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2年第4期
编号:10225583
莱姆病八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2年第4期
     作者:林述龙 曹祖熙 刘化罗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十二医院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20427

    我院于1990年9月对位于福建闽北地区的220名林业工人进行莱姆病的调查,收集血清220份,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伯氏包柔氏螺旋体抗体,当早期血清IgM或中晚期IgG抗体滴度达1:128以上作为阳性,调查结果发现8例患者的抗体滴度≥1:128。现将8例患者的临床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48~57岁。病程3个月至3年。慢性游走性红斑(ECM)4例,被蜱叮咬后7~22天出现全身中毒症状,伴随特异性皮肤损害,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骨骼和肌肉移行性疼痛、乏力、嗜睡等。ECM单发2例,多发2例,易发于大腿、臂部、腋下,先是小丘疹,随病程逐渐扩大形成椭圆形,外缘有鲜红色边界,有的中央呈密性红斑变硬,坏死,局部有灼热感和疼痛或搔痒,皮疹直径1.1~2.2cm,未见糜烂或溃疡。心电图异常改变4例,多发生在ECM后的3~4周,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例,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各1例。有心电图改变者日常均伴有心悸、胸闷、胸痛,心前区痛、期前收缩等。神经系统受损3例均发生ECM后4~6周出现,单侧面神经麻痹2例,右上肢感觉障碍1例,莱姆病关节炎5例,均发生在ECM后的4~6周出现,多发于膝关节,肩关节、踝关节,呈游走性间歇性发作,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发热,运动时加重,持续1~4个月,最长1例持续14个月。慢性萎缩性肌皮炎(ACA)2例,在ECM后1年中出现,起于足背、膝关节各1例,皮肤呈紫红色,肿胀压痛,未见关节脱位、变形。

    本组患者血清免疫学指标测定,发现早期患者(称急性期)血清中抗莱姆病抗体IgM的滴度较高,大于1:128,中晚期患者的抗莱姆病抗体IgG的滴度较高,大于1:128,而抗IgM滴度则下降。

    2、讨论:莱姆病的病原体Burg-dorferi系螺旋科疏螺旋体属(1982年发现,1984年命名)菌体长5~35μm,直径0.2~0.4μm。莱姆病是人畜共患疾病,经蜱传播,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多发于7~9月份,流行程度与当地蜱的密度、带菌率和蜱的活动高峰密切相关。与森林中作业有关的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北美洲、欧洲大部分国家及澳大利亚、苏联、日本等国均存在该病流行。我国黑龙江省林区存在该病。本组患者均是我省闽北地区的林业工人,从本组患者可见莱姆病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炎症性疾病。,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