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1300590
秋季养生保健三法
http://www.100md.com 2001年9月24日 《家庭医生报》 2001年第39期(总第815期 2001.09.24)
     《黄帝内经》提示说,秋天三个月,天气渐凉,风声劲急,地气清肃,万物变色,人们应该早睡早起,以使心志安逸宁静,从而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同时,收敛神气,不让心志外驰,使肺气保持清静。那么,怎样顺应秋天气候变化,使肺气保持清静呢?具体的养生要点有三个方面。

    一、避燥热

    燥是秋天的主气。随着秋天的到来,气候干燥,人们往往会出现口鼻咽干,皮肤燥裂,大便干结等反应。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秋燥”,是由秋天燥邪所引起。燥邪易伤肺,易造成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常而出现发热、干咳、咽干(痛)、鼻燥、皮肤干涩等。这是炎夏余热与初秋燥邪相合所致,称之为“温燥”,一般在中秋节前为多。到中秋以后,入冬渐近,气候转冷,人若养生不慎,则易出现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咽干、咳嗽有痰等症,这是秋燥与初冬之寒邪相合所致,称之为“凉燥”。

    保健要点:

    1、秋高气爽季节,若只有干咳症状而无其他,可用生梨炖冰糖,或用生梨1只去心,加入川贝粉3克,冰糖5克,隔水蒸服,有润肺作用。

    2、若出现温燥的表现,可以桑叶6克,杏仁10克、南沙参12克,山枝皮10克,浙贝母10克,生梨皮30克,水煎服。

    3、若出现凉燥的表现,可以苏叶6克,杏仁10克,桔梗3克,前胡10克,冬瓜子10克,炙甘草3克,水煎服。

    二、防伏暑

    伏暑是发于秋冬而临床具有暑湿见症的一种急性热病。主要有疫毒和滞下两种情况。秋天疫毒病变即为西医所称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尤以流行性乙型脑炎为多见。预防的最好办法是搞好环境卫生,灭蚊、避免蚊虫叮咬。药物预防是用中药板兰根30~90克,煎水内服,每日服2次,连服5~10天。

    滞下即西医所称之细菌性痢疾,在夏秋之交,若恣食生冷瓜果,贪凉饮冷,可造成湿热内蕴,尤其误食变质、不洁食物,毒滞肠中,即易致此症。

    预防伏暑的发生,应在夏季养生中注意饮食起居,保持正气旺盛,多服清暑防暑之品,不让暑邪入里伏藏体内;在秋季若因秋凉诱发而出现高热等伏暑症候,要及时诊治。

    三、勿愁秋雨

    秋与心相合组成一个“愁”字,因此,古人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诗句,直接把秋天的风风雨雨与人生的忧愁悲哀的感情结合起来。中医五行学说把自然界所有事物归类为木、火、土、金、水。其中人体五脏中肺属金,七情中忧(愁、悲)属金,四季中秋也属金。故秋天容易使人产生悲伤情感,耗伤肺气,《内经》称之为“悲则气消”。

    所以,对于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的人,一到秋天,更要注意振奋精神。否则,秋天的风雨会令人愁上加愁。而对于体弱有慢性疾患的病人,深秋季节则更要防备秋风秋雨着凉,引动宿疾,并使之加重,导致心身俱病。, 百拇医药(刘春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