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3620
李医生回乡记
http://www.100md.com 2006年8月7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90期(总第2345期 2006.08.07)
     李医生又回来了。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遍了全村。村里人奔走相告,然后一起向李医生家拥去。果然,李医生家里粉刷一新,他的诊所又开张了!只见里面窗明几净,药品摆得整整齐齐,李医生又像往年一样,坐在他那张旧桌子前与乡亲们闲聊。人们都高兴地和李医生聊着,好像他这一回来,他们就不会生病了。

    素来就是好医生

    李医生名叫李全兴,他是当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是全村人的骄傲。他学的是医学,按照当时的条件,毕业后进市里的大医院不成问题,但他回来了——他母亲常年生病,需要他的照顾。

    就这样,大学生李全兴扎根农村,一干就是30年。当年的小李变成了李叔叔,又变成了李伯伯。由于医学基础扎实,又有丰富的行医经验,再加上喜欢看书思考,又经常争取机会去外地参加培训学习,所以他的医术非常好,方圆十多公里的人生了病都来找他。
, 百拇医药
    李医生为人很和善,总是笑眯眯的,少有黑着脸的时候。他开的药也不贵,病人如果没钱,他也照样治疗,啥时有了钱再还,他从来不会上门讨要。欠账最久的,有个村民一欠就是10多年。有的人欠着欠着,就去世了,李医生翻开账本,一笔划过就算了。因此说起李医生,人们都是感激不尽。他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到处都是问好声,因为几乎每位村民都受过李医生的恩惠。村里人对他也不错,他家的地都是邻居们自发帮他种的。有一年,他家盖房子,没有请工人,村里人都自发来帮忙,也没有谁找他要工钱。

    虽说李医生的医术高,但也有失手的时候。

    那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发高烧,经过诊断后,李医生给他扎上了吊针,并嘱咐家人在旁看着,便赶回诊所取另一种老人需要的药。李医生刚回到诊所,电话便打过来了,老人的家人说他刚才一阵急促地呼吸,接着便咽气了。李医生摞下电话,马上慌慌张张地赶到老人家里。他的家人十分悲痛,但并没有过多地怪罪李医生:“我们相信你是绝对不会害人的,他死了,是上天让他去享福了,我们不怪你。”李医生非常惭愧,后来提了礼品和钱上门谢罪,但老人的家人坚决不收。此后,李医生看病更加小心,再也没有出过大差错。
, http://www.100md.com
    村里人都认为李医生是他们的守护神。不管谁得了病,得了什么病,只要让李医生一看,心里就踏实了。李医生说人不行了,家人就准备后事;李医生说没事,再重的病家人都放心地交给李医生。

    背井离乡非本意

    可是转眼到了21世纪,李医生要去市里坐诊了!原来他的一个老同学在市里承包了一家医院,曾三番五次地上门请李医生去坐诊,他都拒绝了。可后来,因为儿子要去省城上大学,他不得不开始考虑经济利益。在儿子读大学的第二年,李医生关掉了自家的诊所,去了同学的医院。

    李医生没有想到的是,尽管城里的医院条件非常好,设备很完善,但是他在那里呆着就是浑身不自在。

    首先,医院专门给他做了一个专题片,在电视台里不停地播放,说他是“神医”,治过的病人不计其数,对××病有很深的研究,对××病有自己独特的疗法等等,吹得非常厉害,这让他在面对病人时很不自在,觉得自己是个骗子。
, http://www.100md.com
    其次,他在农村用的都是极普通的药,看一次普通的感冒发热,开两三天的药,以前是几毛钱,现在是四五块钱;可到了这里以后,同学就找他谈话了,意思很明白:“我这儿虽然是医院,救死扶伤,但以发展经济为主的宗旨不能忘。没有钱挣,一切都是假的。”李医生明白,这是让他开大处方呢。所以,每次面对病人时,开什么药李医生都要想来想去,有时明明不需要的药,也都列了上去。静夜里反思自己,李医生常常有一种负罪感。

    再次,城里人的脸色大都很难看,除了让他看病时可能露一个笑脸,换个场合,看都不看他一眼,人情味儿很淡薄。他以前在农村就不一样了,走到路上,见到的人会互相问好,还常有热情的乡亲拉他去吃饭。

    但想想等钱读书的儿子,再想想辛苦劳动的妻子,看在高工资的份上,李医生仍别别扭扭地当着他的“城里大夫”。

    回乡行医才踏实

    不过,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却让他彻底地灰心了。医院里某医生接诊了一名患者,因为误诊,耽误了几天的病情。患者家属组织了不少人到他们医院闹,整个医院被闹得鸡犬不宁,那位医生更是名声扫地,最后赔了一大笔钱才了事。虽然这一切与李医生没有关系,但他想到自己以前在村里治死的那个老人,不禁出了一身冷汗:如果是发生在这里,自己这一辈子可就彻底完了。
, 百拇医药
    想来想去,李医生找到了老同学,坚决要求辞职。尽管老同学百般劝阻,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无论他怎么挽留,李医生仍然要求回家:“儿子的学费我自己慢慢想办法好了。”

    就这样,他又回到了农村,又看到了熟悉的笑容。虽然两个月不见,而且当时他走得似乎有点绝情,但人们一见到他,仍然和往常一样过来和他说话,争着帮他拿行李,还有人马上端来了鸡蛋茶给他喝。

    李医生原想着乡亲们会不会因为他的离开而埋怨,甚至会不会有人猜测他是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才回来,但看到一张张笑脸,他意识到一切顾虑都是多余的。“这才是我的地盘。”他决定:一辈子就呆在村里行医,就是天塌下来也不离开了。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三终端周刊第32期, 百拇医药(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