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334030
腰椎滑脱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年第4期
腰椎滑脱;,椎弓根;,手术治疗;,植骨融合,,],腰椎滑脱;,椎弓根;,手术治疗;,植骨融合,1病因及分型,2分度,3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4临床表现,5影像学检查,6治疗,7国内
     [关键词] 腰椎滑脱; 椎弓根; 手术治疗; 植骨融合

    1782年比利时医师Herbinlaux 最先描述了L5在骶骨上向前滑移的病例,1854年Kilian用希腊文spondylo-isthesis(椎体-移位)将此症命名为腰椎滑脱症,原意是有峡部裂的脊柱滑脱。1957年Taillard 定义为“由于关节突间连续断裂或延长而引起椎体与椎弓根,横突和上关节突一同向前移位。”现一般是指腰椎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引起的上腰椎相对于下腰椎或骶椎向前或向后的移位。如今,腰椎滑脱症已属骨科常见病之一,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5%。

     1 病因及分型

    目前应用最多的是1976年Wiltse的分型,这是一种按病因进行分型的方法,共分为6型:发育不良性(关节先天性发育不良);峡部裂性(腰椎峡部缺损);退变性(脊柱小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创伤性(腰椎峡部附近后部结构的急性骨折);病理性(由 于全身和局部骨质病变导致脊柱后部结构的破坏)和医源性(多为减压过程中过多摘除骨质所引起)[1-3]。其中退变性和峡部裂性滑脱占现有患者 绝大多数。1994年Marchetti和Bartolozzi将滑脱分为发育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前者分为高度发育不良和低度发育不良;后者分为创伤性、手术后、病理性、退行性四类。

     2 分 度

    按Meyerding分度法:Ⅰ度滑脱(滑脱小于25%)、Ⅱ度滑脱(25%~50%)、Ⅲ度滑脱(50%~75%)、Ⅳ度滑脱(75%~100%)、Ⅴ度滑脱(腰椎脱 离)。

     3 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

    近年来,腰椎滑脱治疗方法历经改进,归因于对滑脱病因、病理的深入认识,其中生物力学因素尤为 重要。本文以L5~S1为例阐明其力学机制。脊柱任一运动节段均存在剪力,在腰骶部因椎间隙倾斜,剪力尤为明显。因此,上一椎体对下一椎体有向前滑移、旋转的趋势。在生理载荷下,腰椎保持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有赖于关节突关节、完整椎间盘的 纤维环、周围韧带、背伸肌收缩力量和正常的脊柱力线。任何一种或数种剪力机制的减弱或丧失均将导致腰骶部不稳,久之产生滑脱的病理过程。正常人体重心位于腰骶关节前方,一旦产生滑脱,前置载荷重力力臂增加,将明显增加L5~S1间剪力,可加速椎间盘蜕变,导致小关节退变或关节囊韧带撕裂等,从而压迫神经根,同时由于椎间隙变窄使行经椎间孔的神经根受压。

     4 临床表现

    腰痛是腰椎滑脱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多为间歇性,可伴有根性痛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327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