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药学版 > 药闻动态
编号:10571040
诺华布阵启发:中国药企应把目光转向国内(1)
http://www.100md.com 2005年5月23日 中国药学会
     本土企业在国际化的浪潮中,纷纷谋求走出去的良策,却没有发现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跨国巨头磨刀霍霍的对象。

    中国制药企业应当适当停止“走出去”的步伐,把目光转向国内市场。

    这听起来好象很不合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时宜。但且看一组数据——

    中国市场上97%的药品都是非专利药,中国老百姓吃的是欧美国家1993年就专利到期的仿制药品。新的非专利药,据伦敦Datamoritor报道,到2008年,全球大约有30种年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药品,将失去专利保护,总额在600亿美元以上。而中国13亿人口消费药品的能力是整个欧洲的1/4。

    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它表明,中国的非专利药市场,是一个富矿。

    然而,这样大的一个市场,在中国却基本还是一片荒芜的土地,非专利药生产企业规模都比较小,平均利润只有5%-10%,而国际上非专利药平均利润为40%—60%。

    风向改变

    2005年2月21日,瑞士诺华公司宣布战略收购两家非专利药品制药公司,即以现金56.5亿欧元收购德国赫素(Hexal)制药公司的全部股份和美国Eon Labs公司67.7%的股份,将它们并入山德士公司,从而使山德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药生产商。自此,诺华公司将产品的15%调整为非专利药。

    在各大制药公司纷纷寻求专利药的新技术而焦头烂额时,诺华为何突然转身不惜重金盯上非专利药的制造了呢?这其实与来自与诺华全球非专利药业绩有关。

    早在2003年,诺华非专利药品事业部门山德士公司销售增速高达60%,主要是由美国零售药品业务和成功收购非专利药公司——莱柯公司所带来的,其中后者为山德士销售的增长贡献了38个百分点。无疑,诺华希望新的非专利药公司的收购为诺华贡献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次诺华转身,是否可看成全球制药的风向正变呢?

    据了解,GSK、拜耳、辉瑞等一些跨国药企对非专利药市场已显示出浓厚兴趣,GSK对中国非专利药市场的投入在加大。而2004年7月,拜耳斥资23.8亿欧元一气收购了罗氏大众药品部。

    促使制药巨头转向非专利药的原因,中国医药进出口商会市场部主任刘张林认为,虽然专利药的垄断利润很高,但风险越来越大,而非专利药能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消化正在增高的企业成本。有数据表明,由于省去了大笔的研发费用,非专利药的价格只有其专利期的药物价格的20%左右。

    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价格低廉的非专利药显然大有可为,2004年,诺华集团销售额增长了14%,达到282亿美元,而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则高达49%,高居世界之首。

    于是,中国也成为诺华此次转身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说,从2005年开始,诺华进入中国市场的鼓点已经敲响,据说将采用收购兼并中国制药企业的方法进入中国市场。

    令人担忧的是,此刻,中国制药企业正好为被收购装备停当。

    信息来源:慧聪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