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时珍国医国药》 > 2000年第2期
编号:10230291
略谈胃脘痛的中医护理
http://www.100md.com 《时珍国医国药》 2000年第2期
     作者:陈亚民

    单位:陈亚民(山东临沂市中医医院 276002)

    关键词:

    时珍国医国药000287 胃脘痛简称胃痛,是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个病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各种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胃癌等。其发病原因较多,多与精神刺激、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有关。其发病机理为气血瘀阻、不通则痛,即胃气郁滞不通所致。

    1 辨证施护

    1.1 气滞型:证见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矢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法当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本型与精神情绪有关,恼怒诱发或疼痛加重,故应加强精神护理,使患者保持情绪安定,心情舒畅,力戒忧思恼怒,防止恼怒气滞、伤肝而诱发或加重胃脘痛。饮食宜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忌烟酒等刺激性食品。可服佛手菊花饮或香橼合欢茶。病重时可予沉香粉1.0 g,元胡粉1.0 g止痛。注意口腔卫生,胃酸过多者可予盐水漱口或服左金丸。
, 百拇医药
    1.2 脾虚湿热型:胃脘胀闷疼痛,纳呆便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重症。法当清化湿热,理气止痛。此证易于并发吐血便血,最忌动怒及香者烈燥之品。药宜凉服,食宜甘淡,以苡米、荷叶、藕粉饮之;口中粘腻者用藿香、薄荷、佩兰水含漱;脘痞者白蔻嚼之;吐酸者用乌贝散。忌油腻甜食,以免粘滞、湿留不去。病重时可用芙蓉散调敷腹部,针足三里、气海、中脘、胃俞(忌用灸法)。

    1.3 血瘀型:胃脘刺痛拒按、痛处不移、食后痛甚、或见呕血、便血、舌质紫暗、脉弦涩。法应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应卧床休息,畅情志,和血气,食宜甘辛,少量多餐,以免食瘀互结。尤忌燥烈破血,肥腻粘滞,生冷瓜果,以防动血燥血,滞气碍血。应保持大便通畅,常服红花茶、大黄甘草汤以缓图。剧疼可给三七粉、元胡粉各1.5 g,出血者加白及粉1.5 g温开水送服。

    1.4 食滞型: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应消食导滞,和中止痛。暂禁食,予瓜蒂散催吐,不宜过早止呕,必要时用压舌板刺激咽部引吐,以达清除胃中积滞之目的。可服山楂、鸡内金、大黄或蜜饯山楂、蜜饯萝卜。少食稀粥之类,缓解后亦当节食,不宜过饱,更不宜吃不易消化的食品。
, http://www.100md.com
    1.5 脾胃虚寒型:胃脘隐痛,喜热喜按,遇冷加重,泛吐清水,体倦乏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弱。法应温脾健胃,散寒止痛。宜热食,忌生冷瓜果。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痛时给以莱服子、生姜、葱白炒热装入衣袋熨贴或以茴香、食盐熨中脘,或于神阙、足三里穴位隔姜艾灸。也可给服肉桂粉、沉香粉各1.0 g口服。饭后适当休息,不宜过劳。

    1.6 胃阴虚型:胃脘隐痛或灼痛,心烦嘈杂、口干燥、不思饮食、舌红无苔少津、脉细数。法应养阴和胃,佐以清热。饮食应清淡略带凉性食品为宜,不可过热,可饮水果汁,多进水果、莲子汤、八宝粥。忌食煎炸类、辛燥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服蜂蜜或麻仁丸。胃酸缺乏者,可于饭后少食酸醋、山楂片,注意生活起居,切勿受凉。饥饿时痛者,可在饥时稍进易消化饮食,以缓中止痛。

    2 适量服药,做好保健,增加治疗效果

    胃脘痛病变部位在胃,适量的服药方法能使药物直达病所。否则,增加了胃肠负担而起不到应有的疗效。因此,晨起后及晚睡前空腹服药为宜。这样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长时间的发挥药理效应及保持有效的药物浓度,从而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由于胃脘痛患者经常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日久,因此保健疗法适用于病人长期应用。
, http://www.100md.com
    2.1 坚持晨起后喝淡盐开水1杯,以促进胃肠蠕动,荡涤胃腑之瘀滞,利于胃粘膜炎症的消退以及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2.2 每早晚摩腹揉脐,既保持大便通畅,又有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

    3 调摄生活,防止疾病复发

    胃脘痛的发生,与人们的饮食,情志及生活起居密切相关。《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云“思伤脾”“怒伤肝”“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现代医学证实,胃炎与胃溃疡性的发生,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约80%的病人有情志不畅及生活调摄失常史,23%的病人有大量饮酒史,44%的病人有吸烟史。因此,患者必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适时休作,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平淡饮食,戒除不良嗜好,顺应四时气候调养,从“治未病”的角度出发,以预防为主,把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收稿日期:1999-07-27

    修稿日期:1999-09-10,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