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宁夏医学杂志》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42549
肛管直肠良性淋巴样息肉17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宁夏医学杂志》 1999年第3期
     作者:宋锡珍 侯正文 胡英峰 杨 萍

    单位:宋锡珍 胡英峰 杨 萍(武警宁夏总队医院肛肠科 750004);侯正文(宁夏银川市第一医院病理科 750001)

    关键词:

    宁夏医学杂志990324 我科自1989年12月~1996年1月收治肛管直肠良性淋巴样息肉19例,现将资料完整的17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男6例,女11例,年龄最大52岁,最小16岁,平均35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半个月。职业:工人6例,农民8例,战士1例,其它2例。

    1.2 临床主要表现:便血8例,便痛7例,脓血便4例,便次增加4例,里急后重4例,肛门异物感6例,肛旁流脓2例,肛门瘙痒1例。
, http://www.100md.com
    1.3 临床检查:根据临床指诊、肛镜、乙状结肠镜检查及病理大体检查所见,良性淋巴样息肉多见于直肠下1/3处,其次为肛管、直肠交界处,其它部位少见,其具有明显的分型界限。根据其特点可分为:单发息肉型(Ⅰ型)2例,散在粟粒型(Ⅱ型)11例和斑块糜烂型(3型)4例。

    1.4 病理组织学所见:主要变化为分化好的淋巴组织增生浸润,固有膜、粘膜肌层及粘膜下层出现多量淋巴滤泡,多数滤泡有大小不等的生发中心,其内可见核分裂象及吞噬现象,如为较大息肉状结节,其浅层为肠粘膜结构,并表现上述变化,中部为不等量增生的纤维脉管组织、平滑肌束及少量淋巴组织和慢性炎细胞浸润,无论小结节或大结节,表面大多被覆单层柱状上皮,少数被覆鳞状上皮;直肠肛管交界处可见两种上皮,较大结节表面可见坏死糜烂、上皮脱失或可有增生变化。

    1.5 治疗与结果:Ⅰ型2例,将息肉局部切除,加抗炎治疗,3天拆线治愈,分别随访3年和5年,无复发。Ⅱ型11例,除治疗原发住院原因疾病外,抗炎治疗1周,随访0.5~5年,除2例失访以外,无任何临床症状。Ⅲ型4例,1例采用抗生素保留灌肠,1个月临床治愈;2例消痔灵注射加抗生素或中药保留灌肠,1个月临床治愈;1例单纯中药保留灌肠,10天治愈。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发病情况:良性淋巴样息肉是指淋巴结以外淋巴组织局限增生性病变〔1〕,其名称很不统一,临床与组织学均表现良性,但少数病例可演变成真性淋巴瘤,因此有人认为是淋巴瘤的前驱病变。身体多部位可发生此病变,但胃肠道是高发部位。国内近几年报道肠道良性淋巴样息肉40例,其中回肠33例,结肠5例,直肠2例〔2~4〕。王建清等报道1541例大肠息肉中,发现5例良性淋巴样息肉,占0.3%〔5〕。本文17例良性淋巴样息肉,占16.3%,比上述报道高出54倍,说明其发病率并不低。

    2.2 分型的临床意义:Ⅰ型临床症状不明显,多因其它肛肠病就诊,息肉特征与炎性息肉不易鉴别,只有摘除后,病理检查才能确诊,手术摘除本身即做了彻底治疗,不易复发;Ⅱ型临床表现和就诊原因与Ⅰ型相似,息肉特征具有显著特点:①多分布在肛管与直肠交界处;②0.2cm×0.3cm圆形或椭圆形粘膜扁平隆起、散在、不融和、光滑硬结、色灰白或灰黄;③病变部位周围粘膜充血,一般抗炎治疗可治愈并有自愈倾向;Ⅲ型是以脓血、里急后重、不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病变多在直肠下1/3处,局部粘膜或2~3cm范围环周粘膜扁平样隆起,凹凸不平,呈桑椹状改变,略硬,粘膜糜烂、质脆、易出血,初诊常首先想到恶性病变,经活检才能确诊为此病,提示临床遇到类似疾病必须进行病检,以免按恶性疾病处理。
, http://www.100md.com
    2.3 治疗原则:病灶局限者,可行局部病灶切除,抗生素或中药保留灌肠。粘膜持续出血者,病灶粘膜下1:1消痔灵注射,止血效果明显,病程虽长(平均30天),预后良好,本组病例未发现恶变。

    参考文献

    1 朱梅刚,周志韶主编.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病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0

    2 张英,武亚娟.肠道淋巴病21例分析.内镜,1991,11(3):184

    3 屈汉廷,等.对回肠未端淋巴滤泡增殖的初步探讨—附23例分析.中国肛肠病杂志,1985,5(4):11

    4 张桂全.大肠良性淋巴组织增殖1例.中华外科杂志,1988,8(12):640

    5 王建清,等.1541例大肠息肉临床病理分析.中国肛肠病杂志,1993,14(6):14

    (收稿:1998—11—11) 责编:马兴忠,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