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4年第12期
编号:10574533
应对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挑战———血小板的细菌筛查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年第12期
1正视血小板的细菌污染,2减少输注血小板传播细菌污染危险性的方法,3血小板的细菌筛查与机采血小板、浓缩血小板,4血小板细菌筛查费用,5血小板细菌筛查与血小板效期,6资料的不完整,参考文献
     最近在美国输血协会(AABB)有两件事情广受关注和讨论,即西尼罗病毒(WNV)和细菌污染的检测。AABB标准委员会正考虑在新修订的标准中要求血液中心最迟明年开始筛查血小板的细菌污染。专家们认为现在就应采用筛查技术进行血小板细菌污染的筛查,而不是等待完善灭活细菌及清除细菌的方法,因为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是目前患者(需要输注的患者)面对的感染疾病的最大风险,所以不能等到致病因子清除方法被批准后才去解决此问题。

    1 正视血小板的细菌污染

    很早以前人们即认识到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相关感染的原因之一 [1] ,但是血小板的细菌污染问题一直处于输血传播HIV和HCV的阴影之下,未得到足够重视。现在通过严格执行对血液的病毒筛查,大大减低了输血引起的病毒感染。据估计通过输血感染HIV的发病率少于百万分之一,而丙型肝炎也少于十万分之一,然而通过血小板输注的细菌污染可能高达千分之一,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比病毒污染更加严重,血小板输注感染败血症已经成为最普遍、最严重的危害 [2,3] 。

    在过去7年中,美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FDA)感觉到血小板细菌污染问题的重要性,虽然为此召开了三次学术讨论会,但是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解决此问题。今天,无论如何,血小板的细菌筛查正在从制定条例转移到开展此项工作。污染相关的输血反应发生数量近20年来一直很稳定,在感染和致死方面,细菌非常突出,而其他类型的病毒则非常低。通过血液制品输注,传染性因子如HIV、HCV、WNV等在使患者致死的数量上无法同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相比,后者传播感染的可能性是前者的约250倍,在美国细菌污染占所有输血导致死亡事故的16% [4] 。每年FDA大约收到10~15例细菌污染导致死亡的报告,当然这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被公开报告的案例远远比实际为少。

    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比浓缩红细胞更多,且有更大致命性、更高致死率,因为需要输注血小板的人更虚弱,这些患者多为危重患者,如肿瘤、移植、创伤等患者。

    美国每年有4百万单位血小板临床输注,其中有1000~4000单位受到细菌污染,其中约167~1000例出现临床败血症症状,有临床症状的患者中有20%~40%死亡。通过估算,美国每天就有一位患者成为威胁生命的菌血者。HIV使人们对血液产生了极大的恐慌,但HIV并不是烈性传染因子,从感染率或者致死率方面,细胞污染远远要比HIV更重要。患者接受致死的1个单位细菌污染的血小板后,将会在数小时或1天或2天内死亡,而对于患者感染HIV后可能还会生存很多很多年。英国1985~1998年报道了25例输血传播的细菌感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583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