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 2000年第3期
编号:10233878
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下传伴慢径路反文氏现象1例
http://www.100md.com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0年第3期
     作者:王晓君

    单位:王晓君(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 浙江温岭,317500)

    关键词: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000318 患者,男,25岁。近因阵发性心悸胸闷而入院检查,平素身体健康。体检:发育良好,血压120/8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78次/min,不甚规则,无病理性杂音,呼吸音清晰。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血电解质、心脏多普勒、胸部X线摄片和ECT等检查,均属正常范围,临床诊断心律失常性质待定。患者于入院第2天心悸发作,立即常规记录12导联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第3天给予动态心电图监测。图1,为长Ⅱ导联;图2上、下行为监护S5导联非连续记录。

    图1:Ⅱ导联示窦性P波,P-P基本规则,P-P间期0.78 s,心房率77次/min。QRS波呈两种形态,R5、R9和R13QRS波宽大畸形,QRS时限0.12 s,其前无相关P波,考虑为室性期前收缩;其余QRS波呈qRs形,QRS时限0.08 s,QRS 波振幅略有改变,R-R间期不甚均齐,其前均有相关P波,为窦性下传的窦性搏动。P-R间期呈长、短两种类型,短P-R间期为0.20 s,较为固定;长P-R间期不固定(0.28~0.60 s),长、短P-R间期,两者相差至少80 ms,故可考虑为房室结内双径路,短P-R间期为快径路下传,长P-R间期为慢径路,而R1R2为窦性P波(P1)通过快、慢径路同步下传形成的双重性心室激动。本例慢径路还有如下3个特征:①P-R间期由长-短-阻滞呈反文氏现象;②室性期前收缩之后的窦性搏动均由慢径路下传;③双径路同步下传的慢径路P-R间期特别延长(0.60 s)。图2上行心电图表现与Ⅱ导联类似;下行除P5P6单纯由慢径路下传外,其余均由快、慢径路同步下传形成的阵发性非折返性心动过速。本例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房室结内双径路(慢径路伴有反文氏现象),部分快、慢径路同步下传形成1∶2房室传导及其诱发的阵发性非折返性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
, http://www.100md.com
    图1 患者入院时心电图

    图2 患者入院3d后心电图

    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绝大多数系由折返现象所致,偶尔,当房室结内快、慢径路的不应期趋于一致时,室上性激动可同步循快、慢径路下传引起双重性心室反应倘若连续发生双重性心室反应,则可形成少见的阵发性非折返性心动过速。1985年,有关文献提出房室结双径路同步传导必须具备条件:①首先必须具有房室结双径路;②双径路逆向传导存在单向阻滞;③慢径路前向传导异常缓慢,使快、慢径路下传时间差明显增大,超过希浦氏远端的有效不应期,此时希浦氏远端对慢径路传导来的冲动才有可能再次应激能力。本例心电图表现具备上述条件,且单纯由慢径路下传时P-R间期为0.50~0.28 s,而当快、慢径路同步下传时,慢径路P-R间期为0.56~0.60 s,表明慢径路异常缓慢,有利于双重性心室反应的发生。本例心电图另一个特点是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搏动总是由慢径路下传,这可能由于该室性期前收缩具有室房传导功能,除激动心室外还可隐匿性逆行传导至房室交界处,使房室交界处产生一次新的不应期,由于快径路传导速度快、不应期较长,故易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逆传激动在房室交界处发生干扰而不能下传;慢径路传导速度慢、不应期较短,当其缓慢下传到房室交界处时,房室交界处已脱离室性期前收缩逆行传导所产生的有效不应期,故可缓慢下传,因此当室性期前收缩后的窦性搏动总是由慢径路下传。

    收稿 1999-07-12,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