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3年第5期
编号:10225707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五次微循环学术会议纪要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3年第5期
     作者:

    单位: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30524 中国病理生理学生第五次微循环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1月10~13日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92名代表。会议共收到论文313篇。大会组织了9个专题报告:我国微循环研究的现状和瞻望(陈文杰),淋巴循环(田牛),在微循环研究中应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点滴体会(薛全福),休克微循环中白细胞流变行为的研究(赵克森),临床微循环研究的进展和前景(袁申元),丹参的抗消化性溃疡作用与胃粘膜微循环(李和泉),血细胞流变性及其生化基础(金永娟),微循环指标的临床应用(曾昭炜),癌基因对微血管内皮细胞调控的若干问题(金惠铭)。现将会议交流的主要学术内容整理如下。

    微循环的基础研究

    近100篇微循环基础研究的论文,涉及到很多重要器官的微循环,特别是脑、肾、胃等脏器微循环,还有一些以往少见报道的如耳蜗、脊髓的微循环。
, 百拇医药
    一、脏器微循环在疾病时的变化及药物的作用

    1.脑微循环:山东医科大学报告在免急性脑缺血(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及一侧椎动脉)时,静脉注入山莨菪碱的作用,结果表明,缺血半小时及4小时脑组织局部血流量降低,而山莨菪碱有改善作用。同时,缺血后血浆TXB2增高,用山莨菪碱可抑制这一增高。

    武汉长航总医院报告对临床常用的静脉麻碎药氯胺酮作了实验观察,发现氯胺酮可使兔软脑膜微动、静脉扩张,毛细血管充盈,数目增多,血流加速,提示可增加脑血流量,并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故提出临床上如有脑损伤、颅内出血、颅内或脑脊液压力升高者慎用。该院与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合作,在兔急性脑缺血实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和椎动脉)观察到有软脑膜微动脉痉挛,血流减慢等,去夹闭后,脑动脉扩张40分钟后又收缩,流速下降。而用尼莫地平能扩张微动脉,并持续100分钟以上,明显延缓缺血再灌注的延迟性低灌时相,减轻再灌注损伤。
, 百拇医药
    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病理生理室报告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SHRSP大鼠发生卒中后脑微循环血流量明显降低,自律运动被抑制,给予尼莫地平及右旋糖酐40,脑微循环可改善,两药联合应用效果更好。该所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合作,在大鼠急性颅骨开窗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三七皂甙中的人参三醇甙Rgl有改善去甲肾上腺素致脑微循环血流量减少的作用,而对正常微循环血流量几种成分均无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生理室报告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观察到国产氰联吡啶酮(milrinone)可使结扎双侧颈动脉大鼠引起的脑缺血或再加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脑缺血得到改善,使脑膜微循环血流量增加,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部报告给大鼠注射士的宁制成大鼠癫痫模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经颅窗测得软脑膜微循环血流量减少,支持癫痫发生与脑微循环障碍有关的设想。注士的宁后用WS-频谱治疗仪照射大椎穴可使癫痫症状明显减轻或不发生,且血流量无明显减少。说明对癫痫有一定效果,支持临床用WS-频谱治疗仪对部分癫痫有效的报道。
, 百拇医药
    2.肾微循环变化: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报告建立一种不切开积水肾的新的简便的肾脏皮质微循环活体观察方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建立切除肾盂、暴露肾乳头的模型,用于研究肾髓质微循环。观察到烫伤大鼠肾乳头表面直血管扩张,迂曲渗出,压迫周围肾小管,进入休克期后血管进一步扩张,甚至血流停滞,同时全血粘度升高。提出肾微循环障碍是烫伤后大鼠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之一。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报告在大鼠肾动脉注射油酸制造急性肾衰竭模型,见肾微血管有损伤,包括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基底膜部分消失等,用樟柳碱、东莨菪碱、山莨菪碱治疗可减轻肾微血管损伤,同时肾小管阻塞及坏死减轻,改善肾内动脉的血管弹性,降低血管阻力,增加肾的血液灌注量。

