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师进修杂志》 > 2000年第4期
编号:10223792
全胃切除后改良“ss”法空肠间置代胃术15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医师进修杂志》 2000年第4期
     作者:刘超

    单位:刘超(江苏省泗阳县人民医院,江苏 泗阳 223700)

    关键词:

    医师进修杂志000430 分类号:R6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64(2000)04-0059-01

    我院自1993~1998年对15例病人行全胃切除,改良“ss”法空肠间置代胃术,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38~71岁,平均年龄55.4岁,均为进展期胃癌,其中Ⅱ期5例,Ⅲ期10例,病变部位CM区11例,MA 2例,CMA 2例。
, http://www.100md.com
    2 手术方法

    患者一般采用平卧位,需开胸者采取右侧斜卧位,上腹正中切口,腹腔吊式牵开器,使贲门充分暴露,进腹探查,有无腹膜播散,肝脏转移和淋巴转移,全胃切除后距屈氏韧带15~20 cm,切断空肠,保留近段空肠血管弓,切开其系膜,将远段空肠残端应用XF-60或90型缝合器缝闭后,经横结肠系膜戳孔上提,食管空肠采用GF-1型26 mm或28 mm吻合器进行端侧吻合,将食管断端和上提空肠作端侧吻合,距此吻合口约20 cm,行十二指肠与上提空肠端侧吻合术,在此吻合口下方约10 cm中号丝线横向浆肌层缝合1周,缩闭肠腔,将切断空肠之远段,在此结扎线下约6 cm(横结肠下)作近远段空肠空肠端侧吻合术,以上三个吻合口均行间断单层缝合,缝合横结肠系膜裂孔和空肠系膜裂孔,于食管空肠吻合口左侧置引流管,从左腹壁引出,缝合腹壁各层。

    3 结 果

    3.1 手术并发症 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并发胸腔积液1例,切口裂开1例,经治疗而愈,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
, 百拇医药
    3.2 钡餐检查 14例术后1个月左右行上消化道钡餐,食管至十二指肠空肠襻酷似胃形,钡剂能顺利通过十二指肠,无吻合口狭窄和钡剂返流。排空量60 min约40%~70%,120 min约50%~90%,接近正常胃排空时间,有储存功能。

    3.3 随访 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最长5年,最短6个月,中位时间2年4个月,全组病例14例无症状,1例进食后轻微腹胀,口服吗叮啉后好转,食欲良好,无吞咽困难,无胆汁返流性食管炎,无倾倒综合征,消化功能良好,无腹泻,血红蛋白及血浆蛋白增加,体重增加,生存质量较好。

    4 讨 论

    4.1 将食管空肠端端吻合改为端侧吻合,目的是保证吻合口良好血液供应,吻合口大小适度,既能预防吻合口瘘,又能避免吻合口狭窄。

    4.2 将食管空肠,十二指肠空肠,空肠空肠三个吻合口均采用单层吻合技术,使吻合口愈合良好,食物通过流畅,避免吻合口狭窄的发生。采用吻合器吻合更缩短吻合时间,避免因病灶较大引起的不必要的开胸。
, http://www.100md.com
    4.3 简化手术后腹腔引流,放一根腹腔引流,从左上腹引出,引流管数量少,径路短,效果较好。

    4.4 应用传统术式碱性返流性食管炎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有人统计碱性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在全胃切除后的病人高达95%,大大地降低了全胃切除后病人的生存质量。为解决这些矛盾,我们将原法采用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方缝闭肠腔改为下方10 cm缝闭,术后随访,“代胃”病人胃排空时间、酸定量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倾倒综合征,按Visik改良评分法[1],生活质量优良率为94%,我们体会可能是由于:(1)保持原术式消化道连续的特点,保存了十二指肠的神经反射弧;(2)由于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方存有长约10 cm逆蠕动肠管,有利于防止胆汁等向吻合口上方空肠肠管逆流,少量逆流肠液进入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方肠管内,很难进入食管。从而缓冲返流,防止胆汁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3)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方有长约10 cm逆蠕动肠管,胃储存功能加强,有利于防止食糜排空过快,倾倒综合征发生减少,术后消化吸收功能加强。钡剂排空量160 min,代胃内(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方肠管)均基本排空,故不会发生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下方肠管的食物储留现象。

    作者简介:刘超(1964~),男,江苏省人,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吴印爱,谢尚奎,刘献棠,等.全胃切除空肠移置代胃及幽门重建术35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4):214.

    收稿日期:2000-01-20,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