迷-清醒-再昏迷的情况。

    3.4 设专人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全身各部位感染。
, 百拇医药
    4 讨论

    糖尿病高渗昏迷抢救关键是迅速补充水份,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纠正高血糖及高钠 血症 ,缓慢降低血浆渗透压。如单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可加重高钠血症及高渗状态,并致高氯 性酸中毒;输入5%葡萄糖可加重高糖血症 ;补低渗盐水易诱发脑水肿。为避免上述诸多不利因素,笔者采用鼻饲温开水,使肠粘膜利 用渗透压差,迅速吸收水份,达到自然调节作用,从而缓解高渗状态,加上静脉输注生理盐 水及胰岛素,使血浆渗透压及血糖缓慢下降至安全范围[血糖为(15.5±5.6)mmol/L,血浆 渗 透压为(310.1±12.5)mosm/L],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但是,在抢救过程中,医护间需密切 配 合,严格掌握补液量、速度、性质,监测血糖及电解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改变,加 强基础护理,严防各种并发症发生。

    (收稿 1999-12-3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