    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报告了大鼠烫伤复合内毒素血症时肾皮质的微循环变化,复合伤组肾小球肿胀,血流减慢,白细胞粘附及血管渗出增加,血清磷脂酶A2(PLA2)增高。若注射丹参素则可减轻上述变化,PLA2也下降,提示丹参素可能抑制PLA2的活性,从而减轻白细胞粘附。
, 百拇医药
    3.胃微循环变化: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报告用丹参提取物F(DSE-F)对大鼠乙醇性胃粘膜损伤(EGMLR)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1)SE-F有抗EGMLR作用,其机制在于减轻胃粘膜微血管损伤及通透性,维持胃粘膜表层微循环正常的血液灌注。(2)氧自由基参与了早期大鼠乙醇性胃粘膜损伤过程,DSE-F能清除上述损伤产生的氧自由基,有效地阻止乙醇所致胃粘膜微血管的损伤。该单位另一项DSE-F与失血(休克)-再灌注胃粘膜损伤的实验结果表明,DSE-F对失血再灌注胃粘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这与其降低细胞内Ca2+,增加PGE2及PGI2/TXA2比有关。

    为了研究丹参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中国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报告用胃幽门结扎、恒温恒速灌流和氢气清除法观察最大分泌胃液量,最大酸排出量和胃、十二指肠粘膜血流量,发现丹参先使粘膜血流量增加,后使胃液分泌亢进和胃总酸排出量增高受抑,推测改善粘膜血流量是丹参抗溃疡的主要机制。
, http://www.100md.com
    4.特殊部位(耳蜗,脊髓)及其它器官微循环变化:南京大学医学院报告用生物微球技术结合耳蜗连续切片法测算血流量,结果表明,甘露醇可增加豚鼠耳蜗总血流量及蜗轴处血流量,但对外侧壁与耳蜗隔区血流无明显变化。后一结果可能解释为何甘露醇不能改善美尼尔病患者听力的缘故。

    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同仁医院报告用激光多普勒血液仪于豚鼠耳蜗底周外侧壁测得的耳蜗血流量在应用ATP后显著增加,而烟酸无此作用,故烟酸治疗某些内耳性聋的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

    中国人民解放军耳喉科研究所报告应用电视帧放和图象分析技术测量耳蜗外侧壁微血管密度、管径和流速,结合耳蜗复合动作电位,发现老年大鼠耳蜗血流速度和管径无改变,但单位面积血管数量减少,从而影响内耳氧和营养物质的交换而导致老年性耳聋。

    北京军区总医院等单位报告对脊髓微循环研究的结果,发现猪脊髓微血管内皮细胞有三种不同连结,即紧密连结、缝管(隙)连结、内皮与基底膜半桥粒连结,脊髓枪伤致截瘫时紧密连结裂开崩解,半桥粒连结中断,使基底膜暴露,前者使血-脊髓屏障破坏,后者改变基底膜等电位,使血小板粘附血管壁形成微血栓。
, 百拇医药
    天津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及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报告,用异丙肾上腺素注射造成心肌梗死小鼠模型,然后用丹参及磁化水进行治疗,使心肌大片和点状坏死明显减轻,微循环障碍(血管收缩,血流减慢等)也减轻。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报告应用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TNF)致伤无菌大鼠,造成肺、肝、脾、肠、脑膜多处充血、瘀血或出血,致伤组肝、脑的PLA2升高,提示TNF可能激发PLA2,从而影响脏器微循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报告5-羟色胺可使大鼠肠系膜细胞脉及细静脉血流减慢,淋巴管(无论在舒张时或收缩时)变细,运动频率减慢。该院还用10%荧光素静脉注射,显微图像分析仪观察初始淋巴管充盈、集拢、排出的动态过程,建立了显示小肠绒毛初始淋巴管的方法。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报告了红细胞流变性与红细胞膜的关系,发现红细胞膜的胆固醇与磷脂的克分子比升高,可使膜流动性降低,从而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 百拇医药
    二、环境因素对微循环及血流液变学的影响

    1.减压:海军医学研究所报告了暴露于相当100米和300米水深,氦、氧混合气和压缩空气环境下的减压豚鼠、兔的减压病症状和体征以及微循环变化,观察到在减压过程中,动物球结膜血管痉挛,数目减少,流态变化,流速减慢。随着微循环障碍改善,减压病症随之消除,并可见务管舒张时其中气泡流走。此外,对家兔减压病时球结膜及肺微循环的观察,与超声多普勒动态气泡定量检测仪测定肺动脉气泡量变化相结合。观察结果表明,随肺动脉内气泡数的增加,球结膜微循环障碍加重,肺血管有气泡栓塞,肺微血管中红细胞、血小板聚集,血浆外渗,肺Ⅱ型细胞核畸形板层体增多,并随疾病加重而加重,影响肺气体交换,不利于气体排出。

