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怡情益寿
编号:11350904
胸怀一颗感恩的心
http://www.100md.com 2006年11月30日 《当代健康报》 2006.11.30
     ——全国著名胸外科专家、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王善政教授传略

    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人民,感谢老师,感谢医院,感谢家人……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深深感受到,王善政教授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感激。

    如果一个人将胸中那颗感恩的心融入到毕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就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王教授就是这样。小到替病人省两块钱,大到为国家赢得尊重和赞誉,王教授都觉得,这些真的是自己应该做的,而国家和人民却给予了自己太多太多。

    至今眼不花 手不抖

    王善政教授身材适中而挺拔,坚毅的脸庞上记录着人生的勤奋和大家的谦和,宽阔的额头蕴着智慧和果断,明澈的眼眸里透出沉稳与严谨。

    王教授至今眼不花,手不抖。记者拿出名片,他连最小的一行号码都认得清清楚楚,让我难以想象这是一位还有几个月就满70岁的老人。记者连连感叹胸外科专家真是不一般。王教授的夫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理科的何奇教授也有同感。她说,自己比丈夫小十几岁,眼都花了,所以非常佩服老伴儿的“功力”。
, http://www.100md.com
    王教授曾经担任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今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外科党支部副书记、胸外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胸心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胸心外科》杂志编委。

    作为山东省胸外科的学科带头人,他不负众望,为全省胸外科的发展和壮大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专业技术、科学研究、著书立论、人才培养各个领域中建树瞩目。1988年他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2年被评为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2005年被评为齐鲁医院著名专家。主持了多项科研,先后获山东省科委、山东省教委、山东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9项,在国内外著名的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出版了《胸部外科学》、《肺部急症学》、《胸部外科手术图谱》等四部专著,培养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近40名。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教授告诉我,他今年已正式退休,没退几天,就被医院返聘,现在每周都有门诊,至少查房一次,全国各地仍有大批患者前来求诊,遇到疑难的手术仍然需要他上台指导。
, 百拇医药
    “一条血管一条命”

    胸外科,被人戏称为“凶外科”,意思是说,胸外科手术创伤及风险大,专业性强。胸腔内的脏器毗邻心脏,手术过程中稍不注意,一出血就有性命之虞,被称为“一条血管一条命”。王善政教授就在这个承受着高度压力的行业摸爬滚打了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养成了非常细致严谨的手术习惯。正如王教授的同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张洪福教授所说,王教授的手术风格就是“细”。

    王教授对每个手术都当成一件工艺品来做,很少出现术后并发症。他每次手术前都要亲自为病人透视,查体,亲自了解第一手资料,遇到问题,就亲自和放射科主任商量病人的病情。手术过后,不管天寒酷暑,春夏秋冬,不管自己的身体如何不舒服,也不管下手术的时间多晚,他都坚持亲自看病人,查问术后情况。王教授说,胸外科手术怎么仔细也不为过。严重的并发症往往出现在术后8小时内,我术后必须看看病人才放心。有时时间太晚了,已到凌晨时分,王教授的夫人何奇教授不放心,就陪着丈夫一起去。
, 百拇医药
    这个习惯,王教授坚持了几十年。很多次,王教授正是在术后观察中及时发现了患者病情细微的变化,立刻进行相应处理,病人才转危为安。曾经有一个病人由于病情实在太复杂,术后出现了并发症,王教授没白没黑的守在病人的床头跟踪观察,精心治疗,最后虽然这个病人不治身亡,但病人的家属却被王教授这种精益求精,细致入微,视病人为亲人的医学精神所感动,在王教授面前长跪不起,以表谢意。

    王教授看病不仅认真,医术也很高明。他在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尤其是食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并进行了肺移植方面的研究,其开展的结肠上徙喉咽全食管重建术为国内首创,率先开展了非开胸食管拔脱术、胃咽吻合术治疗下咽癌及颈段食管癌;气管、支气管、隆突切除及成形术,支气管、肺动脉联合袖式切除术治疗气管肿瘤、肺癌,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再发贲门癌、食管癌的手术治疗等高难度手术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并在纵隔肿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上有独到之处。正是由于王教授高尚的医德和医术,找他来看病的病人遍及全国。
, 百拇医药
    从病人角度考虑一切问题

    王善政教授无论大事小事,总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一切为病人着想。王教授的夫人何奇说,科室里只要收治了危重病人,无论多晚打电话到家里,他都要去科室,有时一干就到凌晨,回家吃过早饭,到了上班时间又接着上班。有的疑难危重病人手术过程中发现情况比术前估计的复杂,王教授主动向家属讲明病情,征询意见,这时,大多数病人家属都要求继续手术。何奇说,遇到这种情况,王教授的压力都很大,因为情况比事先判断的复杂,继续手术风险很大。但是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争取治愈的机会,王教授甘愿顶着巨大的风险继续手术。手术成功了,王教授会由衷地为病人高兴。

    王教授看病从不给病人开不必要的药物和检查。遇到家庭条件不好的病人他常常仅凭一张片子就给病人手术,在手术中也是能少输血就少输血,能用便宜药决不用贵药。他说,能为病人省几块钱也是好的。几块钱咱们看来无所谓,可是老百姓拿这几块钱就能吃一顿饭。很多病人为了感谢他,硬要塞给他红包,他总是断然拒绝。有的病人认为他不收红包就不尽心,王教授就手术后再把红包悄悄的还给病人。他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知道病人看病的钱是多么珍贵,看病开药都要凭良心。
, 百拇医药
    七年转遍外科

