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1期
编号:10391851
小儿霉菌性肠炎25例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1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1-2991-01

    随着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致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霉菌性肠炎的发病率明显增高。我科于2001年7月~2003年7月共收治霉菌性肠炎25例,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5例患儿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新生儿2例,1~6个月4例,6个月~1岁14例,1~3岁5例。其中有18例曾用过多种抗生素,8例曾用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临床表现以腹泻为主,次数3~4次至10多次不等,大便以黄绿色泡沫样为主,含少量粘液,也可见“豆腐渣”样血便,25例患儿均无明显感染中毒症状,5例因病程长合并营养不良、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大便直接涂片镜检:22例查到假菌丝及孢子,3例未查出。大便培养:25例均培养出霉菌生长。

    1.2 方法 停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口服制霉菌素,~2岁10~20万U/次,>2岁25~50万U/次,3~4次/日,口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海斯药业公司生产的贝飞达胶囊(双歧三联活菌胶囊~1岁0.5粒/次,>1岁1粒/次),3次/日,疗程3~7天。根据脱水情况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合并营养不良患儿调整饮食,对症治疗。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1998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1] ,显效:用药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有效:用药72h内粪便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用药72h后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明显好转甚至恶化。

    2.2 治疗结果 显效18例,占72%,有效7例,占28%,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婴幼儿肠道正常菌群中,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肠球菌等厌氧菌占大多数。

    霉菌虽为肠道的常驻菌,但其含量甚少,肠道正常菌群对其有拮抗作用,一般无致病性,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滥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造成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使需氧菌增多,可诱发霉菌感染。贝飞达为肠溶胶囊,它所含的益生菌为双歧杆菌、嗜酸乳酸杆菌、粪肠球菌三联活菌制剂,全部可到达肠道,并在肠道内形成双歧杆菌(最内层)、嗜酸乳酸杆菌(中间层)、粪肠球菌(外层及肠腔层)生物菌膜,建立生物学屏障,并能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pH,激活巨噬细胞活性,抑制肠道病原菌及霉菌生长 [2]

    霉菌性肠炎患儿肠粘膜完整性受破坏,生物屏障功能差,制霉菌素对霉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且价格便宜,病人容易接受,是治疗霉菌性肠炎的首选药物,同时配合微生态调节剂贝飞达的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中国有关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2 王茂贵.微生态调节剂在儿科临床应用的评价.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17(3):252.

    作者单位:550002贵州省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编辑曲 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