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医教育》 > 1999年第5期
编号:10661476
谈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
http://www.100md.com 《中医教育》 1999年第5期
李晖 张运波 湖南中医学院 长沙 410007 中医教育 1999 0 18 5
关键词:产业化;中医药教育;可行性;途径 期刊 zyjy 0 教育研究 fur -->/info/meeting/meeting02.asp?keyword=中医学

Key words :education industry, Chinese medical education, feasibility, way

1.知识经济时代迫切呼唤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
1.1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战略产业
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产生知识的教育自身的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教育产业化主要包括三个意思:首先,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以及教育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其次,教育本身的消费是促进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第三,教育要加快市场化的步伐,用经济管理的观念、手段来管理教育。
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及认识的滞后,人们一直把教育当作一种社会文化事业而不是一种产业来办,对教育的产业特点认识不够。我们认为,教育的产业特点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在于教育功能。它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不断输送人才,也就是特殊的“产品”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教育可以充分挖掘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直接为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可以利用多年来国家投入的资产大力兴办除正规教育以外的各种教育事业,如专业和技能的培训、上岗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利用学校的图书装备、仪器设备、实验室、运动场和礼堂等为社会提供有偿服务。国外的一些大学,学校是社区科学文化的基地和中心,是当地的重要经济收入渠道,很受当地社区的重视和支持,而国内的大学往往因为属于“条条”管理,学校仅仅为本部门、本行业办学,大学与当地政府之间、社区之间缺少联系。
第三,教育可以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据测算,到本世纪末,我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和愿意以教育消费就读的学生大约有600~700万人,以每个学生每年在学校的各种开支费用在5000~10000元计算,潜在的教育消费每年300亿元~700亿元。同时,教育的发展可增加对建筑材料的需求,增加对试验设备及原材料、教科书、课外读物、旅游、娱乐的需求。教师、学生和相关人员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都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1.2科教兴国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
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据估算,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经济时代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以上,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将达到80%以上(目前,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左右,发达国家为60%以上)。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将成为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际竞争的热点。科教兴国就是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向现代化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所以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的程度如何,对科教兴国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赋予教育的应不仅仅是具有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社会功能,而应该是一种以知识生产、经营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产业。
1.3教育发展的民主化、大众化要求高等教育产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且农村人口比重很高,高达70%(发达国家不到5%),受教育人口多,地区差别大,发展不平衡,大学生的人数仍然不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劳动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个人要求接受教育的意愿也日益强烈,如何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换为人才资源的优势,如何满足急剧膨胀的教育需求,发展教育产业,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已经成为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全局性问题。为此,高等教育要努力形成对市场灵敏反应的机制和功能,紧紧依靠广大群众办学、求学的积极性,用经济的杠杆来调节、促进教育的发展。
1.4解决高等中医药教育中的诸多矛盾要求产业化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一直处于单科单一类型的封闭办学模式。学校与社会、学科与学科、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相互隔离,缺少沟通。同时,由于以强调专业需要设计的课程体系过于窄、专,学生所学专业结构单一,知识结构狭窄,动手能力较低,综合素质较差,文化陶冶不足,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思维受到局限;过分强调专才教育,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和扎实的基础训练受到影响。据《戈门报告》(GOURMAN REPORT)1993年对世界1353所大学医学院和独立医科院校的评估结果,综合得分在4.6~5.0之间的37所世界一流医科院校全都设置在综合性大学中,这不仅反映了国际医学院校的发展概况,也昭示了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改革方向。
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有明显的增长,但仍严重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90年代以来连年下降,不到2.5%,远远达不到要求的4%,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因素,而中医药院校这种情况尤为明显。1993年全国各中医院校教育事业费拨款总额为1.489亿元,(每校平均551万元,)只相当于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年经费拨款。要改变现状,求得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必须尽快实现教育的产业化,这样学校的发展才能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才能增强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2.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的途径
2.1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高教体制改革,实现办学规模化经营
