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杂志》 > 1992年第4期
编号:10225570
翻转胸肌瓣式乳癌根治术19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医学杂志》 1992年第4期
     作者:崔万里 刘露 王志坚 吴晓梅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医院,010017 外科)崔万里 刘露 王志坚;(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病理科)吴晓梅

    关键词:

    中华医学杂志920423

    我院于1986年开始采用保留胸大肌神经血管的翻转胸肌瓣式乳癌根治术,治疗了19例患者,疗效满意。

    一、临床资料

    19例均为女性,年龄33~65岁,平均48岁。临床分期:I期4例,II期10例,III期3例,IV期2例。病理类型:浸润型导管癌7例,单纯癌7例,髓样癌3例,粘液腺癌1例,1例未找到原发灶而腋淋巴结病检为转移性腺癌。3例另加内乳淋巴清扫。15例II期以上患者作术后放疗和化疗。放疗内乳区野组织量40~45Gy,腋窝锁骨野50Gy。化疗采用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联合治疗,每周环磷酰胺800mg、氨甲喋呤6mg、5-氟尿嘧啶750mg静脉滴注,4~6周一疗程,每疗程治疗结束休息2~3个月,连用2~4个疗程。
, 百拇医药
    二、手术方法

    手术体位、切口、皮瓣游离同经典术式。切断胸大肌第1~4胸肋部制成肌瓣并牵向外上方,注意保护中及上胸肌神经和伴行的胸肩峰血管(附图)。沿胸肩峰动静脉的3个分支清扫肌间淋巴脂肪组织。继将胸小肌牵向外侧,直视下清扫锁骨下及Halsted氏淋巴组织,将上述组织自胸小肌下牵向腋外侧,将胸大肌、胸小肌牵向内侧清扫腋淋巴脂肪组织。注意保护下胸肌神经,保留胸长、胸背神经及肩胛背动静脉。病变位于乳内侧或中央部可作内乳淋巴清扫,方法同经典胸膜外扩大根治术。冲洗创面,褥式间断缝合胸大肌断端使肌瓣恢复原位,放置负压引流,缝合切口。

    S:上胸肌神经;M:中间胸肌神经;I:下胸肌神经

    附图 胸肌瓣及上、中、下胸肌神经解剖示意图

    三、结果
, http://www.100md.com
    术后随诊7~45个月,2例IV期癌分别于术后1年半及2年4个月因远处转移死亡,其余均健在,其中6例无瘤存活3年以上。术后4例作双侧胸大肌肌电图对比,3例有轻度胸前神经损伤,1例完全无损伤。19例均无术后患侧上肢水肿,胸大肌肌张力正常,肌缘清晰。1例术中损伤中间胸肌神经至轻度肌萎缩,其余均无肌萎缩。全部病例手术摘出淋巴结的病理检查阳性率为22.8%(42/184),其中腋淋巴结阳性率30.2%(35/116),锁骨下Halsted淋巴结阳性率2.3%(1/43),内乳淋巴结阳性率27.8%(5/18)。无其它手术并发症。

    四、讨论

    1、本术式并发症少、手术侵袭性小、操作简便、术后功能良好,外观美观,近期疗效满意,便于推广使用。

    2、将胸大肌制成肌瓣翻转,在直视下清扫锁骨下、Halsted、Rotter氏及内乳淋巴链,避免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淋巴清扫准确彻底。
, http://www.100md.com
    3、据石川记等[1]报道采用Patey氏法治疗的42例中约46%术后出现明显胸肌萎缩、采用Auchincloss法也同样因损伤下胸肌神经而致胸肌萎缩,功能障碍。本术式重视保护各胸肌神经及伴行血管,术后很少引起胸肌萎缩,较其它改良根治术更为精细,并为乳房成形术创造有利条件[2]

    4、目前临床上对I~II期病例多采用改良根治术,与Halsted-Meyer定型根治术比较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对III期病例则可导致较高的局部复发率[3],且术前很难做到N与n的一致分期诊断。本术式能在直视下清扫其它改良治术难于彻底清扫的Halsted氏、肌间、内乳等淋巴,故对III期病例或需作内乳淋巴清扫的病例也较适应。对IV期病例仍以施行典型根治术为好。

    参考文献

    1 石川记等,大胸筋机能温存を考虑した非定型的乳癌根治术,手术1988;42:467。

    2 邑山洋一,乳癌に对すゐ乳房切断后の乳房造设,医药の门 1982;22:28。

    3 Baker R R, et al. A comparison of modified radical mastectomy to radical mastec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operable breast cancer. Ann Surg 1979;189:553.,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