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肝胆胰外科杂志》 > 1999年第2期
编号:10206803
梗阻性黄疸的CT诊断
http://www.100md.com 《肝胆胰外科杂志》 1999年第2期
     作者:王甫云

    单位:浙江省台州市黄岩第一人民医院(318020)

    关键词:

    990228 梗阻性黄疸是临床较常见的病症,本人收集近二年多来经证实的梗阻性黄疸CT资料,分析梗阻部位情况,阻塞水平及病因,以提高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梗阻性黄疸病人,其中男31例,女21例。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8岁,平均年龄60.5岁。胆道结石21例,胰头癌19例,胆管癌9例(其中4例为转移性癌),壶腹癌3例。

    1.2 CT表现

    1.2.1 胰腺癌19例,占36.5%,均位于胰头部,其中1例胰体也受侵犯,多表现为:胰头增大、形态不规则或胰头内分叶状肿块。胆囊明显增大、肝内胆管扩张等典型表现。但也有较大比例(9例),表现为胰头密度不均匀,或呈稍低密度灶。增强后可见低密度小肿块。头部外形不大或稍增大,其中1例合并结石,1例有肝内转移。
, http://www.100md.com
    1.2.2 胆总管结石21例,占40.4%,结石密度高时易诊断,扩张胆管内或其下端见高密度影。扩张胆管范围及扩张程度,因结石所致梗阻程度而异。阴性结石密度近于胆汁密度或略高于胆汁密度(本组有2例),诊断较困难,应结合临床及其他表现综合分析。

    1.2.3 胆管癌9例,占17.3%,其中4例为转移癌,占总数7.7%。梗阻上方胆管和(或)胆囊扩张明显,或胆囊萎缩,取决于梗阻的部位。环影在较高水平消失,或显示胆总管狭窄,胆囊可增大,胰头不大。如胆总管内见到乳头状软组织块影,诊断较明确。有的胆管可表现为条索状狭窄。胆总管转移性癌的部位,3例在肝门段,1例在胰腺上段。1例是胃癌转移到肝门和胰头,2例肝癌转移到肝门段胆管,1例为胆囊颈癌浸润到胆总管引起梗阻。

    1.2.4 壶腹部癌3例,占5.8%,表现为胰腺头部双管征,有明显的胆总管扩张,后突然中断,胆囊可增大,胰头也可增大。但多数仅为胆总管胰管扩张表现。
, 百拇医药
    2 讨论

    2.1 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作用。CT对梗阻性黄疸诊断方法较简单,图像清楚,是一种常用的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有报道胆道梗阻二周后,黄疸出现率为100%[1]。本组病例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胆道梗阻性改变。CT可根据其梗阻水平形态、梗阻程度、分析其原因,同时也有利于良恶性的鉴别。有报道,CT对梗阻原因诊断准确率达75%~84%,马素贞等报道达90.5%。

    2.2 梗阻水平的判断。对梗阻平面,Pedrosa提出,主要用环数目来判定,环数越多,梗阻平面越低。一般肝门段无环,胰腺上段1~2环,胰腺段3~6环,壶腹部7~8环[2]。根据陆建平等报道,以扩张胆管环数目为单一指标,对阻塞作前瞻定位,其准确率为97%[3],这种方法较可靠。但单凭环数诊断梗阻平面是不够准确的,因胆道长度因人而异,还与呼吸、病理状态下的移位有关。我组环数相对较多些。
, http://www.100md.com
    2.3 根据不同病变有累及不同部位的倾向,应强调分析梗阻部位的重要性。Pedrosa认为梗阻部位对病因诊断的正确率达45%[2]。一般肝门段和胰腺上段胆总管梗阻,以恶性病变为多,而胰腺段和壶腹段胆总管以胰头癌、壶腹癌和结石为多。我组转移癌均在肝门段,有一例同时侵及胰腺。胰腺段梗阻除胰头癌和壶腹癌外,结石是较多见的原因,本组有14例,占结石病例的66.6%。

    2.4 梗阻部位的形态对鉴别有价值。如环影由大圆突然消失,且梗阻部位很低,大多为壶腹部癌。突入胆总管内的软组织影或围绕胆总管壁的肿块,为胆管癌的特点,环影为多由大圆突然消失或突然不规则形后消失,且部位较胰头癌为高。胰头癌除环影多由大圆突然变为小圆形、或不规则形而消失外,多有胰头增大、轮廓不规则、周围结构不清楚等为主要特点,胰头密度不均匀是另一特点。梗阻段内高或略高密度,特别是靶征出现,是结石的特征。胰头癌产生胆管形态改变的差异,可能为肿瘤侵润胰腺管上皮,使胆总管逐渐变窄。而壶腹癌和胆总管癌多为胰腺头肿块压迫胆总管,扩张的胆总管突然中断或伴肿块,被认为是恶性梗阻的可靠征象。有人发现约30%胰腺癌或壶腹癌可出现这种征象。但也有10%结石可出现这种表现[3]。我组肝内胆管明显扩张,未见有恶性梗阻,而是结石。
, 百拇医药
    胰头部肿块,大多为恶性病变,但少数可为良性,如慢性胰头部炎症。这时应注意有无其它良性梗阻征象及病史。

    2.5 结石的诊断。高密度结石CT诊断较容易,结石密度接近于胆汁时,鉴别较困难。如发现扩张的胆总管下端胆管内高密度或略高密度,且与胆管壁间有环形水样密度影(即靶征),是胆管结石的一个特征性表现。结石发病率与国外相比,国人要高,有报道占梗阻病例的15.5%。我组结石发病率却高达40.4%,且90.4%为阳性结石。结石密度按其含钙量的不同而异。

    2.6 梗阻病因的判断。引起梗阻的常见原因有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胆管癌、转移癌、胆管结石、胆管炎、炎症粘连,手术后并发症等。文献报道,CT对梗阻病因的诊断正确率为75%~94%[4]

    肝内胆管扩张轻,肝外扩张相对较明显的内轻外重征象,提示为良性梗阻。有作者观察到,合并胆管炎时,由于胆总管壁肥厚,限制了胆管扩张,而表现为内重外轻的胆管扩张。二者均为胆道系统不成比例的扩张,为良性梗阻较特异表现。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轻,多见于良性,重度扩张多见于恶性,但不是特异征象。不成比例的扩张,为良性梗阻较特异的表现。
, http://www.100md.com
    2.7 胆总管壁改变的意义。胆总管高密度环为胆总管壁环形增厚,为良性阻塞较为可靠的征象,常出现在结石的邻近层面,这是结石直接刺激增厚,和纤维化所致,极少数恶性阻塞上一层面,可见轻度胆总管壁环状增厚,可能与胆管内压升高刺激有关,局部不规则增厚是肿瘤直接侵犯的可靠征象。但这一征象在硬化性胆管炎中可见到,应鉴别。

    参考文献

    1 马素贞,刘亚群,马祥兴等.CT在阻塞性黄疸诊断中的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8∶478

    2 Pedrosa CS,Casanova R,Lezan AH,et al.Computedtomography in obstructive jaudice.Part 1:The level of obstruction.Radiology,1998,39:627

    3 陆建平,段承祥.胆道阻塞的CT诊断—直接胆管造影的比较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4:224

    4 张拓塞,赵振国,张德勋.梗阻性黄疸的CT检查.临床放射学杂志,1990,6:292

    (收稿:1998-06-02),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