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4年第9期
编号:10585392
胃肠运动障碍与促动力药的临床应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4年第9期
1临床常用的促胃肠动力药,2新型胃肠动力药,3合理使用胃肠促动力药,参考文献
     消化道的动力功能是消化系统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一 [1] 。胃肠运动是极为复杂同时又能高度协调的神经肌肉活动,主要受神经和内分泌激素的调控。中枢神经系统(CNS)、自主神经系统(ANS)、肠神经系统(ENS)均参与支配胃肠运动 [2] 。ENS产生的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一起调节胃肠道动力,有人将ENS比拟为“胃肠道的大脑”。与ENS有关的神经递质和胃肠激素很多,各种不同的递质和相应的受体结合执行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兴奋性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平滑肌上毒蕈碱样受体(M受体)结合,促使平滑肌收缩;5-羟色胺(5-HT)受体能激动胃肠道胆碱能中间神经元及肌间神经丛的5-HT受体,促进乙酰胆碱释放,产生胃肠道动力的作用;多巴胺通过兴奋多巴胺受体来抑制平滑肌收缩。当上述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以及胃肠道平滑肌本身病变时可造成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表现出胃肠动力障碍的综合症状。促动力药就是通过作用于这些受体,增强胃肠平滑肌收缩力,协调胃肠运动规律,促进胃肠排空和转运,达到治疗的效果。目前常见的促动力药主要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受体激动药及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1 临床常用的促胃肠动力药

    1.1 多巴胺受体拮抗剂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和多潘立酮(吗丁啉)主要作用于多巴胺D 2 受体以阻断多巴胺对消化道平滑肌的抑制作用。由于D 2 受体的兴奋与乙酰胆碱递质释放呈负反馈调节,因此这类药物通过拮抗胃肠道D 2 受体兴奋引起的抑制作用以增强乙酰胆碱的兴奋平滑肌作用,可显著增强胃、食管蠕动,促进胃排空,并且也通过作用于体内化学感受器触发区而具有较明显的抗呕吐作用。另外,甲氧氯普胺还能兴奋5-HT 4 受体,增强胃排空效应,但由于易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作用于中枢的D 2 受体,剂量大时可引起锥体外系的不良反应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877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