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战略与政策
编号:10853293
加快中医药创新体系的建设
http://www.100md.com 2005年12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458期
     创新的基本概念是指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是知识的创新、转换和应用的过程。中医药学的创新从学科体系的特点上来说,是传统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在新形势下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过建立符合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系统,在大幅度提高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这种大背景下,建立和健全学科创新体系已越来越成为各个科学领域工作者的共识。

    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良好的临床疗效,为人体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几千年来延续至今,仍为保障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中医药产生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下,其中所蕴含的精髓,只有经过一段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人才能领会和应用。在这种前提之下,在当前普遍倡导西方现代科学体系的背景中,中医药的创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遇上了一些困难。在当前日益发展的社会中,一门学科如果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继续生存的能力。中医药的创新工作,自解放以来一直是广大中医药人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但是,就目前所取得的成果看来,还与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不相协调,中医药创新的缓慢步伐成了压在所有中医药人心头的重石。在这样的相对困境中,中医药学迫切需要建立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笔者认为建立中医药创新体系大体上要在三个层面上进行战略设计,解决这三个层面上目前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以此作为创新体系的框架,推进中医药行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 百拇医药
    一、导向层面:中医药行政体制和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创新体系

    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医药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还需要中医药行政体制的进一步健全,以及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扶持和保护。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应当适应中医药行业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不应盲目地照搬照抄西方医学的管理模式。政策和财政的支持是中医药创新体系的产生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这就涉及到中医药在导向层面的管理体制和相关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创新。建立该层面的创新体系,笔者认为需要以下几个战略层次的构筑:

    第一,要提高中医药管理机构在卫生行政体系中的地位,增加对中医药行业的行政和财政的支持力度。中医药管理机构的地位,代表着中医药行业在全国医疗卫生体系中的地位。我们应当根据目前我国卫生医疗服务体系的实际状况和中医药服务所承担的任务,使中医药管理机构在全国医疗卫生行政体系中的地位与其管理的中医药行业在全国医疗卫生工作中所占的比重相符。
, 百拇医药
    第二,要重点加强政府对中医药行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投入少、负担重是所有承担我国基本卫生医疗服务的中医药机构在发展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基层的中医医疗机构和人员的医疗服务实践,恰恰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和治疗技术创新发展和实际应用的根本。中医药行业和中医药相关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财政的支持。加大政府和财政对中医药行业的支持力度,是中医药创新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

    第三,要明确中医药相关管理的覆盖范围。中医药的管理涉及的范围很广,除了中医医疗、中药行业之外,康复、保健等相关服务和产品行业也都和中医药体系密切相关。而这些周边产业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接触程度远远比中医医疗和中药行业在社会中与人群的接触程度密切。这些行业的创新和发展能够大大提高中医药在社会服务中的贡献程度。然而,也正是这些周边行业,经常出现打着中医药旗号进行市场炒作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医药行业的形象和声誉。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也便失去了医疗市场、失去了源于临床的中医药创新之路。这些周边产业的政府管理层面,很少有中医药行政部门的参与,审批行为与中医药行业规范严重脱节,难以在一定范围内控制其炒作行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市场混乱。因此,明确中医药行政管辖范围,在相关领域内引入中医药行业管理要素,是维护中医药市场安全、稳定中医药市场地位、保障中医药创新体系正常运行的必要前提。
, http://www.100md.com
    第四,要发挥中医药行政管理在整个行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实现对本行业的规范和监管职能,更肩负着作为行业发展导向者的职责。国内医疗市场中的中医药行业在按照市场法则进行有序竞争的同时,需要有一个在行业层面上平衡与其他对象关系的协调者。协调中西医在医疗市场中的比重需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二者的很好结合。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还不能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行业规范的时期,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导向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同时也是建立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重要手段。

    第五,要尽快确立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医药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是不言而喻的,中医界多年来热切希望加速立法进程。目前已有16个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颁了地方性中医药法规;国外很多国家诸如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泰国、澳大利亚等都颁布了国家或者地方性的中医药法律法规,而我国的中医药法至今尚未出台。目前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可以视为我国出台的针对中医药的第一部法规,但是这部条例在调整中医药领域中诸多问题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中医药尚未确立更高级别的法律认可形式。针对中医药早日进行高层次立法并颁布执行,对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健康发展都将有重大影响,同时也是建立中医药创新体系的基本保障。
, 百拇医药
    二、行为层面:中医药学术科研和临床医疗工作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突破,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中医临床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对临床诊断治疗优势的进一步发挥尚未有明显贡献,未能在具体的疾病诊疗中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甚至有些中西医结合方面的研究还有“削足适履”之憾。因此,有必要对中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内核进行反思和分析,而其中有三点研发瓶颈应引起重视的:一是中医辩证理论的宏观概念、系统思想和治疗的控制过程;二是中医基础理论是发展的生命辩证法,其中存在中医理论的内在联系性和整体系统性;三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工具,中医理论有其特殊的人文、历史、哲学研究工具。解决以上三个发展瓶颈问题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药学术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

