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450220
食物中毒病情来势急变化快
http://www.100md.com 2007年4月16日 《中国妇女报》 2007.04.16
     专家称,天气转暖尤需注意食物安全

    4月9日,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的患者、陪护以及医护人员等203人早上在医院食堂就餐后,陆续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腹泻等中毒症状。9日下午,一名心血管重症患者死亡。据当地卫生部门、公安部门和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的检测认定为化学性食物中毒,并初步认定为“氟乙酰胺”鼠类药品所致。一时间,食物中毒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卫生部3月份公布的2006年食物中毒监测报告显示:2006年收到全国食物中毒报告596起,中毒18063人,死亡196人,涉及100人以上的食物中毒17起。据分析,2006年食物中毒的季节性比较明显。气温较高时容易发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同时正值各种野生植物和蔬菜采食期,如果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极易误食引起食物中毒。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是报告数和中毒人数最多的食物性中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源性疾病监控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郭云昌指出,食物中毒来势急,变化快,发病大多在进食后2小时~24小时以内。中毒者和健康人之间一般也不会传染。尽管食物中毒有多种类型,但其病状大都表现为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乏力等胃肠道反应。老人、孩子及体质虚弱的人抵抗力弱,胃肠道反应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且严重的食物中毒可危及生命,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防止意外发生。
, 百拇医药
    交叉感染,引起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郭云昌介绍说,常见的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源包括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沙门氏菌、金色葡萄球菌、肉毒杆菌及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与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温度升高可使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微生物性食物中毒频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结果表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全部食物中毒的39%,其中,副溶血性弧菌已经超过沙门氏菌成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最大的致病源。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又称嗜盐菌。它广泛存在于海水中的海产品中,因此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污染源常为海产品,最常见的为虾、蟹及各种海鱼等,在肉类及肉类制品中也有发现。进食没有煮熟的海产品,或使用受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容器盛装熟食品,易发生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变形杆菌常见于熟肉制品及剩菜剩饭中,鱼、蟹和肉类检出率也比较高。受气温影响明显,是北京地区感染率最高的。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常见症状为恶心、呕吐、中上腹痛、腹泻。
, 百拇医药
    蜡样芽孢杆菌多存在于剩菜剩饭、米、面等中,是由于米饭等食品储存时间过长而产生的。腊肉及肉类罐头中也有发现。

    沙门氏菌在生熟肉类、腊肉、罐头、蛋类、剩菜剩饭中常见,受温度影响明显,加热100摄氏度时立即死亡,温度为70摄氏度时需加热5分钟才死亡,温度越低杀灭病菌的时间越长。

    金色葡萄球菌是人体内最常见的细菌,它抵抗力强,耐干燥,80摄氏度加热30分钟才能杀死,产生的致病物质主要是溶血毒素。溶血毒素是一种耐热毒素,病菌被杀死后毒素依然存在。在米面制品中检出率很高,熟肉、剩菜饭、蛋、奶及其制品中都有发现。

    肉毒杆菌是一种厌氧细菌,在缺氧情况下能够大量繁殖,主要经由被污染的食物传播,多由食用香肠、腊肉等被污染的腌肉制品而发生。肉毒杆菌加热100摄氏度煮沸1分钟或加热80摄氏度经10分钟就能被破坏。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可以在5℃生长,在零下20℃仍可存活。但58℃~59℃加热10分钟就可以杀灭。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多发生在气温较高季节,造成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奶及奶制品、肉制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部分水产中也有。未经煮透的食品、冷藏的熟食品、奶制品从冰箱内取出后直接食用是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主要的感染原因。
, http://www.100md.com
    郭云昌认为,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处理不当造成的交叉感染,中毒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抵抗力较强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自行痊愈,但体质较弱的人发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应尽快到医院就诊。他提醒说,避免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最好方法是加强食品卫生观念,不要吃腐败变质、霉变或已污染的食品,搞好饮食卫生,防止细菌污染食物,在日常食品加工过程中要做到生熟分开,不要食用存放时间长的剩菜饭,做海产品时要煮熟后食用,水产品自然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毒素,变质或已死的水产不可食用。剩菜饭再次食用时一定要彻底加热均匀,避免微生物中毒。

