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5期
编号:10401009
手拈散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38例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5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5-2345-02

    胃粘膜不典型增生(Atypical hyperplasia.ATP)和肠上皮化生(Interstinal.IM)均是长期胃内疾病所伴随的症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胃癌前损害。因此,积极开展对此类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对降低胃癌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自1989年,我们针对其气虚血瘀、胃络不畅的病理特点,采用古方手拈散加味治疗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0例患者均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CAG)伴随IM和(或)ATP。治疗组38例,男16例,女22例,年龄最小者29岁,最大者68岁,平均年龄45.8岁,病程1~36年,平均10.5年;对照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最小者26岁,最大者67岁,平均年龄43.9岁,病程1.5~38年,平均11.5年,以上病例治疗前多有上腹部胀痛,食后为甚,嗳气,返酸,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均曾采用各种不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病程和病理类型、病变程度差异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 百拇医药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手拈散加味(五灵脂2份,延胡索2份,草果0.5份,没药1份,枳壳1.5份,蒲黄1份,黄芪2份,当归2份),上方共研为末,每日空腹服用15g,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对照组采用维酶素为主,并同时服用相应的对症治疗西药。两组均3个月为一疗程,两组患者大多连续服药1个疗程,其中9例服药2个疗程,治疗期间,治疗组停服其它所有治疗胃病药物,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详细观察症状及体征变化,记入临床观察表,治疗前及治疗后均做胃镜及病理检查,钳取病理标本采集部位均固定在胃窦部距幽门2cm处,在大弯、小弯、后壁及病变明显处亦取组织活检。

    3 结果

    3.1 疗效判断标准 分临床症状和病理两项标准。病理疗效判断标准,参照1983年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纪要标准,显效:病理活检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消失,或由重 度转为轻度;好转:病理组织检查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程度减轻;无效:病理活检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无改善或见加重。临床症状疗效判断标准为三个级别。显效: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好转:部分症状有改善或消失;无效:症状无变化。
, http://www.100md.com
    3.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及病理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比较;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获不同程度的改善,胃脘疼痛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对照组为63.7%;胃脘胀痛治疗组为84.3%,对照组为60.99%;嗳气治疗组为84.7%,对照组为67.8%;纳呆治疗组为94.1%,对照组为20.2%;神疲乏力治疗组为87.5%,对照组为57.3%,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在各项症状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0.01)。

    3.3 两组胃镜病理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38例中显效16例,有效1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0.1%;对照组32例中,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50%,两组病理学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1)。

    3.4 两组总治疗结果 治疗组38例中获显效34例(89.4%),好转3例(7.8%),无效1例(2.6%),总有效率为97.3%;对照组,显效8例(25%),好转14例(3.7%),无效10例(31.3%),总有效率为68.9%,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依据全国统一标准辨证分型,分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胃阴虚型,但在此病例中,分型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
, http://www.100md.com
    表1 治疗组不同病理变化各疗效的关系 例

    4 讨论

    造成本病的病因多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或用药不当,在疾病早期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较好,但出现了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后,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为脾胃气虚、胃络血瘀,因此笔者认为在出现了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后,当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陆为民等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亦认为脾胃气虚,胃络血瘀是CAG癌前病变的主要病理基础,也是导致CAG→肠→异型增生→胃癌多步骤转化的主要环节[1] 。王雁等亦从胃粘膜病理改变方面进行研究证实萎缩性胃炎粘膜血流量(GMBF)明显低于浅表性胃炎 [2] ,近年来大量研究已证实血流变异常、血液的高粘凝状态是血瘀证产生的内在机制 [2] ,在出现IM和ATP时,胃镜下可见因肠上皮化生或胃小凹上皮增生而使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更说明血瘀的存在 [2] ,已有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可增加胃粘膜血流量,改善微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可减少炎性渗出,促进炎症的吸收,活血化瘀药对增生性病变也有不同程度的软化和促进吸收的功能 [4,5]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正气虚衰,不能推动血液运行,导致气虚血瘀,或湿热内蕴,气壅血瘀,日久导致胃粘膜微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胃络受伤,胃的运动分泌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运用活血化瘀药能改善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使局部缺血缺氧得到改善,有利于炎症的吸收,萎缩腺体恢复肠化和异型增生的消退。
, 百拇医药
    手拈散出自《奇效良方》,其主要成分为延胡索、五灵脂、草果、没药,其功效是活血、理气、通络,加用黄芪、当归意在益气健脾生血,枳壳意在行气以助血运,蒲黄与五灵脂有协同作用。采用散剂的目的是使药物直接粘附于胃粘膜,而发挥更好的药效。笔者偶然使用本方加味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获得良好疗效得到启发,将此方加以推广运用38例患者,其中34例获得显效,笔者认为此方主要由活血祛瘀药物组成,同时加入益气理气之品,使活血之力更强,共同达到了改善胃粘膜重新出现微循环,从而使胃粘膜得以修复,在临床症状及病理发育方面均取得了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陆为民,单兆伟.胃舒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723.

    2 王雁.溃疡病慢性胃炎和胃癌患者胃粘膜血流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3,32(4):239.

    3 陈瑜.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癌前病变45例疗效分析.中医杂志,1994,35(7):419.

    4 吴丹明.活血清热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及胃粘膜分泌实验研究.北京中医,1991,(4):18.

    5 田庚善.活血化瘀法实验研究进展.天津中医,1989,(1):33.

    作者单位:430300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

    (编辑李年令), http://www.100md.com(高正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