    2.失重: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报告兔失重时血循环改变类似中医“血瘀”症的改变,故对头低位悬吊3~9天的兔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发现耳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性的障碍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丹黄合剂的效果依次优于川芎、冠心Ⅱ号、樟柳碱。
, 百拇医药
    3.缺氧:中日友好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报告大鼠在常压缺氧早期,红细胞变形、红细胞膜微粘度和异形红细胞数量没有变化,随着缺氧时间延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微粘度和异形红细胞数增加,同时全血粘度增加,并与右心重量的增加呈正相关。在实验中,他们观察到蒺藜总皂甙和藏红花酸对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肥厚和血液流变学障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北京协和医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报告了新生兔急性缺氧时硬脑膜微循环血流的变化。实验表明,急性缺氧后肺动脉压升高,硬脑膜微循环血流量增加,川嗪和山莨菪碱可降低肺动脉压,但不影响此时的脑微循环血流量。

    4.烟雾:北京心肺血管医疗研究中心等单位报告大鼠分别接受香烟烟雾、尼古丁、一氧化碳和硫氰酸盐后,血浆粘度均增高,单位心肌横截面积中毛细血管数均减少,心肌细胞直径增粗,除尼古丁外,其它3组细血管扩张,认为香烟烟雾中一氧化碳是造成吸烟者红细胞压积和血液粘度增高的主要因素。
, http://www.100md.com
    5.冻伤: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报告将地鼠颊囊浸于冻液中,造成轻、中、重度冻伤,观察冻伤后颊囊微循环的变化经。结果表明,冻伤后有微血管收缩甚至闭塞,血管内皮受损,血栓形成。但仍是可逆的,及时快速复温可促其复原。

    三、病理过程时微循环的变化

    1.肺水肿:海南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报告家兔油酸中毒性肺水肿时全血和血浆粘度升高,这种高粘滞状态对肺水肿形成有一定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报告肾上腺素致大鼠肺水肿时,血浆和支气管洗涤液中白三烯LTC4增高,而用山莨菪碱预防后,上述LTC4减少,这可能是山莨菪碱预防肺水肿的机理之一。

    2.休克与DIC:第一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对休克时白细胞流变行为变化作了系列研究,建立了高倍显微电视放大技术,能分辨出微血管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研制的微循环图象分析系统能测出附壁滚动白细胞的流速,算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接触时间。研制的白细胞粘附蛋白LFA-1单克隆抗体,为研究白细胞粘附机理提供了重要手段。在休克白细胞粘附和嵌塞机理研究中,查明壁切变率下降,脉压差减少、白细胞表示粘附力增加有重要作用,并报告了体外反搏和中药虎杖4号的治疗作用。
, http://www.100md.com
    张家口医学院报道失血性休克后期肠系膜淋巴管超微结构受损,自主收缩减弱,影响了淋巴回流,是促进休克晋化因素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报告失血性休克时荧光素钠通过大鼠小肠微血管向固有层弥散时间缩短,从固有层进入初始淋巴管集中和排出时间加快。

    首都儿科研究所报告用两次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方法复制了大鼠DIC模型,在肠系膜微血管可见微血栓形成至完全栓塞。

    3.多器官衰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医学专科学校报告在兔多器官衰竭(MOF)模型观察到:(1)血丙二醛增高,SOD.CAT活性下降。Se-GSH-PX活性增加。(2)血浆VIIIR:Ag含量增加,TXB2增高,b-keto-PGF降低,表明MOF时有脂质过氧化损伤,凝血机制增强,易致微血栓形成和微循环障碍。

    上海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报告在实验性败血症大鼠模型观察到腹腔器有不同程度的形态和功能障碍,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得脾、肾、小肠、尾部微循环血流量均降低,认为是一种早期的多器官衰竭,称其为多器官损伤。
, 百拇医药
    4.高脂血症:湖北医学院附属一医院报告用高脂饲料养家兔,形成高脂血症。用复方降脂中药(生蒲黄,白芍,水蛭,山楂,黄芪,当归,桃仁等)可降低高脂血症家兔的全血及血浆比粘度,缩短红细胞及血小板电泳时间,降低甘油三脂和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纤维蛋白原。

    5.炎症: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报告用角叉菜胶造成大鼠足■炎性水肿,然后用“智能”气功组场调治,对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效果接近于用氢化考的松肌内注射治疗者。

