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51948
我国口腔医学的源流
http://www.100md.com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
     作者:陈明珍 黄可儿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关键词:中医口腔科学;历史;中医口腔科学;发展趋势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990222摘要:我国古代口腔医学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表现在:公元前13世纪殷墟出土甲骨文中的“齿”字作、或,“龋”字作的最早象形文字记载;辽代植毛牙刷的发明;唐代银汞合金在牙齿充填术上的使用;东汉时采用中药牙髓失活法;宋代口腔义齿修复;魏代发现“齿居晋而黄”。

    主题词:中医口腔科学/历史; 中医口腔科学/发展趋势
, 百拇医药
    中图分类号:R27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1999)02-0155-03

    我国口腔医学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被称为口齿科学、耳目口齿科学、口齿咽喉科学,民国时代称为牙科学,解放后国家重视,在牙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包涵内容更广后始称为口腔科学。

    1 龋齿的文字记载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古代口腔医学许多方面曾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追溯到公元前13世纪,口腔疾患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墟(现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一带)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中,其所涉及到的疾病记载有323片,共计415辞,其中有口腔疾患最早的文字记载。甲骨文上的“齿”字作,或(图1-(a)、(b)),表示口腔里生了牙齿的形象字。甲骨文中还有“龋”字“御△△勿△”(图1-c),这是殷墟书契前编卷六所载的卜辞残文,也是我国最早的龋齿文献。即龋字,是形象文,其字形下部是口腔中牙齿排列的形象,上部是虫在蛀蚀牙齿,旁边还散落虫蚀牙的碎屑。由此可证实我国最早在殷代就有关于口腔医学龋齿方面的记载[1]。甲骨文是用于占卜之卜辞,所以除了病名及症状之外,未见有药物及其他治疗方法的记载。
, 百拇医药
    埃及发现龋齿是在公元前300~400年,印度与希腊对龋齿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前600年,殷王武丁时代的甲骨卜辞为公元前13世纪的记录文字,其中对龋齿的描述证实我国对龋齿的记载在世界上是相当早的。

    2 口腔疾病的预防措施

    我国古代人类为了预防口腔疾病,已经开始注意口腔卫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2]几千年来这种预防医学思想,始终指导着我国口腔医学的预防实践。公元前五世纪的一部典籍《礼记》有:“鸡初鸣,咸盥漱”[3]的口腔卫生习惯,并注意到饮食要“热不灼齿,寒不冰齿”,以防止牙齿受到过度的刺激而致病。晚唐时代的敦煌壁画《劳度叉斗圣图》中有一幅描绘着剃头、刮脸以及用手指揩齿的《揩齿图》,即一位和尚在剃头之后,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瓶,用右手中指揩前牙。这是我国现有的一幅有关古代人类口腔卫生的绘图。魏人稽康在其著作《养生论》中有:“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4]的描述,充分说明两种地方性病,即地方甲状腺肿及地方性氟中毒与居住环境有关。晋即今山西、河北南部及陕西中部、河南西北部,这些地区饮水中含氟量较高,长期饮用则影响牙齿,即现在的氟斑或氟牙症,牙齿颜色变黄。我国对“齿居晋而黄”的认识,比美国Aqer早1600多年,这是我国口腔医学史上和地方病学史上的重要发现。
, http://www.100md.com
    我国古代最早的牙刷,形如扫帚,其制法是将杨柳枝的一端或两端打扁成刷状,沾盐或药揩齿。辽代应历九年,穆宗时已经能够制造出较合理的植毛牙刷了,而外国的植毛牙刷17世纪才发现,比我国大约晚700多年[3],因此植毛牙刷的发明是我国口腔医学上的一大贡献。现故宫博物院保存有前热河省大营子村辽附马卫国王墓葬中出土的两把植毛牙刷刷柄,其刷柄长约19cm,植毛部的长度约2.5cm,植毛部有8个植毛孔,分两排,每排4个孔,孔部上下相通,均与现代牙刷相似。有了牙刷不久就出现洁牙剂。我国古代的洁牙剂多用盐。唐.孙思邈《千金方*卷第六下》中有:“每旦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暖水含,揩齿……”[5]的记载。我们的祖先懂得用盐清洁牙齿、预防口腔疾病,这种方法值得提倡。日本当前多数人用含盐牙膏,含盐牙膏对牙周病的确有一定的疗效。唐.王焘著《外台秘要.卷第二十二》记载的洁牙剂种类很多,如升麻揩齿方如下:“升麻半两,白芷、蒿本、细辛、沉香各三分,寒水石六分,研,右六味捣筛为散,每朝杨柳枝咬头软,沾取药揩齿,香而光洁”[6]。发展至元代,饮膳太医思慧在《饮膳正要.第一卷》中曰:“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即如现在所提倡的:早、晚刷牙,晚睡前的刷牙是最重要的,这是有科学根据的防治牙病方法之一。
, 百拇医药
    我国古人常采用的漱口剂有酒、醋、茶、盐水,甚至有的用童子尿。用尿漱口似乎很不卫生,但尿中的尿素及氨对口腔病有一定疗效,说明人类早就对口腔卫生及治疗口腔病有一定思考和重视。如宋*苏东坡在《东坡集.卷七十》谈到了饮茶及漱口防龋方法:“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即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剔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然皆用中下茶,其长者自不常有,间数日一啜,亦不为害也。此大是有理,而人罕知之者,故详述云”[7]。根据现代医学分析,已知茶除含有多种维生素外,尚含有氟,能防龋。古人虽不知茶中含氟,但知道茶可防止龋齿,在口腔医学上又是一大贡献。晋.葛洪撰《抱朴子》曰:“早晨叩齿三百下,永不动摇”[8]。唐《养生方》曰:“朝夕啄齿齿不龋”。即适度的叩齿,可促进牙周组织血液循环,达到保健牙齿的方法,所以叩齿是我国古人创造的健齿方法。

