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理论书籍 > 中医经典著作 > 丛书、全书类 > 医宗金鉴
编号:10412230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四】
http://www.100md.com 大医精诚
     治阳明证, 汗出渴欲饮水, 脉洪大浮滑, 不恶寒反恶热。石膏(碎,绵裹)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汤成,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集註:柯琴曰: 阳明邪从热化, 故不恶寒而恶热;热蒸外越, 故热汗自出;热烁胃中, 故渴欲饮水;邪盛而实, 故脉滑, 然犹在经, 故兼浮也。盖阳明属胃, 外主肌肉, 虽有大热而未成实, 终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石膏辛寒, 辛能解肌热, 寒能胜胃火, 寒性沉降, 辛能走外, 两擅内外之能, 故以为君。知母苦润, 苦以泻火, 润以滋燥, 故以为臣。用甘草, 粳米调和于中宫, 且能土中泻火, 作甘稼穑, 寒剂得之缓其寒, 苦药得之平其苦, 使沉降之性, 皆得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 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煮汤入胃, 输脾归肺, 水精四布, 大烦大渴可除矣。白虎为西方金神, 取以名汤, 秋金得令, 而炎暑自解矣。更加人参以补中益气而生津, 协和甘草, 粳米之补, 承制石膏, 知母之寒, 泻火而土不伤, 乃操万全之术者。

    白虎加人参汤治太阳中热, 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者, 暍是也。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右五味, 以水如前煮服法。集註:赵良曰: 汗出恶寒, 身热而不渴者, 中风也。汗出恶寒, 身热而渴者, 中暍也。其证相似, 独以渴不渴为辨。然伤寒、中风, 皆有背微恶寒, 与时时恶风而渴者, 亦以白虎人参汤治之。盖为火烁肺金, 肺主气者也;肺伤则卫气虚, 卫虚则表不足, 由是汗出身热恶寒。『内经』曰: 心移热于肺, 传为膈消。膈消则渴, 皆相火伤肺所致, 可知其要在救肺也。石膏能治三焦火热, 功多于清肺, 退肺中之火, 故用为君。知母亦就肺中泻心火, 滋水之源, 人参生津益所伤之气而为臣。粳米, 甘草补土以资金为佐也。
, 百拇医药
    猪苓汤治阳明病, 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少阴病下痢六、七日, 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眠者。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各一两, 右五味, 以水四升, 先煮四味, 取二升, 去滓,纳下阿胶, 烊消, 温服七合, 日三服。集註:赵羽皇曰: 仲景制猪苓一汤, 以行阳明, 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 不专利水。盖伤寒表虚最忌亡阳, 而里热又患亡阴、亡阴者, 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 不但大便不可轻动, 即小水亦忌下通。盖阴虚过于渗利, 则津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胶质膏养阴而滋燥, 滑石性滑去热而利水, 佐以二苓之渗泻, 既疏浊热而不留其瘀壅, 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 是利水而不伤阴之善剂也。故太阳利水用五苓者, 以太阳职司寒水, 故加桂以温之, 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 以二经两关津液, 特用阿胶, 滑石以润之, 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 寒温迥别, 惟明者知之。

