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健康快讯 > 怡情益寿
编号:11208050
品味晚霞
http://www.100md.com 2006年3月2日 《当代健康报》 2006.03.02
     岁月如梭,从青春少年到满头华发,弹指一挥间。过去人们一谈及老年,便联想起“今朝开镜匣,疑是别逢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总有点伤感和灰涩的意味。世界变得今非昔比了,现代人应以全新的目光来审视“夕阳”,充分享受晚霞带来的闲适与温馨。

    如果将漫漫人生之旅比作一部交响乐,少儿篇的旋律天真烂漫,青年乐章应是激情澎湃,中年篇章自然以成熟圆润为主题,老年篇则平缓而开阔,一如长江黄河,充分展示丰满厚重的内涵。有人说老年是生命之秋,而秋色岂止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和“古道西风瘦马”的悲情?秋天分明有丰收的喜悦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的景致,所以哲人赞她“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刘禹锡咏出“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的名句,曹孟德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绝唱……古人尚且如此,何况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呢!

    尤需一提的是,现代社会已将“老年段”做了全新的诠释和界定。根据最新国际划分标准,60岁算中年人,65至75岁属准老年人(即年轻的老年人),75至85岁属中年期老年人,85岁以上才算真正迈入“老年段”。这并非无稽之谈,现代科学已经趋同如下观点: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达,人类的自然寿命将达到120岁以上。按这一标准,七八十岁的人不是才“人到中年”么?

    老年人不仅需要“老有所养”,更需要“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为”,如此才能“老有所乐”。大作家冰心、艾芜、巴金年过九旬仍奋笔著述;社会活动家费孝通、程思远、王光英耄耋之年依然操劳国事;学问大家启功、汪道涵90岁上还在带研究生;远离大陆的爱国人士于佑任、张学良、辜振莆90多岁还在咏诗作画、企盼统一;而今健在的文化耆宿季羡林、文怀沙、于光远、杨绛等人均活跃于文苑;八九十岁仍登台亮相的老艺术家更是大有人在……

    他们之所以宝刀不老、“齿发虽衰而风力犹存”,盖因胸怀美好的追求、心系钟情的事业,正所谓“仁者寿”。这些都证实了老年界线正大幅度后移的观点。难怪著名养生学家洪昭光说:“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九十正当年,活过百岁不是梦!”

    长寿之目的,正是要全身心地去享受晚霞。寿而多病不是福,寿而无为也没有意义;寿而康、康而寿才是福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是幸福。当然,所谓“老有所为”,并非一定要著书立说、投身社会干一番大业,只要从事你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儿就行,诸如读书看报、抚琴作画、莳花弄草、唱歌跳舞,观光旅游、写回忆录等等,顺其自然才好。老年朋友只要胸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向上、胸有寄托,就能做到延年益寿。

    李商隐说得好:“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者,和谐幸福的晚年也,只有全社会都来“重晚晴”,当然首先是老年朋友自己“重晚晴”,才会真正拥有“晚晴”,成为一位健康幸福的阳光老人!(马承钧),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