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黑龙江医药科学》 > 1999年第3期
编号:10234235
Binswanger脑病20例的识别诱发电位分析
http://www.100md.com 《黑龙江医药科学》 1999年第3期
     作者:刘云 邹飒枫 王铁梅

    单位:刘云 邹飒枫:黑龙江省林业总医院;王铁梅:哈尔滨电机职工医院

    关键词:Binswanger脑病;识别诱发电位

    黑龙江医药科学9903120

    识别诱发电位(ERP)是了解人脑在神经心理活动中电活动的一种可行的、反映人认知活动过程的脑电位变化。我们对20例Binswanger脑病患者的识别诱发电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

    对照组40例,男30例,女10例,年龄50~76岁,均为无神经系统疾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正常,精神活动完整的健康人。观察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52~74岁,全部病例符合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痴呆标准[1]并经CT扫描证实,社会功能活动(FAQ)>5分,临床认识功能30题(CCSE)试验<20分[2]
, 百拇医药
    2 方法

    使用EVOMATIC 4000型脑诱发电位仪,按国际脑电图学会标准10/20系统法,记录电极置FzCz,参考电极FPz,电极阻抗<5kW 。受试者接受双耳的短音刺激,强度为78dB,分析时间1s。用两套触发和刺激系统,识别波2000Hz,无规则出现占30%,叠加20次,非识别波1000Hz,规则出现占70%,叠加50次。分析指标为识别导联的N1、P2、N2、P3及非识别导联N1、P2各波潜伏期和波幅。判定标准:潜伏期>+2.5s为延长,波幅因个体差异大,以波形低平不整为异常。

    3 结果

    各波潜伏期和波幅与对照组比较详见表1~2。
, 百拇医药
    表1 观察与对照组各波潜伏期比较(±s, m s)

    n

    N1

    P2

    N2

    P3

    对照组

    40

    101±14

    182±20

, 百拇医药     240±19

    336±23

    观察组

    20

    99±13

    186±22

    290±21

    421±46

    P值

    >0.05

    >0.05

    <0.01

    <0.01
, 百拇医药
    表2 观察与对照组各波波幅比较(±s, m v)

    n

    N1

    P2

    N2

    P3

    对照组

    40

    6.4±3.4

    3.8±2.6

, http://www.100md.com     4.2±3.1

    6.3±2.5

    观察组

    20

    6.5±3.3

    3.7±2.6

    3.8±3.4

    3.2±2.1

    P值

    >0.05

    >0.05

    >0.05

    <0.01
, http://www.100md.com
    4 讨论

    Binswanger脑病是一组以慢性高血压、动脉硬化、痴呆、CT以脑室周围低密度为特征的综合征,是血管性痴呆的一种。本文就Binswanger脑病痴呆时反映神经心理认知过程的ERP改变进行探讨。痴呆是一种发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脑器质性综合征,以认识功能障碍为突出特征。临床上是以在意识清醒状态下出现的认识、思维、人格行为和语言等高级神经机能的全面衰退为特征,常属进行性,表现为注意力、计算力、记忆力和感觉传入过程有缺陷。研究表明,测定患者是否痴呆,可由P3潜伏期显示[3,4]我们观察20例Binswanger脑病患者发现P3波潜伏期明显延长,波形低平不整,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提示ERP对痴呆的诊断是一项敏感的客观指标。关于P3波起源,有人认为与边缘系统之海马结构和杏仁核有关,来源于皮层下结构,也有认为P3是人脑各皮层间的综合活动之一种表现。P3反映人脑的高级心理活动。Binswanger脑病由于脑动脉硬化造成脑组织缺血、缺氧,脑血流量减少,神经递质异常,使上述结构或连带部分的神经细胞受损,使之变性、软化萎缩,导致大脑功能障碍,表现为处理相关刺激的时间较正常人慢,P3潜伏期延长,波形不整,严重者缺如。少数病人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在复查5例中有2例ERP有相应改善,我们认为ERP对动态观察治疗痴呆有一定临床价值。ERP检查除敏感、客观、操作方便,无损伤,易于被患者接受外,还具有不受被测试者教育文化水平及合作程度影响的优点。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何家英,马云祥主编.实用神经医学.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3,118

    2.杨蜀连.血管性痴呆,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87(4):1

    3.李长彬.脑梗塞的P300识别电位的研究.临床脑电学杂志,1993;2(2):25

    4.汤晓英.梗塞性脑血管病识测电位P300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1;24(3):177

    (1998-06-12收稿),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