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五运六气
编号:10252375
五运六气产生与适合的疆域问题
http://www.100md.com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第1期
     作者:程彦杰 黄铁银 杨宝琴

    单位:程彦杰(中国中医研究院望京医院 北京 100101);黄铁银(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吉林 130021);杨宝琴(北京联合大学中医药学院 北京 100010)

    关键词:五运六气;气候;疆域文化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000104

    分类号:R226▲

    五运六气的气候理论所适合的地区问题是一个重要议题。一种观点认为五运六气产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1],比较适合这一地区的情况,此观点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认同;近来还有学者认为“运气理论是建立在宏观宇宙运动基础上的,因此运气计算不只适合我国中原地带,而是广泛适用于全球的”[2];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是哪儿都不适合[3]。要想辨识五运六气产生与适合的地区问题,需要进行相关疆域文化的研究和论证。
, 百拇医药
    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同的地表形态由于动力、热力作用,构成特有的能量循环系统,形成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例如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山地气候和沙漠气候,以及高原气候、盆地气候等[4]。因此,不同民族对气候的描述与观察者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活动空间有很大关系。要分析论证一种气候理论,首先要明确它所对应的地理状况。让我们首先看看中国的自然情形。

    1 中国自然地理气候特征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中间两条山岭带,形成三个阶梯式强烈的垂直地带性地形。黄河、长江便发源于第一阶梯,自西向东流入大海。这种地势使得夏季东南湿润的海洋气流深入内陆;冬季西北蒙古高原的冷空气在越过大兴安岭、太行山脉之后直接吹过东北、黄淮平原。所以东部界山大兴安岭—太行山—秦岭—青藏高原东缘,为夏季暖湿气流北上和冬季冷干气流南下的障碍,是我国暖湿与冷干气候的自然分界线。来自黑海、里海的西风气流在越过帕米尔高原和天山山脉之后,由于得不到水汽的补充,甘新地区常年降水稀少,风化强烈,空气干燥。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由于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阻隔不能深入内陆,多在云贵高原爬升带来降水。所以,控制我国气候的主要是两大气候中心,一个是蒙古高压,一个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别是副高的进退,带来我国大部地区的季节性降水。由于青藏高原的辐散调节,加重了中东部地区的四季分明。 总之,我国的自然条件是极其复杂的,气候上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四季分明,冬寒夏热,春暖秋凉;夏季多雨冬季干,东部湿润西北旱。
, 百拇医药
    2 从九州到九宫——五运六气的地理认识

    对地理范围的认识,史载舜之时“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后来“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以山川定经界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从《山海经》五藏山经记载的水文地理名称上[5],可以看出这时的疆域认识,已经西到河西走廊及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昆仑山、天山、弱水),北至河套地区、阴山及河北北部(燕山),南接江汉平原,即《禹贡》所谓“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商周两大王朝一千多年时间,文化由融合走向发展,周穆王时巡狩足迹曾到西南地区[6],战国末期由于征战和扩张,疆域认识已非常广大,邹衍“大九州”说的盛行可见一斑。秦灭六国,设郡三十六,版图之大已南过南岭而达百越、交趾。但九州的观念一直没有大的改变。九州的区划是和九宫数联系在一起的,《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灾九宫数反映的就是九州范围的认识,可知五运六气作者地理范围的观念是以黄河中下游为主,结合《灵枢.经水》中湖水、汝水、滢水、淮水、江水等水系的记载,说明当时对长江中下游的两湖地区也有相当程度的认识。汉承秦天下,设十一州以统郡县,西域都护府的设立,疆域认识已经到甘新地区,加上张骞通西域的影响,可能会更加广泛。《内经》中对西域是缺乏认识的,这正与我们对五运六气成书汉武帝以前的推论相合。对地形的认识,《素问.五常政大论》认为“地不满东南”,以此解释我国东南部地区多雨潮湿。《内经》还认为“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 ,“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明已经认识到大气层垂直性温度差异,而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对“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的气候现象,也用“高下之理,地势使然”的理论来解释。以现在的观点来说,是比较尊重客观实际的。
, 百拇医药
    3 六气变化——五运六气的气候描述

    五运六气把一年的主要气候规律划分为六个时段,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以现在观点来看,对应着中国大陆风季—温暖季—温热季—湿热季—凉爽季—干冷季几段时期,正代表了中国大陆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的往返摆动所造成的海陆间热力梯度差异,副热带高压进退而形成的季节性温度、风向和降水变化过程。可以想见,七篇大论的作者如果生活在埃及、两河流域或者印度等自然气候环境下,就肯定不会创造出五运六气的理论。因为古埃及受地中海影响,常年盛行偏北风,季风不明显;两河流域的气候只有凉爽季、热季和河水泛滥三个时期;印度虽是季风国家,但由于纬度低,一年温差变化不大,也只分风、热、雨三季。生活在这样气候条件下,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的见解。

    所以,不同民族生活环境的不同,其生存智慧是不一样的。而最突出的影响因素可能是地理气候因素。五运六气正是古代中国大陆自然地理气候的一种反映性描述,是中国古代先民生存智慧的反映。因此,认为五运六气“广泛适用于全球”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而把五运六气适合的地区仅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也比较局限。 我们认为,作为南岭以北的中东部地区可能是比较合适的。■
, 百拇医药
    作者简介:程彦杰,男,35岁,医学博士,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任应秋.运气学说.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0.109

    [2]杨 力.中医运气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8~61

    [3]张年顺,中国近五百年旱涝气候对运气学说的验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9(1):7~9

    [4]张惠民.地球科学概论.北京:气象出版社,1987.168

    [5]郭 璞注.山海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5~40

    [6]郭 璞注.穆天子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12

    (收稿日期:1999-11-01),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五运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