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192622
补上“培育市场”这门课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26日 《医药经济报》 2006年第72期(总第2327期 2006.06.26)
     最近,国内维生素C生产企业轮番停产引起了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

    其实市场环境不好大家都知道。在自去年年初美国对来自中国的维生素C提出的反垄断诉讼一直没有结果的情况下,维生素C的出口量已经降低;而国内对维生素C的需求也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下,维生素C的价格自然随之走低。企业出于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限产保价也无可厚非,这也令今年的维生素C市场很难被业内专家所看好。

    如何破解目前维生素C生产企业的市场困局?在维生素价格不断走低、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应化挑战为机遇,积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尤其应重视培育国内市场。

    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公布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危害中国评估报告称:中国约有2.5亿人面临着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等各种形式的“隐性饥饿”。中国每年有1900万新生儿出生,即使是轻微的微量营养素缺乏也会影响到儿童的成长,如果长期营养不良后果更加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其今后的一生。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国内仍存在的营养缺乏状况,同时规范市场,日前,国家发改委也已经明确原定于2005年年底修订的《营养强化面粉国家标准》会在2006年下半年推出,以大幅度提高中国人口、特别是妇女和儿童的营养健康水平。据估计,由于营养强化面粉的价格较普通面粉有所增加,维生素行业将每年新增80亿元的市场容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只有荷兰帝斯曼等6~7家生产商有资格提供营养素原料。而作为营养强化面粉试点地区的兰州,虽然已有3~4家维生素生产商在商谈合作事宜,但全部是外资企业。

    其实跨国维生素生产巨头早就盯上了国内市场。在此前召开的国际原料药会议上,帝斯曼的一位中国区经理就对笔者表示,中国是营养补充剂最大的潜力市场。据200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有1/6的人口消费能力较强但目前这部分人群人均营养补充量比其他亚洲国家低50%。

    对于潜在市场,这些跨国维生素巨头也早已做好了准备并进行了多年的市场培育。如帝斯曼在中国已有5年以上的参与面粉强化项目经验,并与不同的伙伴合作。帝斯曼还大力向面粉厂家宣传其系列营养素预混料的概念,鼓励面粉厂家接受强化面粉并提高其面粉产品的营养标准。这种以技术和标准来培育和保有市场的模式其实非常值得国内企业借鉴。

    中国不仅拥有生产成本优势,还有广阔的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是外企所看中的。当然,国内企业还有着固有的诸如成本、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并且目前国内企业也在努力地不断提高生产工艺的同时,积极开发国内外需求市场。一些企业已经将产品由单纯的维C延伸到了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市场终端产品上;还有企业在争取通过国际注册和认证进入欧美的高端药用维生素C领域。相信假以时日,维生素C的春天又会回来。

    说到底,国际上维生素C不过几家,中国的维生素C巨头们也应该像国外企业一样,逐步学会通过培育市场来取得主动地位。

    医药经济报2006年 第72期, 百拇医药(刘正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