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 2000年第0期
编号:10505706
博士后黄孝伦探索基因治疗肝移植排斥反应新途径获可喜成绩
http://www.100md.com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2000年第0期
     作者:冯世容

    单位:

    关键词:

    00zk39 免疫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的主要障碍之一,预防和逆转急性排斥反应是提高移植成功率,提高受者及移植物长期存活率的关键所在。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黄孝伦在合作导师黄洁夫教授指导下采用反义核酸基因重组的技术,以同种异体大鼠原位肝移植为模型,研究预防和逆转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取得可喜成绩。

    黄博士首先采用构建反义核酸真核质粒表达载体的方法,借助不断发展和优化的载体转染方法,将其导入细胞、源源不断地转录出反义mRNA,在构建重组真核质粒时引入适当的基因表达调控元件,使其在特定的靶细胞中高效、靶向、可控制地转录反义RNA,达到阻断靶基因表达的目的。他们成功地构建了3个不同类型的mIL-2R反义核酸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比较它们抑制mIL-2R基因表达的差异,及其对T淋巴细胞活化效率的影响奠定理论基础。研究者既采用体外检测又采用体内转染IL-2Rα、β质粒的方法,并以同种异体大鼠肝原位移植为模型,观察IL-2Rα、β质粒抗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及其在体内的生物学活性。分别经胸腺、阴茎背静脉注射IL-2Rα、β质粒,拟比较不同的给药途径是否有差异。研究表明,成功构建的IL-2Rα、β反义核酸的真核质粒表达载体在体外、内的活细胞转染中获得高效的转化,稳定的表达、并特异的封闭目的基因的表达,抑制T细胞的活化,有效控制了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的急性排斥反应,延长了大鼠的存活时间,尤以经胸腺注射的途径优于外周途径。该研究结果提示重组IL-2Rα、β反义核酸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