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编号:11493243
再谈《药》的主题
http://www.100md.com 2007年8月23日 网易博客
     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是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中学语文教学规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培养能力,必须将知识传授得准确。然而,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必修本)的编写者对《药》的主题的分析是不如人意的,这势必妨害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斗胆一奋私智,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尚较肤浅的看法,借此求教于诸位同仁。

    一、现行教材所持观点的不足

    鲁迅的短篇名著《药》被编入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四单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2版,必修本)。教材的编写者在课本第215页预习提示中这样归纳《药》的主题“……作品不仅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这种归纳虽比与教材配套使用的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必修)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第2版)的编写者所持的“小说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们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的重要,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的观点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它存在着如下四种不足。
, http://www.100md.com
    第一、这种分析混淆了文学作品的素材和题材,误把素材当成了题材。

    众所周知,文学作品的素材是指作家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生活材料;题材则是指作家依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和分析,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后在作品中描绘的能够充分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的具体的社会生活图景。这两者之间虽有联系,但毕竟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的依据只能是作品的题材,而不能是作品的素材。

    当然,我并不想否认,《药》中的夏瑜,可能是鲁迅先生根据秋瑾等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若干经历创造出来的。然而,这些只能是小说的素材,而非题材。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为我们具体叙述夏瑜参加革命的详细而连贯的事件,也没有为我们提供夏瑜是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确切证据,凭夏瑜和秋瑾这两个人名在语义上的关联,凭夏瑜说的“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凭康大叔说的“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大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这三点就断定夏瑜是“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是缺乏充足的理由的。如果我们首肯这种分析归纳,那么,不知对喊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的豪迈口号的孙悟空该如何评价?对提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平均,无人不饱暖”的革命口号并付诸具体革命实践活动的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人物们,又该如何评价?他们喊出的口号,比夏瑜更加明确、具体,更加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总不至于把他们当成无产阶级革命者吧?
, 百拇医药
    第二,这种分析违反了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必须从作品的写作实际出发的原则。

    诚然,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有作者未必然,读者可以然的说法。然而,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的主要依据只能是作者在作品中为我们展示的主要内容。否则将陷入索隐的泥沼中去。

    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具体交代官府逮捕夏瑜的经过,也没有描写官府如何对夏瑜施以酷刑,更没有正面展现官府杀害夏瑜的场面,甚至在小说中连正宗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成员也没有出场。只有夏三爷、康大叔、红眼睛阿义三个人可以算做是反面人物,但他们绝对不能被当做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夏三爷和阿义自不待言,就是康大叔,也不该称其为“统治阶级的爪牙和帮凶”,一句“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就已明确告诉读者,康大叔并非砍下夏瑜头颅的刽子手,他不过是一个专营人血馒头的掮客而已。还有,小说中并没有明确写到华老栓夫妇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病是受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指教”。因此,认定小说“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是脱离作品的写作实际的。
, 百拇医药
    第三、这种分析不符合短篇小说的创作规律。

    由于篇幅、容量、写作目的等因素的限制,短篇小说只能拥有一个集中而鲜明的主题。而课本中的这种分析,实际上等于说《药》有两个截然不同、无法合而为一的主题:一是对封建制度的控诉,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揭露;一是对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很显然,这是违反短篇小说的创作规律的。

    第四、这种分析架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众所周知,作者的创作意图是读者正确理解小说,特别是分析小说的主题的一把钥匙。诚然,小说一经发表,就不再仅仅属于作家自己,它还应该属于整个社会。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能离开作家的创作意图去随意图解、任意发挥,如果有人这样做,就是架空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他就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知道,在创作《药》这篇小说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战士,他尚未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济世良方,对于革命的对象、任务、途径和前途等重大问题,均不能做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更何况鲁迅先生自己也曾经明确地谈起《呐喊》中所有小说的创作意图为“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足以证明,教材的编写者所做的分析是站不住脚的。
, 百拇医药
    二、我的管窥之见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小说的具体写作实际出发,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去归纳概括。

    因为夏家的悲剧缺乏连贯性和完整性,不具备独立性,不能称其为故事情节,因此,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华家的悲剧。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华老栓夫妻二人。这是一对小业主的典型形象,愚昧、自私、胆小、谨慎是其主要性格要素,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愚昧。