    另外,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古往今来都没能脱离临床实践这个创新的惟一源泉,临床实践经验是中医理论得以创新和发展的必要素材。中医药的发展也是适应人们抗御疾病,保持健康的需要,中医理论的创新是中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需求的突出表现。中西医结合、中药新剂型的开发和应用、中医术语的规范和整理、中医诊法客观化研究……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存在和发展几千年所惟一依赖的根基,同时也是当前中医药科研和临床创新的出发点和回归点。现在一些中医院为了眼前利益,或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大量开展以西医诊疗手段为主的临床治疗、盲目引进现代诊疗设备,但这些做法往往并不能带有应有的效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中医理论的继承和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这种局面里往往影响了中医师学习和创新积极性发挥,限制了中医自身的发展。
, 百拇医药
    在中医药学术科研和临床实践工作中,应该真正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临床、科研指导原则和客观评价体系,针对中医药学术实质进行科研部署,切实进行基于中医药理论的临床诊疗工作,努力发掘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优势项目。使学术科研和临床实践工作成为可持续创新发展的源泉。

    三、人才层面:中医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中医药行业的从业人员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我国各个角落分布甚广,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着老少边穷地区居民的卫生医疗服务。同时,中医药人才也是中医药实践经验和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人才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代表着该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行业属性,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其特殊的培养方式和成长过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始终是以临床第一线为主要基地,建立符合中医药知识结构的临床教学基地是保持中医药人才行业特色的重要保证。所谓中医的行业特色,是指用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来指导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医特色是以强调中西医为两个不同体系为基本出发点的。而中医特色的保持又依赖于专门人才的特殊培养方式。
, http://www.100md.com
    由于中医学的专门性和一定的利益性,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秘不外传而由家族历代相继的医学世家。这种世家传承的教育方式不是为了推广和发展医学,更多的是为了衣食生计。其继承人的选择受许多宗法制度的限制。虽然这种方式有许多局限性,但却使中医得以传承。尤其是那种家庭环境为医家的成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遇到聪明睿智的后人,往往能突破家传医学的限制,将医学理论发扬光大。从教与学的角度来看,学者与教者一起生活,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从而保证了传承的完整性。这是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另外,师徒教育也是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它突破了家传教育的局限,进行的是有选择的传授学问,因而具有更大的教育意义。师承教育具有很多特点,如能培养出扎实的中医基础知识、发挥师徒双方的积极性、便于学习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理论联系实践、临床能力强、重视医德和文化学习等优点。师徒教育的缺点与世家传承相同,即往往注重承袭一家经验。同时,师生之间密切的生活思想联系,也使学生难以突破老师的思维和经验,有时不免还会有门户之见。以上两种教育模式均有教育面窄、成才率低的缺点。但是,家传与师承教育却是中医临床各流派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院校教育是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与方式,随着西方学校教育的传入,学校教育开始在中国立足并逐渐普及。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建立使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扩大,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是这种院校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不免会产生千篇一律的人才类型和限制临床各家学说、流派发展的遗憾。
, 百拇医药
    针对中医药人才的特殊培养模式以及各自的利弊,当前进行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关键,应当着眼于将经典的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有机结合,既能培养出符合当今中医药行业发展所需要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又能造就一批具备扎实中医理论功底,能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中医进行理论扩展的创新型人才。

    综上所述,建立中医药创新体系,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以上三个方面的战略层次研究。重点对中医药行政、科研、临床、教育四个方面的管理进行创新改革与制度建设。作为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创新同时也将推动整个人类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我国是中医药起源和发展的基地,也是继承和创新的大本营。当前各个发达国家都在针对传统医药进行研究和开发,创新成果和专利层出不穷。我国的中医药创新工作在面对诸多挑战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刻,我们应当以战略眼光看待中医药的创新工作,并对中医药创新进行战略层次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和保护中医药创新工作。以健全的创新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世界传统医学领域中始终闪耀的明星。, 百拇医药(田 毅 李志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