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理论 > 临床医学 > 急诊医学 > 1999年 > 3期
编号:10250831
建立“三级”急救网势在必行
http://www.100md.com 《急诊医学》
     作者:陈省行

    单位:364400 漳平,福建省漳平市医院急诊科

    关键词: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 随着急诊医学的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医院相继成立了急诊室或急诊科,为提高危重病人的抢救成活率,减少病残率,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实践中我们发现前来我院急诊的病人有相当比率,由于没有得到院前的抢救而死在途中,这些病人大都是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严重脱水酸中毒休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高热惊厥昏迷。他们大都来自边远乡村,极少得到村、乡医护人员初步救治,且多由家属或亲友用农用车送往医院因而失去院前抢救的机会而造成死亡。笔者认为在边远的山区建立起一支县、乡(镇)、村“三级”急救网,势在必行。设想如下。

    1 建立村级“救护室”

    在边远的山村建立由乡村医生组成的“救护室”,是救治的基础甚至是病员能否存活的关键。许多创伤危重病人、高热惊厥昏迷、脱水酸中毒休克,农药中毒、自发性气胸等危重病人现场急救极为重要,包括通气、止血、包扎固定、补液、纠酸、抗惊厥、洗胃、应用解毒药物,护送等各项技术,这就要求乡村医生必需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同时在许多情况下,许多救护要目击者来进行,即非医护人员的群众性救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全民文化知识的提高,及早进行急救知识的普及显得十分重要。在山村通讯和交通工具最为关键。目前在边远山村连有线电话都没有,更谈不上无线电通讯,交通工具也只能是农用车等。本人认为村级“救护室”最起码要有电话通讯和运输工具准备,这就要靠当地政府重视和积极支持。

    2 乡镇卫生院建立“救护站”

    目前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配备齐全,有一定专业急救知识,通讯交通工具也比较方便。主要任务应是:积极主动、全力以赴支援村“救护室”的现场救护,对病人进行较全面的诊断,进行必要的救治。然后与上级医院取得通讯联络,并负责转送上级医院急诊科。

    3 加强县级医院急诊科的建设

    目前边远山区的县级医院都先后组建了急诊科,但大部份属于“支援型”,即自身能完成大量任务,尚需各专科经常性的支援。笔者从几年的实践经验认为,除了工作上要依靠领导和机关的大力支持外,急诊科人员要相对固定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进行急诊医学人才的培养。由于从事急诊医学的专业医护人员精神、体力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对身体素质将产生较大影响,应给予适当的优惠待遇。其次是加强急诊科的急救装备。逐步完善配置心电监护除颤器、心电图机、B超机、电动吸痰器、电动洗胃机、呼吸机,外科清创室、无菌手术室及ICU病床2~4张和急诊病床。另外要加强急救通讯联络,配备有线电话和无线电对讲机;加强院前院内通讯联络;加强医院救护车的管理。没有成立“急救指挥中心”的县级医院救护车应归急诊科调度,使救护车真正为急救病人服务。

    综上所述,在我们边远的山区建立一支“三级”急救网势在必行。

    收稿:1998-01-1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