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1期
编号:10393115
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失败的原因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3-0235-02

    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危重病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但若长时间使用则会出现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导致撤机困难,治疗失败,收集我院56例撤机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综合1999年3月~2003年3月我院ICU收治各科呼吸衰竭、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且进行机械通气后撤机失败患者56例,其中男44例,女12例,年龄9~82岁,平均年龄(63.4±16.0)岁,上机时间3~183天,其中脑出血及大面积脑梗塞9例,颅脑损伤者7例,创伤失血性休克4例,重症胰腺炎3例,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3例,高位截瘫者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10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重症肺炎3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1例,各种癌症晚期4例,中毒1例,脑炎2例,甲亢危象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 百拇医药
    1.2 撤机失败的判定 撤机观察6h。若生命体征平稳,48h内无需重新插管者,属于成功组;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判定为失败:(1)撤机6h内,出现明显呼吸窘迫及循环不稳,呼吸频率>30次/min,心率或收缩压升高20%,血气显示pH≤7.30,SaO 2 ≤88%,需再次连接呼吸机;(2)同样原因导致拔管48h内重新插管 [1] 。

    2 结果

    56例机械通气患者,35例因原发疾病较重,从而导致撤机困难,此种病例在1周内死亡,11例则是治疗过程中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致使用时间长短不一,最长达半年,10例则是因为撤机时机及策略掌握不当,撤机后再发呼吸衰竭,给予重新连接呼吸机,调整策略后成功撤机。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呼吸衰竭常用方式,但如何有效撤机及提高撤机成功率。一直成为学者研究的焦点。经过对以上病例的总结,体会如下。
, 百拇医药
    危重病人,尤其是老年危重病人极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这是因为老年病人各个器官代偿能力,储备能力较差,呼吸系统退行性改变,呼吸功能减低,存在潜在低氧血症,而部分病人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加之手术及麻醉的影响,低氧血症发生率极高。而低氧血症,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易致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导致器官功能障碍,从而导致撤机困难。因而治疗中应注意防治结合,尽量保护重要脏器,防止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一直是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因为:(1)气管插管破坏上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屏障作用,支气管纤毛运动减弱,影响痰液分泌物的排出,坠积于肺部诱发细菌感染;(2)无菌观念不强,不能一吸一管,反复吸痰易将病原菌带入下呼吸道。而COPD患者,由于长期慢性呼吸肌疲劳,呼吸肌耐受力较严重,一旦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有可能加重病情,导致撤机困难。

    危重病人在发生感染、休克、呼吸衰竭、大手术后,可导致应激状态下一系列代谢的改变,出现负氮平衡,脂肪代谢增加,机体大量蛋白丢失,以致发生组织、细胞功能的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而大量蛋白丢失可致营养不良,从而引起呼吸肌力下降,呼吸肌作功减退,导致呼吸机依赖。已有资料表明,血清白蛋白浓度是反映机体代谢及营养状况的临床参数,是影响撤机失败率的因素之一 [2] 。合理的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呼吸肌群的萎缩及功能减退,维持呼吸肌收缩力,从而缩短呼吸机的使用时间和提高脱机的可能性 [3] 。
, 百拇医药
    老年病人,尤其是COPD患者,因肺功能受损,在机械通气后,极易产生呼吸机依赖。

    综上所述,撤机困难是肺内和肺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临床医生应对患者的自身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及 时正确的处理,且根据患者的病理生理和各种机械通气方式的不同的生理效应,合理调节机械通气方式及各种参数,吸氧浓度等,以利做到保护性机械通气,降低呼吸衰竭死亡率,提高撤机率。

    参考文献

    1 宋立强.呼吸机依赖患者撤机失败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22(10):603.

    2 张纳新,王平.249例机械通气脱机失败原因分析.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1,13(2):116.

    3 向镜芬,李小利,关永东,等.28例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机械通气患者分阶段营养支持治疗.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2001,13(4):247.

    (收稿日期:2003-04-27) (编辑 何蓓), 百拇医药(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