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825735
中国维生素产业后劲足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1月25日 《健康时报》 2004.11.25
     《医药经济报》亚南撰文指出,美国和欧盟对维生素企业的反垄断处罚,标志着维生素行业暴利时代的结束,一些技术和成本缺乏竞争力的公司开始退出竞争。曾是全球第三大维生素制造商的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把维生素业务卖给了安万特,安万特在2001年又将其出售给了法国阿迪苏。2003年1月,罗氏将其40%的维生素生产股份转让与帝斯曼。而后,帝斯曼又购买了巴斯夫21%的股份,之后又兼并了瑞士安万特的畜用维生素厂。

    中国维生素产业顺势崛起在国际维生素行业重新洗牌中,我国维生素制造商经受了考验。在2002年维生素H投产成功后,我国已是全球极少数能够生产全部维生素品种的国家之一,现在不少品种的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

    据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和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03年总年产能约20万吨。其中,氯化胆碱约10万吨,占全球产量的40%;维生素C产量48700吨,占全球产量的40%;维生素E产量12000吨,占全球产量的30%;维生素A产量3000吨,占全球产量的10%;其它维生素产量约2万吨。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市场重要的维生素供应商,出口量连年保持高速增长。据统计,2001年,我国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的出口量为39000吨,占国内产量的80%;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的出口量为10100吨;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的出口量1300吨,占国内产量的65%;2003年,维生素C及其衍生物的出口量达54100吨;维生素E及其衍生物的出口量达20800吨;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的出口量达2030吨。

    技术突破是主因几年来,国内科研单位和企业在维生素行业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是我国维生素生产商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壮大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技术研究所发明了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使我国维生素C生产技术居世界先进水平。湖北广济药业引进国外维生素B2实验室发酵技术,通过改进,不仅使发酵单位大幅度增长,而且实现工业化规模生产,年产量从120吨提高到1000吨。

    浙江新和成于1996年、1998年在国内首先实现维生素E中间体三甲基氢醌和异植物醇的工业化生产,打破了国外大公司对生产技术的垄断。中科院攻克的维生素D3生产新工艺,缩短了生产流程,且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低10%~15%。维生素中生产难度最大的维生素H于2001年在浙江医药和新和成公司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市场发展后劲十足目前,我国维生素市场需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饲料用维生素和医药保健品用维生素。2001年全球饲料总量增长不到1%,而我国饲料产量增长5.1%。预计到2005年,我国工业饲料需求量会达到1.21亿吨,年增长率达到12%,并将带动饲料用维生素需求同步提高。以饲料用维生素A的国内需求量看,1998年50万单位的维生素A粉需求量为3200吨,2001年增加到3790吨,预计2005年将增加到5880吨。2001年饲料用维生素E粉需求量为5000吨,2005年将达到7750吨。, 百拇医药(国际维生素行业重新洗牌由于维生素的市场需求具有长期稳定性,上世纪90年代初,各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