由于现在的办学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因而导致学校和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需要,重复设置,导致教育资源严重浪费。80年代中期,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平均仅为1700人,在校生1000人以下的学校占51%,经过近些年的调整,在校生超过3000人的仍然只占1/3,由于规模小,专业设置小而全导致资源浪费。所以应该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经营进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由低收入国家向下中等收入国家过渡,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结构必将发生显著而深刻的变化。高素质劳动力的缺乏与大量普通劳动力的失业同时并存,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的规模和速度比以往有更大的发展,这样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缓解就业压力。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还相对较低,还有潜力可挖。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规模虽然已经增到平均3400人,师生比例为10:1,但按规模效益理论,校均规模4000人,师生比例为15:1时才比较合理,因而提高现有高校的办学效益不仅可以进一步满足人民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减轻高考升学的压力,而且可以通过规模经营,筹集资金,增加收入,在教育质量上也可以得到保证。
高校扩大规模,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研究生、本专科生的培养规模,充分发挥学校的潜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自考助学等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实现规模经营。
改革开放20年来,成人教育发展迅速,成千上万的职工、干部、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格局已经形成,开辟了人才成长的多样化途径。目前,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在读生规模为280多万人,是普通高校学生的85%,大部分是不脱产的,而在发达国家,成人教育在校学生一般是普通高校学生的2~3倍。
在留学生教育及中医药国际交流方面,亦应树立产业化的观点。我院1994年投资近400万元改造留学生宿舍及配套的硬件设施,以每个留学生每学年收取3500美元计算,60个学生每年可以收取各种费用21万美元,两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面对近年来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医药院校应该积极抓住机遇,努力培养外向型的人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对外教育,不断推动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派设医疗点、进修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抢占国际市场。
2.2加大科技建设的力度,提高高校的科技含量,产学研结合,加大科研成果转换为生产力的工作
高校是唯一集知识生产、加工、处理、传播和应用于一体的机构,因此要积极寻求缩短从知识创新到应用知识产业化的道路,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独创性的贡献,提高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中医药高等院校对知识经济的贡献,应体现在推进中医药知识的创新运用,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上,从而使学校不仅成为知识生产的基地,而且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创业者,高科技成果的重要孵化器和辐射源。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科技产业以每年40%左右的增幅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际上崇尚天然药物的趋势及国内医药工业由仿制向创制,仿制与创制相结合的发展趋势的形成,中药产业,特别是中药高科技产品的巨大优势和强盛的竞争力日益显现出来,医药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支柱之一。近几年来,我院有一批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如我院1998年通过技术转让获得技术转让费400万元,是历年科研成果转让费的总和;衡阳制药厂以我院科研人员参与研制的“古汉养生精”为拳头产品,创造了巨额的产值。江西中医学院1999年5月转让2个科研产品,成果转让费为3000万元。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成熟和中医传统理、法、方、药的有利结合,中医药在保健和康复领域中的优势、特色也越来越明显,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教育产业化进程中的有利条件,利用自身的人才和知识优势,运用积极有效的政策导向,主动与企业进行联合与合作,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使中医药立项、投入、成果转化,产品销售形成一体,有效地提高中医药科技成果转换率和市场占有率。
2.3牢固树立产业化观念,管理者要用产业化的眼光来管理教育
从我国高校的整体运作来看,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把学校作为产业来经营,把高校置身于社会经济的大背景下,依照全社会共同的运作规律来操作高校的管理,使高校的整体运作具有经营意识,形成与社会同步的机制。比如,学校要设置一批专业,必须考虑其是否具有效益,其回报率如何,如果效益低则取消该计划。又比如,政府对高校的拨款应该设立专门的高校拨款机构——高等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应改变从属地位,逐步向独立法人过渡,高等教育基金会应根据教学质量的水平评估来决定拨款额,教育质量好,经济效益高,则投入大,反之,效益低,则投入少,也就是说,对一项教育决策的制定或一种教育行业的实施,教育管理者要具有投入产业的经济观念,以经济的眼光来管理教育。
从高校的内部管理来看,引进产业管理的手段,将“市场、竞争、效益、成本、质量”等概念引入高校管理,有利于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例如,精简机构、压缩编制、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可以实现减员增效;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可以提高后勤保障的服务质量,减轻学校负担;加强高校运营的成本管理可以减少浪费,节约开支;强化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可以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的改革,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能力等等。
当教育形成了一种内在的自我发展机制和扩大再生产的内部资本来源后,教育则由一种纯粹的消费行为变为一种投资行为、产业行为,它将能够吸引社会的广泛投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这样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
2.4面向市场,培养高素质、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中医药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要培养出受市场欢迎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首先教育观念要进行深刻的变革,在教育中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现代的人才营销观念,认真研究市场和受教育者需要和愿望,根据社会和受教育者不断提出的需要来调整、变革原有的管理格局,促进教育发展。
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的多样化、综合化的需求,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的多元化取向不一致的矛盾日益突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教育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医学院校大多是单科性大学,与综合性大学缺少联系,难以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同时,中医药院校的教育过于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忽视实用性,对试验课和工具学科重视不够,以学科教学为主,以教研室为单位,带来专业性过强、学时过多,缺乏横向联系等缺点,因而,有必要打破各个教研室的分割,对教材及教程安排进行全面的优化、重组和融合,开展以学科群为主的教学,体现以解决临床问题为中心,相关知识技能为辅的少而精的思想,全局统筹安排教学,将基础渗透到临床中,增设新技术课程和综合课程,加强学科之间、临床与基础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临床中学基础。
教育成为基础产业、先导产业的这种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并抓住这一机遇,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的进程。

作者简介:李晖,男,28岁,在职硕士研究生,讲师

(收稿日期:1999-06-29)

,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