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病案讨论
编号:10560833
耳源性脑疝治愈1例
http://www.100md.com
     王树纲1 鹿兴河2

    耳源性脑疝绝大多数继发于耳源性脑脓肿,是脑脓肿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我院1971年6月~1987年6月,共收治耳源性脑脓肿6例,其中1例并发脑疝幸喜治愈。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27岁。因右耳反复流脓20余年,右耳疼20 d,头疼7 d,以“胆脂瘤型中耳炎并颅内感染”于1987年5月10日入院。入院第2 d行右耳乳突根治术,术中见乳突已自然根治,腔内充满胆脂瘤及脓液,天盖及乙状窦板完整,但骨质疏松易出血。凿开天盖,硬脑膜色淡红,无搏动,张力不大。术后第2 d 再次手术凿开乙状窦板,穿刺小脑及颞叶,未抽出脓液。入院第14 d中午,患者头疼明显加重,呕吐频繁,情绪不稳定,下午3时出现昏迷,T40.5℃,P 124次/min,R 44次/min,Bp 21/11 kPa,双侧瞳孔约5 mm,光反射消失。考虑脑脓肿并小脑幕切迹疝形成,在病人床头紧急行经乳突术腔脑穿刺术,以16号注射针头直接刺入颞叶,抽出脓液60 ml,以生理盐水冲洗术腔,插入导尿管以引流。管前端剪几个小孔,外端缝于头皮固定。于穿刺同时静脉加压注入20%甘露醇500 ml,5%碳酸氢钠250 ml,静注洛贝林3 mg,静滴洛贝林6 mg及氟美松15 mg。此后,以甘露醇及高渗糖静脉交替注入,患者于昏迷14 h后逐渐清醒。次日换药,引流管通畅,再次穿刺颞叶无脓,第3 d拔除引流管。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于6月13日治愈出院。
, http://www.100md.com
    讨论 脑疝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治疗开始得越早,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脑疝前期常表现为突然加重的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及意识丧失等。脑脓肿的患者一但出现上述改变,就应着手抢救,如等到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再开始抢救,将非常困难。

    确定脑疝部位是手术治疗的必要前提。常见的耳源性脑疝有两种,即小脑幕切迹疝和枕骨大孔疝。小脑幕切迹疝的诊断特点是意识障碍出现较早且较常见。由于动眼神经受挤压,受压侧的瞳孔缩小或忽大忽小,可能出现肌张力增强或去大脑强直。枕骨大

    孔疝的诊断特点是意识障碍出现较晚,常有枕项部剧烈疼痛,两侧瞳孔对称缩小至放大,升高的血压迅速下降,体温下降至正常以下;脑疝晚期出现呼吸不规则至呼吸停止,一侧瞳孔散大,两种脑疝可皆有。此外,脑疝前的症状和体征如提示为颞叶脓肿,继发的脑疝常为小脑幕切迹疝;如提示小脑脓肿,则枕骨大孔疝的可能性较大。

    一旦发现脑疝的征兆,应立即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药物降压一般首选20%甘露醇或30%尿素快速静注,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同时立即准备手术。
, 百拇医药
    手术治疗是抢救脑疝的主要措施,应根据脑疝的部位选择适当的手术进路和手术方法。对于已经作乳突凿开的病人,应首先考虑经乳突术腔穿刺抽脓,情况危急时完全可以在病人床头进行,为了争分夺秒,甚至不必要严格消毒,如手边没有脑穿针也可用较粗的注射针或其它穿刺针代替。此术的优点是耳科医生熟悉局部解剖,较易寻找脓腔,两种脑疝可兼顾,孙化鲲(1986)治愈的脑疝皆用此法。

    颅骨钻孔穿刺法的优点在于手术通过无感染区,穿刺方向和穿刺范围不受限制,常可发现经乳突穿刺法不能发现的脑脓肿,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抢救方法。

    对于小脑幕切迹疝尚可采用经眶穿刺减压术,但此术似有排脓不彻底,脓肿不易寻找之嫌,虽然如此,作为一种救急措施仍有使用价值。穿刺侧脑室放出部分脑脊液可暂时缓解高颅压,争得时间以利进一步手术治疗。需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穿刺到的脓肿经充分引流后脑疝反而加重,应想到多发性脓肿或脓肿壁厚不回缩的可能,必要时应请神经外科协助处理。郭泉(1984)认为,对小脑幕切迹疝早期可钻颅引流脓肿,晚期行脓肿摘除、颞下减压、疝还纳较为可靠。枕骨大孔疝早期行脓肿引流或摘除,晚期行枕下开颅摘除脓肿并咬除部分环椎椎弓,打开小脑延髓池行疝还纳效果较好。来长荣(1981)救治2例耳源性枕骨大孔疝的病人,皆先穿刺侧脑室前角放出部分脑脊液,自主呼吸恢复后再行开颅术摘除脓肿。另外,如不能确定脑疝部位,可先行侧脑室穿刺,钻颅探查。
, 百拇医药
    抢救中。同时要注意纠正脑部血循环障碍和脑组织缺氧这两个关键问题,如使用冬眠低温疗法,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吸氧等。呼吸停止应行人工呼吸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最后需要提及的是,对于任何一个疑及耳源性脑脓肿的病人,在施行乳突凿开或乳突根治术时打开天盖及乙状窦板确属必要,即便当时不进行脓肿探查,也为将来万一发生脑疝时的抢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 山东省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耳鼻喉科(250031)

    2 山东省茉芜钢铁总厂医院耳鼻喉科

    (收稿 1997-07-05)

    (编辑:李智兰)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LINCHUANG ER-BL-YANHOUKE ZAZHL

    1998年 第12卷 第1期 No1Vo12.1998,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