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政策法规 > 综合
编号:11171848
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全文(4)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11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子站
     跨地区、跨行业的购并重组加速了医药流通领域的规模化、集约化。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医药流通领域的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十五”初期我国由1.6万家医药批发企业精简重组至2004年底的7445家,药店总数超过20万家(包括医药连锁企业在内),其中县及县以上药品零售企业76295家、县以下药品零售企业94899家。2004年医药连锁企业增加到1624家,门店数达6.3万多家,约占我国药品零售市场份额的60%,成为药品零售市场的主要经营方式。民营企业在医药流通领域异军突起,成为流通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力军。国家支持的医药物流、电子商务项目先后建成投入运行,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在现代医药物流及信息化建设中脱颖而出。医药第三方物流的出现,为行业及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随着我国开放医药分销服务领域,外资已经开始试探性地进入我国医药流通领域。

    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医药零售市场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年增幅在15%左右。随着农村两网建设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药品市场也得到了发展。2004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中,农村销售额为245亿元,成为我国医药市场新的增长点。
, 百拇医药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结构不合理

    企业结构不合理。虽然全面实施GMP和GSP认证,淘汰了一批落后企业,但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龙头企业仍然十分缺乏。2004年全国医药工业企业4738家,其中小型企业占83.4%。从人均产值衡量,我国大型制药企业人均产值不足30万元,远低于先进国家水平。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我国3152家医药商业企业中,年销售额5000万元及以上的重点企业仅500余家,而亏损企业数高达1482家。目前我国医药龙头企业年销售额维持在百亿元左右,与全球医药巨头400~500亿美元的业绩相比,差距甚远。

    产品、技术结构不合理。国内厂家仍集中生产一些比较成熟、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仿制药品或传统医疗器械产品,同品种生产企业数量众多,产能过剩,重复生产严重,缺乏品种创新与技术创新,专业化程度低,协作性差,市场同质化竞争加剧。以市场销售额最高的抗感染药为例,注册生产阿莫西林的企业多达300余家,注册生产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等产品的企业超百家。截至2005年12月26日,注册生产一类新药加替沙星的企业已达77家。维生素C等老产品也出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 百拇医药
    产业结构不合理。存在重原料、轻制剂;重工艺、轻装备;重生产、轻配套;重整机、轻部件;重工业、轻流通等问题。

    进出口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医药贸易没有摆脱以附加值较低、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的化学原料药及常规医疗器械、卫生材料、中药材为主的传统出口模式,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技术出口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制剂品种偏少。

     2、创新能力弱

    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弱,一直是困扰我国医药产业深层次发展的关键问题。

    2005年我国整体医药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仅为1.02%,除个别企业在5%以上外,大部分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处于非常低水平。同时,国内风险投资市场尚未建立,整个技术创新体系中间环节出现严重断裂。

    目前,我国医药研发的主体仍是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内部设置科研机构的比重仅为50%。同时,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药企业中,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的是技术改造工作,由于人才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还存在科研人才向经营领域分流的现象,使精心培养的科研人员未能成为新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

    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研配套条件,大部分企业无法成为医药研发的主体,使一些关键性产业化技术长期没有突破,制约了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下游深加工产品领域延伸;产品更新换代缓慢,无法及时跟上和满足市场需求。由此造成我国的医药产品在国际医药分工中处于低端领域,国内市场的高端领域也主要被进口或合资产品占据。, http://www.100md.com
上一页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