    谈起自己的成长道路,王教授无比诚恳地感谢党和国家供自己读书,感谢医院严格而细致的培养计划,感谢高年资大夫对自己的教导。

    1937年1月,王教授出生在山东省胶州市一个非常贫寒的农民家庭。母亲早亡,父亲身体很不好,拉扯着姐弟5个。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大姐宛如母亲般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虽然家境贫寒,但小时候的王善政勤奋好学,万里挑一地考进了离自己家三十里地的胶县一中。1958年,品学兼优的王善政考入了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医学院)医疗系。十几年的求学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在王善政眼中却无比幸福。因为国家提供的助学金,读书已经够用了,吃的差点儿,穿的差点儿,在王善政眼中,根本不算什么。

    1963年,王善政大学毕业后被挑选到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王教授说,参加工作了,啥也不想,就是想着好好干。刚参加工作,医院不允许固定专业,王善政从小儿外科到骨外科、泌尿外科、心外科……整个大外科转了个遍,王善政光转科就转了7年,一直到1970年,才固定在了胸外科。虽然固定了专业,但是,整个大外科还是统一值班,王教授说,那时值班,来了小儿外科的病人也是你接,来了骨外科的病人也是你接。这种大外科统一值班的方式一直延续到1985年,王善政也值了22年班。这22年练就了他全科的本领,令他在今后的胸外科诊疗、科研工作中思路开阔,不拘泥一点。
, 百拇医药
    那时医院对年轻医生的培养有着非常严格的计划,一般是5年一个计划。第一年参加外科工作只能干些拉钩暴露换药这样的“粗活儿”;到了第二年就可以帮着递递钳子了;第三年可以适当上台操作;第四年可以独立操作阑尾炎、疝气等小手术……王教授说,正是这种严谨的培养计划培养了自己扎实的基本功。

    曾经一个人撑起一个科室

    到了1973年,王善政已经成长为一个非常优秀的胸外科医师。那时,医院的胸外科专业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高年资的大夫一位病休在家,一位由于心脏病身体状况不好,无法上台手术,年轻的医生还难当大任。王善政没有逃避责任,他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几乎一个人撑着一个科室,每天都要上手术。遇到疑难手术,王善政做手术时,高年资的胡圣光大夫就搬把椅子到手术室,在旁边指导。他说,有胡老师在,我心里就有了底气,大胆加上心细,手术成功率很高。

    王教授说,那时候真是压力非常大,我妻子的身体不好,两个女儿还小,家庭负担很重。但是,病人更需要我,医院更需要我,我义不容辞。这种情况一直到70年代末王善政出国参加支援坦桑尼亚医疗队才告一段落。
, 百拇医药
    援非时震惊全球的开胸手术

    1976年王善政参加了支援坦桑尼亚医疗队,刚到坦桑尼亚,中国医疗专家们地位并不高,因为他们英语不好,王教授本人就是学俄语出身的。其他国家的医疗队英语都很流利,坦桑尼亚曾是英国殖民地,习惯用英语交流,外国医生的地位明显比中国医生高,甚至还要求中国医生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王教授看后很不服气,琢磨着怎么改变这一现状,为中国人争口气。

    当时,坦桑尼亚非常落后,不要说开胸手术,就连一般的外科手术都很少。1977年,王教授接诊了一个病人,他有吞咽困难等症状,王教授凭着自己的经验判断他是食管癌,并亲自给他透视。王教授认为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70年代末,中国国内非常盛行针刺麻醉,麻醉效果很好,王教授想,这正是一个将祖国医学发扬光大的好机会。于是,王教授所在的医疗队就大胆的上报大使馆请求针刺麻醉下行开胸手术。大使馆与坦桑尼亚医院局(相当于该国卫生部)进行交涉后同意了。

, 百拇医药     “外交无小事”。以王善政教授为主的手术小组经过反反复复一个星期的讨论决定手术。手术当天,坦桑尼亚医院局的局长亲自坐飞机前来观看。在针刺麻醉下,病人在手术中意识仍然是清醒的,还可以说话,点头摇头,局长看后感觉非常神奇。手术很成功,坦桑尼亚的官方媒体《每日新闻》专门作了报道,轰动了坦桑尼亚全国和所有国际医疗队,从此,外国医生再也不敢小瞧中国医生了,赢得了他们对中国外科医生的尊重。国内的《人民日报》也对这这例针刺麻醉下行开胸食管癌切除术和它产生的国际影响做了长篇报道。之后,同类的手术,王教授作了3例。当年,王教授被中国大使馆经济代办处评为先进工作者。

    学生同事眼中的严师益友

    在学生眼里,王教授象一本书。王教授1987年被评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带了26个硕士生。1996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共带了18名博士生。现在他们已成为全国各地,各大医院胸外科的骨干,有的当了院长,有的当了科主任。山东省胸外科界第一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赞助的就是王教授的学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田辉副教授说,王老师治学严谨,对病人很好,医德很高尚,这些都给了自己很好的影响。

    王教授说,他带学生非常严格,除了要求技术过硬,还要求做人,认为做医生首先是做人。他总是对学生说,如果你做一名医生,不顾病人的死活,那就不要做医生。

    王善政教授的同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张洪福教授说,科里数着王教授资历最老,年龄最大,威望最高,所以对科里所有大夫而言他都是老师。王教授年龄虽大,思维却不保守,新的科研课题层出不穷。同时,王教授也是益友,无论哪位同事业务上有什么问题,他总是愿意随时帮助。

    王善政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胸怀一颗感恩的心,心中时刻装着病人,始终想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医德与医术并举的医学大家。,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