    为更好的刻划主要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主题,作者在小说中为主要人物设计了典型的故事情节。在小说中,华老栓夫妇为治好儿子的“痨病”,拿出血汗钱去买人血馒头,并对其寄予厚望。然而,人血馒头并非治病良药,相信它,无疑会贻误治疗的良机,小栓日渐衰弱,直至死亡。严酷的现实,启发读者深入思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使小说具备了较深刻的主题。

    为了更好地刻划主要人物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主题,作者在小说中设计了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
, 百拇医药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两次写华老栓的心理活动。

    第一次是华老栓走在去买药的路上时:

    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第二次是老栓得了人血馒头后回家时:

    “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

    这两段心理活动描写,展示了华老栓夫妇想治好儿子的病的良好愿望和人血馒头无法使他们实现这种愿望的初步的矛盾冲突,揭示了华老栓夫妇的愚昧。正是这两段心理活动描写才使小说的第一部分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开端部分。
, http://www.100md.com
    在小说的第二部分中,我们尤其要注意如下一段:

    “小栓进来吧!”华大妈叫小栓进了里面的屋子,中间放好一条凳,小栓坐了。他的母亲端过一碟黑的圆东西,轻轻说“---吃下去罢,---病便好了。”

    小栓撮起这黑东西,看了一会儿,似乎拿着自己的性命一般,心里说不出的奇怪,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白气散了,是两半个白面的馒头。---不多工夫,已经全在肚里了,却全忘了什么味;面前只剩下一张空盘。他的旁边,一面立着他的父亲,一面立着他的母亲,两人的眼光,都仿佛要在他身里注进什么,又要取出什么似的,;便禁不住心跳起来,按住胸膛,又是一阵咳嗽。

    “睡一会儿罢,---便好了。”

    作者特意突出华老栓夫妇对人血馒头寄予无限期望这一事实,其用意十分清楚:借此展开华老栓夫妇的美好愿望和人血馒头的矛盾冲突。这部分所揭示的主要人物的愚昧程度也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层,即他们宁肯相信传说,也不相信自己的大脑,这在本质上是自我安慰,自我欺骗。
, http://www.100md.com
    这使小说的第二部分成为小说情节的发展部分,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华老栓夫妇出于感激之情谦恭而热烈地接待了康大叔,而康大叔对他们的态度则是蛮横、鄙视的;以康大叔为首的一群茶客几次三番的吹嘘人血馒头的“神奇功效”,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小栓咳嗽得一阵紧似一阵,一阵重似一阵;华大妈因为康大叔说小栓得的是痨病而“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而当康大叔等茶客肆无忌惮地谈论,甚至咒骂夏瑜时,华老栓夫妇却没有丝毫反应。这三个方面的内容之间形成了映衬关系,极好的揭示了主要人物精神世界的愚昧---被华老栓夫妇当作灵丹妙药的人血馒头,不仅不会治好小栓的病,反而会延误治疗良机,使小栓的病情日益加重,最终使他命赴黄泉。从而使小说所展示的矛盾冲突达到了高潮。

    在小说的第四部分,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时,其心情的悲哀是可想而知的(中国人历来把老年丧子当作是人生的最大悲剧之一)。她曾“等候什么”,也曾为儿子的坟头上“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而“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然而,当她亲见夏四奶奶的誓愿没能实现以后,便“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这重担并非别的,是老年丧子造成的巨大的精神创伤。这表明她已变得乐天知命,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她的精神已经因为苦痛太深而变得麻木,不再去想儿子的病与死。心灵不再存有任何追求,矛盾冲突当然也就烟消云散了,因此,小说的第四部分是情节发展的结局部分。
, 百拇医药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也有力的衬托了主要人物灵魂的愚昧。

    在小说的第一部分,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市民们去刑场围观的情形:

    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儿,似乎有点声响,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在小说的第三部分,作者还设计了“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等茶客积极迎合、参与康大叔咒骂夏瑜造反等细节描写。

    上述内容,使得主要人物的言行获得了极强的现实性和合理性,成为主要人物存在的社会环境,同时,又极好的衬托了主要人物灵魂的愚昧。

    总之,典型而又高度集中的故事情节、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精要的社会环境描写,将主要人物内心深处的愚昧揭示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的丰满、丰富而又真实可信,小说的主题也具备了较大的深度。

    综上所述,我认为可以这样概括小说的主题:小说通过华老栓夫妇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终未如愿的故事,在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民众的愚昧,启发人们要努力探索挽救中国的济世良方。, 百拇医药(wzl_hh7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