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护理天地 > 护理技术
编号:10987060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全面综述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5日 医学护理网
     选择适宜的血管进行穿刺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疾病因素影响及个体血管的差异,对血管条件较差的病人可将手背均匀涂擦1%的硝酸甘油后,再用湿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约3 min,这时表浅小静脉均可迅速充盈。该法是利用硝酸甘油的渗透作用,使小静脉有效扩张,血管直径及充盈度也相应增加[11]。

    3.2 穿刺方法 皮肤痛觉神经纤维大多数分布于表皮,其痛觉感受器呈点状分布,在手背有触点25个,痛点100个~200个,所以VP时病人对疼痛非常敏感[12]。近年有人将手背以桡侧至尺侧三条静脉依次分为A、B、C静脉组,对其穿刺部位的疼痛进行比较,三组全部采用针头在静脉正上方斜行快速穿刺法,结果经统计学处理,三组差异有显著性。靠近尺侧的C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轻,而靠近桡侧的A静脉组穿刺时疼痛最明显,这可能与神经分布、皮肤松弛及张力大小有关[13]。对于VP角度,陈翠华近期通过对438例病人VP的观察,认为VP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皮肤血管神经分布及皮肤结构特点有关[14]。减轻进针疼痛的方法还可以利用针尖刃面的锐度,穿刺时斜面略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以达到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的目的[15]。对于长期输液、血管条件差、穿刺困难的病人,可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采用手足背静脉逆行穿刺法,其优点是回血好,滴数不受限制,不影响血流,可以弥补指掌关节向心穿刺不易固定的缺点,采用此法时必须选用手足背血管,而不应选择手指、足趾向上回血的小静脉,因此处无交通支,逆行穿刺将造成血液淤积,使穿刺失败[16]。
, http://www.100md.com
    3.3 固定方法 VP时的固定方法是整个输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定不当可引起针头滚动、滑脱、针尖刺痛等,其失败的主要原因为粘贴胶布的手法不当、胶布排列不规则及胶布的长、宽度不合理。根据力学、美学原理采用一侧滚动法较为规范,即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至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张状态,保证不松动,其胶布的长宽分别为7.0cm~9.0cm、0.8cm~1.0cm为宜,三条胶布均应平行排列与针尖垂直,间距0.8cm~1.2cm,对于消瘦病人效果更佳。妥善固定可防止针头刺穿静脉,还可阻止微生物被松动的针尖带进组织。

    3.4 拔针方法 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淤血的主要原因之一,皮下淤血后静脉显露不良,出血量大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致使血管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许多同仁从不同方面对拔针方法进行过研究。任莉莉[19]提出:拔针时应先将手指腹顺静脉走行平压在覆盖穿刺部位的小敷料上,压迫范围以皮肤和血管壁两个穿刺点为中心,而且要大于两个穿刺点,针尖拔出后立即按压穿刺部位2 min~5 min,一般不致皮下淤血。在按压穿刺部位的同时拔出针尖则会引起局部疼痛或造成血管壁损伤。拔针时由于持针柄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的损伤、疼痛反应及血管周围淤血等。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简称上下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摘自 胡庆华 王俊瑞 周围静脉穿刺技术的研究进展 山西护理杂志 1998,5,200-201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3页 1 2 3,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