    五苓散附茵陈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 热微消渴者。发汗已, 脉浮数烦渴者。中风发热, 六、七日不解, 而烦, 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 水入则吐者。茯苓十八铢 猪苓十八铢 白朮十八铢 泽泻一两 桂半两, 右五味,为散, 以白饮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 多服暖水, 汗出愈。註:是方也, 及太阳邪热入腑, 水气不化, 膀胱表里药也。治水逆, 水入则吐;一治消渴, 水入则消。夫膀胱者, 津液之腑, 气化则能出矣。邪热入之, 若水盛则水壅不化而水蓄于上, 膀胱之气化不行, 致不便不利也。若热盛则水为热耗, 而水消于上, 膀胱之津液告竭, 致小便不利也。水入吐者, 是水盛于热也;水入消者, 是热盛于水也。二证皆小便不利, 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 恐重伤津液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 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泽泻之咸寒, 咸走水腑, 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并泻水热也。用白朮之燥湿, 健脾助土, 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 宣通阳气, 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 利水之功倍, 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朮须桂上升, 通阳之效捷, 气腾津化渴自止也。若发热表不解, 以桂易桂枝, 服后多服暖水, 令汗出愈。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 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加人参名春泽汤, 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 治湿热发黄, 表里不实, 小便不利者, 无不克也。
, 百拇医药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朮汤治服桂枝汤或下之, 仍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者,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朮汤主之。于桂枝汤方内, 去芍药加茯苓, 白朮各三两, 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小便利则愈。註:服桂枝汤已汗也, 或下之已下也, 今仍有头项强痛, 翕翕发热,无汗之表;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停饮之里;无汗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当用小青龙汗之。今无汗表不解, 有水气, 心下满微痛, 小便不利, 而不用小青龙者, 以其已经汗下, 表里俱虚也,故仍用桂枝汤以解表, 去芍药之酸收, 避无汗心下之满;加茯苓之燥渗, 因水停小便不利也。余依桂枝汤法煎服, 谓依桂枝汤法取汗也。小便利则愈, 谓饮病输水道则愈也。此方即桂苓甘朮汤而有生姜、大枣,其意专在解肌, 利水次之, 故用生姜, 大枣佐桂枝, 以通津液取汗也。桂苓甘朮汤不用生姜, 大枣而加茯苓, 其意专在利水, 扶阳次之, 故倍加茯苓君桂枝, 于利水中扶阳也。故方后不曰依服桂枝汤方也。

    十枣汤治太阳中风表解,???? 汗出而不恶寒, 里有水气, 小便不利, 呕逆短气, 心下至胁痞满硬痛者. 此治水之急方也。大枣(擘)十枚 甘遂 大戟 芫花(熬)各等分, 右三味, 各别捣为散, 以水一升半, 先煮大枣肥者十枚, 取八合, 去滓, 纳药末 , 强人一钱, 羸人服半钱, 平旦温服。若下少病不除者, 明日更服, 加半钱。得快下后, 糜粥自养。集註:柯琴曰: 仲景治水之方, 种种不同, 此其最峻者也。凡水气为患, 或喘、或咳、或悸、或噎、或吐、或痢, 病在一处而止。此则水邪留结于中, 心腹脇下痞满硬痛, 三焦升降之气阻隔难通。此时表邪已罢, 非汗散之法所宜, 里饮实盛, 又非淡渗之品所能胜, 非选逐水至峻之品以折之, 则中气不支, 束手待毙矣。甘遂、芫花、大戟三味,皆辛苦气寒而禀性最毒, 并举而用之, 气味相济相须, 故可夹攻水邪之巢穴, 决其渎而大下之, 一举而患可平也。然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以毒药攻邪, 必伤及脾胃, 使无冲和甘缓之品为主宰, 则邪气尽而大命亦随之矣。然此药最毒, 参朮所不能君, 甘草又与之相反, 故选十枣之大而肥者以君之, 一以顾其脾胃, 一以缓其峻毒。得快痢后, 糜粥自养, 一以使谷气内充, 一以使邪不复作。此仲景用毒攻病之法, 尽美又尽善也。眛者惑于甘能中满之说, 而不敢用, 岂知承制之理乎?
, http://www.100md.com
    卷三十一完