    6.粒细胞与内皮细胞对微循环的影响: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报告应用简便的的大鼠中性粒细胞分离方法和避免化学和机械损伤的分离微血管内皮细胞方法,探讨不同因素对粒细胞粘附和内皮细胞通过的影响,发现Dex可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PMN)与玻璃珠的粘附,并随Dex浓度的增加粘附也加强,用Ru486阻断糖皮质激素受体后能使Dex的这一作用完全逆转,提示糖皮质激素与其受体对大鼠PMN粘附有调节作用,有助于阐明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理。他们还发现颗粒耗竭的中性细胞在肿瘤坏死因子(TNF)存在下,粘附TNF激活的内皮细胞单层,可使内皮细胞单层的通透性降低。未激活的PMNs在上述条件下则可使内皮细胞单层的通透性升高,说明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可降低血管壁通透性,而白细胞释放的活性物质可增加血管壁通透性。
, 百拇医药
    上海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报告人脐静脐内皮细胞中加入重组INF,培养液中测得的纤维连接蛋白(Fn)含量升高,内皮细胞也较正常组拉长,免疫荧光法也发现内皮细胞表面及细胞间的Fn减少,影响内皮细胞间的接触。

    7.其它: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根据中医理论建立外伤、热毒、寒凝、气滞、血虚五种不同动物模型,这些模型均有明显的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沉加快,肢体流量下降和微循环异常。临床上表现为血瘀症。上述五种不同模型依次采取针对性的活轿化2、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理气活血、养血活血辨证方药治疗,可纠正上述病变和指标异常,说明辨证施治的重要。上海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与华山医院报告了根据临床断肢后局部动脉灌注利多卡因能扩张微血管提高断肢再植存活率的结果,观察地鼠颊囊动脉口径的变化,结果表明给正常地鼠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微血管无明显影响,但在断肢地鼠动脉给药,微动脉则明显扩张,进一步证明在断肢动物中因部分阻断去甲肾上腺素的缩血管效应,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TBX2浓度从而扩张微动脉。
, 百拇医药
    微循环的临床研究

    本次会议共收到微循环临床研究的论文147篇,涉及内、外,妇、儿、神经、精神、皮肤、血液、代谢及中西医结合等10多个学科和专业,45种临床常见疾病;微循环观察的部位也由甲襞、眼球结膜、皮肤等发展到子宫颈、阴道粘膜、胃粘膜以及多部位、多参数的综合观察和测定。提高了微循环对临床某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判断疗效及预后的价值。

    从会议交流的有关临床微循环研究的论文分析,微循环指标的应用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1.用微循环指标观察因环境、职业、生理条件等改变对健康人体的影响:如长跑锻炼对老年人微循环的影响;气功对老年人心脑血管及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模拟5000米高空飞行对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影响;石油管道防腐作业工人的眼球结膜、甲襞微循环的观察以及经前期紧张综合征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变化等。

    2.用微循环指标动态观察病情:中国医学科学院微循环研究所和阜外医院麻醉科报告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及相应的计算机分析系统对深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病人头部皮肤微循环状态进行监测,发现血流量、血管自律运动的频率和振幅随深低温体外循环而受抑制,恢复体外循环以后微循环的各项监测指标均能较好的恢复。
, 百拇医药
    空军成都医院报告对肾移植手术患者手术前后的舌象和微循环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病人的微循环障碍程度随肾移植后病情的改善而出现与舌象一致性的变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四医院报告对15例中晚期肺癌及25例其它恶性肿瘤患者甲襞微循环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肺癌组甲襞微循环中白色微血栓明显增高,与其它恶性肿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研究室等单位报告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非透析和透析病人及正常人的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测定结果。CRF病人红细胞的衍射环长轴明显缩短,短轴明显增宽,形成一个橄榄形,揭示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和红细胞膜的稳定性明显降低。血液透析后,红细胞的衍射环有明显改善,趋于正常。

    3.用循环指标来研究中西药物的疗效及药理:会上报告了山莨菪碱、罗葵花酒、丹参、绞股兰、小剂量阿司匹林、小剂量肝素、钙拮抗剂、多抗甲素等药物的疗效观察和药理作用。
, http://www.100md.com
    本次会议上还首次报道了子宫颈、阴道、鼻粘膜等部的微循环研究。

    1.子宫颈、阴道粘膜微循环的研究:北京同仁医院妇产科等单位报告了用激光多普勒血液仪测定260例妇女宫颈和阴道上段穹窿部10个微区的血流量,并常规作阴道镜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宫颈阴道疾病的诊断和分类。结果表明,宫颈糜烂、息肉、纳波氏囊肿等宫颈疾病时,宫颈血流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室报告用实体显微镜对110例子宫、宫颈及卵巢疾病患者进行了宫颈粘膜微循环活体观察,测量了局部温度,描记阻抗式容积脉波,以及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量的测量。结果显示,宫颈癌、不孕症、子宫肌瘤等病变时,宫颈局部温度、阻抗式容积脉波和微区血流量三者的变化呈平行关系,而且与活体观察到的微血管密度、管径和血流的变化基本相符。