    3 牙病的治疗
, 百拇医药
    在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记述了治疗口腔疾病的“齿脉”及循行路线,并叙述到用榆皮、美桂及其他几种药物充填牙齿的方法,这是我国最早治疗牙病的一种牙齿充填术。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已记载了用汞合金充填牙齿的方法:“其法用白锡和银箔及水银合成之,凝硬如银,……亦补牙齿脱落”[9]。英国人Bell最初在1819年使用汞合金,法国人Tareau于1826年才开始使用,Crawcouer氏1835年始将汞合金传入美国,而我国却早在1300年前就已经配成银膏作牙齿充填物了[10],这是我国口腔医学的一项重要发明。目前银汞合金在后牙充填术上仍是首选材料[3]

    从唐代开始,一直使用熏牙法治疗牙痛。《千金要方.卷第六下》曰:“黑啷羊脂,莨菪子各等分,先烧铁锄斧銎令赤,纳其中,烟出,以布单覆头,令烟气入口熏之”[5]。在《外台秘要》、《东医宝鉴》及《医心方》等书中都记述了熏牙止痛法,但所用器具均不同。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是清代太医院制造的银制熏牙器。用法是将药物装入后,加水置炉上煎开,使药气从管口喷出,患者张口对管口以熏病齿,以微量之麻药达到止痛目的。这种熏牙器尚存放在故宫御药房中。我国古人的牙髓失活治疗法比1836年美国的Spooner的牙髓失活法早1500多年。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雄黄(硫化砷)、葶苈二味末之,取腊日猪脂熔,以槐枝绵裹头,四五枚,点药烙之,令彻热以差止”[9],这也是我国口腔医学上又一发明。
, http://www.100md.com
    4 口腔修复术

    古代医学称唇裂为兔缺,最初见于汉.刘安撰的《淮南子》,曰:“孕见兔而子缺唇”[1]。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唇口病诸候》亦曰:“人有生而唇缺,似兔唇,故谓之兔缺。世云:由妇人妊娠时见兔,及食兔肉使然”[1]。这些说法虽不科学,但证明我国古人对唇裂的病因已有探讨。据说我国在秦代就能作唇裂修补术,但到了晋才有记载,如《晋书》及《槎阉小乘》曰:“晋魏永之生而兔缺,年十八,……医曰:可割而补之,但须百日进粥,不得笑语。永之曰:半生不语,而有半生,亦当疗之,况百日耶。仲堪于是处之别室,令医善疗之,遂闭口不语,惟食薄粥,百日而瘥”[9]。公元1688年,琉球国的魏士哲38岁时,四渡我国福州,向名医黄金发学习中国式的唇裂修补术。回国后给琉球国王之孙尚盖及其他6名患者在麻沸汤麻醉下作了唇裂修补术,手术很成功。可见当时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已经有一定的水平。
, 百拇医药
    我国口腔义齿修复(镶牙)的记载,据考查最早是宋代。陆游在《岁晚幽兴》诗中写到:“卜唳治棺输我快,染须种牙笑人痴”[9]之句,并自注云:“近闻有医以补堕齿为业者”。比陆游晚10年的楼钥《玫瑰集》曰:“陈生术妙天下,凡齿有疾者,易之一新,才一举手,使人终身保编贝之美”[9]。可以说我国这时的义齿修复已经比较常见,水平也较高。欧洲在18世纪才有将人牙、河马牙、象牙、牛骨牙等用亚麻丝或绢丝结扎在天然牙上制成牙齿修复体。在义齿修复这方面我国比外国要早700多年。直至清代.乾隆年间,梁玉绳《白士集》曰:“今市肆有补齿铺,悬牌云镶牙如生,盖宋以来有之”[9]。说明当时对义齿修复已经开展并且发展到一定水平。

    溯古思源,在我国口腔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注意“古为今用”,汲取古代口腔医学的精华,提高口腔医疗、预防技术,是我们进行文献整理的目的。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女,副教授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徐治鸿.实用中医口腔病学[M].天律: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1.1~2,6

    [2] 方文辉.医古文易读[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2

    [3] 四川医学院.口腔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86,374,375

    [4] 段逸山.医古文(高等医药院校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9

    [5] 唐*孙思邈撰.刘更生,张瑞贤点校.千金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97

    [6] 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二)[M].鸿宝书局(印刷所英租界威海路,发行所四马路东华里内)

    [7] 凤存安.中医口腔科学概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5

    [8] 李刚,徐国榕.中医口腔病症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28

    [9] 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口腔文献学(上册)[M].北京:北京中医学院出版社,1985.1~8,1~11,1~14,1~17

    [10]王宋儒.实用中西医结合口腔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5

    收稿日期:1998-11-2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