    处理不当,造成动植物食物中毒

    关于食物中毒的统计数据表明,有21%的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有毒的动植物造成的。郭云昌告诉记者,从2006年的监测结果看,植物性食物中毒主要是由于食用了未煮熟的扁豆、有毒的蘑菇和野菜等。而且北方地区因食用加热不全的扁豆造成的扁豆碱中毒较为常见,而南方则多为食用毒蘑菇造成的食物中毒。
, 百拇医药
    扁豆中毒在农村、学校的集体食堂多有发生,扁豆的有毒成分为扁豆豆荚中含的皂素和豆粒中含有的血细胞凝集素。皂素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作用,还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血细胞凝集素具有红细胞凝集作用。另外,放置过久的扁豆可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亚硝酸盐。扁豆中毒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胃部烧灼感,严重的可出现头痛、四肢麻木、心慌、胸闷、呕血等症状,少数可发生溶血性贫血。因此,食用扁豆一定要充分加热完全,不要进食放置过久的菜豆,烹制前要洗净,最好能够在水中浸泡15分钟,烹调至无原有的生绿色和生豆味才可食用。同样,食用加热不完全的其他豆制品也有可能造成食物中毒,未经充分处理的黄豆或其制品,毒素不能彻底破坏,食用后会出现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较重者会出现腹泻。

    蘑菇种类繁多并且味道鲜美还对人具有保健作用,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喜爱。有些人还喜欢自个儿采食新鲜蘑菇,利用假期出游的机会采摘蘑菇“尝鲜”。但由于对鉴别毒蘑菇的知识缺乏了解,很容易误摘有毒的蘑菇。各种毒蘑菇所含的毒素种类不同,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食用后会出现贫血、肝肿大,以及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因此,外出旅行或远足尽量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蘑菇,也不要在移动商贩处购买干或新鲜的蘑菇。
, 百拇医药
    另外,蓖麻籽外观漂亮饱满,易被儿童误食。蓖麻籽含有蓖麻毒素、蓖麻碱和蓖麻血凝素3种毒素,其中蓖麻毒素毒性最强,1mg蓖麻毒素或160mg蓖麻碱可致成人死亡。食用蓖麻籽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血等中毒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脱水、休克、昏迷、抽风和黄疸,如果救治不及时,2天~3天就会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麻痹。目前并没有针对蓖麻毒素的特效解毒药物,家长和学校应加强教育,避免儿童误食。

    造成动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是河豚鱼,主要产于沿海江河口,在我国有“舍命吃河豚”的说法,河豚鱼虽然味道鲜美,但处理不当会造成中毒。河豚鱼主要含河豚毒素,这是一种神经毒素,进入人体中主要作用于周围神经及脑干中枢致神经呈麻痹状态,可造成呼吸麻痹而致死。河豚毒素毒性稳定,加热、日晒、盐渍均不能破坏。且中毒时潜伏期短,为10分钟至3小时,早期症状是口唇、舌、指尖发麻、眼睑下垂,不久即可出现消化道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便血,进而出现肢端麻木、四肢无力或肌肉麻痹等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出现瘫痪、言语不清、声嘶、紫绀、呼吸困难、神志不清、休克,最后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
, http://www.100md.com
    误服误用,导致化合物性食物中毒

    郭云昌介绍说,化合物性食物中毒虽然只占到食物中毒的20%,但却是死亡率最高的。造成化合物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是有机磷类的农药如“毒鼠强”等和化肥以及硝酸盐类。

    农药和化肥中毒多是由于误服,但由于这些化合物毒性剧烈,往往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相比,农药及硝酸盐类食物中毒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硝酸盐类中毒往往是学校或工地的集体食堂,一些不法人员为降低成本,用亚硝酸盐代替食盐,造成严重的食物中毒。2006年2月16日海口昌茂花园学校小学部学生中毒事件就是亚硝酸盐食物中毒。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食堂医患人员食物中毒时间的检测结果是“氟乙酰胺”鼠类药品中毒。

    从2006年的食物中毒分析结果看,食物中毒在农村地区、集体食堂、学生中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较多。为避免类似的悲剧继续发生,要有针对性地提高群众鉴别有毒动植物和有毒化学物质的能力,增强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有效地减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百拇医药(武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