    2.鼻粘膜微循环的研究: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喉科等单位报告了用激光多普勒血液仪测定正常人及慢性鼻炎患者鼻粘膜微区血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正常青年人鼻粘膜微区血流量比较稳定。慢性鼻炎时,鼻粘膜微区血流量明显下降,并与不同慢性鼻炎的病理基础相符合。
, http://www.100md.com
    3.舌微循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五医院与第二一○医院报告了63例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舌微循环观察结果,其中56例有舌微循环障碍。空军成都医院报告了舌微循环与舌象的比较观察,对300例肝、肾、心、脑、肿瘤等疾病患者的舌微循环进行了研究,提高了对气虚、血虚、血瘀、血凝等中医症侯的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医院报告了舌的超微结构与微循环,电镜下显示健康人舌的棘细胞、基底细胞致密交错排列,核仁染色体电子密度大,微粒清晰,三层膜结构完整,膜内有丰富的假饮泡,微丝突触突向腔内,内皮细胞膜之间交错衔接,间隙联结紧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报告了食欲差儿童的舌菌状乳头、丝状乳头的横径明显小于食欲好的儿童,且血中皮质醇水平出明显低于食欲好的儿童。

    微循环研究的新技术,新观点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报告对大鼠活体微血栓形成过程作定量分析。在微血栓模型上摄录微血栓形成过程的图像,经计算机处理成数字化图象,并逐次自动检测血栓内容物,算出血栓面积,通过计算机图像减影响技术求出血栓生长的速度、大小和形态变化,可对血栓形成过程作定量分析,并可作血栓形成的机理和治疗药物开发等研究。
, 百拇医药
    首都儿科研究所报告用液浸物镜和改进的照明方式提高微循环观察的分辨率,可分辨出毛细管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核、白细胞、红细胞双凹形状、血小板等。

    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报告一种微循环血管网络的动态定量测量方法,能实时地对血管网络中多点的血流速度、血管口径等参数作同步测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研制成研究红细胞流变性的新仪器,将锥板流变仪与摄象装置相结合,可直接观察10种不同切应力场中细胞的变形、聚集、解聚、碰撞、叠合、离散、翻滚、旋转等现象。该方法用血样小,仅15μl。

    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等单位报告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建立了定量分析内皮细胞面积、形状因子、细胞间距、细胞间空隙面积占细胞单层面积百分比的软件。

    中国医科院血液研究所报告采用显微高速分析技术,利用物理图像分析方法(200~500幅/秒)定量研究微循环血流状态。结果表明,微血管中细胞的特性、运动状态和相互影响的流变行为,均为流质条件,微流场和括约肌郐缩运动则是流场条件。细胞及其微聚体与括约肌动态关系对灌注也起调节作用,单根毛细血管中流态可达700种以上,是流质与流场相互作用的动态效应,故循环血流状态是极其复杂和多变的。
, 百拇医药
    清华大学电机系报告了微循环血流速度的脉动现象,认为脉动现象与心率周期无关,且频率高于心率速度。其周期还带有很强的随机性,脉动幅度也很不一致,在人和动物均观察到。经分析可应用“耗散结构理论”来探讨此种脉动现象与其它三种(与心率一致的压力脉动;较长周期的随机起伏,持续时间以秒计;长周期大幅度压力变化,持续时间以分计)速度脉动现象的内在联系。由于微循环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微循环是一种耗散系统。根据四种脉动现象,又提出微循环血流呈混沌性态,因其具有“分形结构”和存在“奇异吸引子”,故对初始条件特别敏感,并具有不可预见的混沌振荡。据此设想有可能揭示出四种速度脉动现象的内在联系,提取出对临床诊断更有价值的特征值。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的工作已开始起步。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报告用常压缺氧引起大鼠肺动脉高压时,肺及肺小动脉肾上腺素能β2受体数下降,表明舒张反应削弱,肺α1及α2受体均增多,提示收缩反应加强,同时用PCR扩增技术测得缺氧早期肺β2受体mRNA表达不变,晚期增加,揭示晚期肺β2受体下降的分子学基础。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报告用一种能改变膜力学性质的蛋白分子硫氢基的氧化交联剂Diamide,其处理过的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膜表面电荷降低,膜蛋白的SDS-PAGE图谱中出现一分子量高于带1、2的新带,它是膜蛋白交联的产物,说明细细胞流变性与细胞膜之间有密切关系。

    (收税:1993-02-25),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