    禦纂醫宗金鑑卷三十二

    刪補名醫方論卷七

    大承气汤治阳明病, 潮热, 手足濈然汗出,?? 语汗出多, 胃燥独语, 如见鬼状, 喘冒不能卧, 腹满痛, 脉滑实。又目中不了了, 睛不和。又少阴病初得之, 口燥咽干者。自痢清水, 色纯青, 心下痛, 口燥舌干者。六、七日, 腹胀不大便者。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右 四味, 以水一斗, 先煮二物, 取五升, 纳大黄, 煮取二升, 去滓;纳芒硝, 再上火微煮一、二沸, 分温再服。得下即停后服。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 厚朴(炙,去皮)二两 枳实三枚, 右三味, 以水四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三服。服汤当大便, 不尔再服,以 利为度。便即止服。集註:柯琴曰: 诸病皆因于气, 秽物之不去, 由于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 必用气分之药, 因以承气名汤。方分大, 小者, 有二义焉: 厚朴倍大黄, 是气药为君, 名大承气;大黄倍厚朴, 是气药为臣, 名小承气。味多性猛, 制大其服, 欲令大泄下也, 因名曰大;味寡性缓, 制小其服, 欲微和胃气也, 因名曰小。且煎法更有妙义, 大承气用水一斗, 煮枳朴, 取五升,去滓, 纳大黄, 再煮取二升, 纳芒硝, 何哉? 盖生者气锐而先行, 熟者气纯而和缓, 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 大黄继通地道, 而后枳, 朴除其痞满。若小承气以三味同煎, 不分次第, 同一大黄, 而煎法不同, 此可见仲景微和之意也。喻昌曰:『金匮』治痉为病, 胸满口噤, 卧不着席, 脚挛急必齘齿, 可与大承气汤, 乃死中求生之法也。『灵枢』谓热而痉者死, 腰折, 瘛瘲, 齿齘也。兹所云卧不着席, 即腰折之变文。脚挛急, 即瘛瘲之变文。且齘齿加以胸满口噤, 上、中、下三焦热邪充斥, 死不旋踵矣。在伤寒证腹满可下, 胸满则不可下然投是汤者, 须知所谓胸满, 谓其邪尚在表, 故不可下。此证入里之热, 极深极重, 匪可比伦, 况阳热深极, 阴血立至消亡, 即稍稍下之, 尚不足以胜其阳救其阴。故取此汤以承领其一线之阴气, 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 因而得生者多矣。「可与」二字甚活, 临证酌而用之, 初非定法也。既有下之重伤其阴之大戒, 复有下之急救其阴之活法, 学者欲为深造, 端在此矣。
, 百拇医药
    调胃承气汤治表解有汗, 里热不除, 胃因不和, 而不作解者。大黄(酒洗)四两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斤, 右三味, 以水三升, 先煮二味, 取一升, 去滓;纳芒硝, 微煮令沸, 稍稍温服之。註:三承气汤之立名, 而曰大者, 制大其服, 欲急下其邪也;小者, 制小其服, 欲缓下其邪也。曰调胃者, 则有调和承顺胃气之义, 非若大、小专攻下也。经曰: 热淫于内, 治以咸寒;火淫于内, 治以苦寒。君大黄之苦寒, 臣芒硝之咸寒, 二味并举, 攻热泻火之力备矣。更佐甘草之缓, 调停于大黄, 芒硝之间, 又稍稍温服之, 使其力不峻, 则不能速下而和也。

    更衣丸治津液不足, 肠胃干燥, 大便不通。朱砂(研如飞面)五钱 芦荟(研细,生用)七钱 滴好酒少许,和丸。每服一钱二分, 好酒下。集註:柯琴曰: 胃为后天之本, 不及固病, 太过亦病。然太过复有阳盛阴虚之别焉。两阳合明而胃家实, 仲景制三承气汤以下之;三阳燥结而津液亡, 前贤又制更衣丸以润之。古人入厕必更衣, 故以此命名也。朱砂以汞为体, 性寒重坠下达, 芦荟以液为质, 味苦膏润下滋。兼以大寒大苦之性味, 能润燥结, 从上导下而胃关开矣。合以为丸, 两者相须, 得效最宏, 奏功甚捷, 诚匪夷所思矣。
, 百拇医药
    麻仁丸又名脾约丸治肠胃燥热, 大便秘结, 小便数多。麻子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厚朴(去皮)一斤 杏仁(去皮,尖熬,碾脂)一升, 右六味为末, 炼蜜 为丸, 桐子大, 饮服十丸, 日三服;渐加, 以利为度。集註:成无己曰: 约者, 约结之约, 又约束也。经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今胃强脾弱, 约束津液, 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 小便数而大便硬, 故曰脾约。麻仁甘平而润, 杏仁甘温而润。经曰: 脾欲缓, 急食甘以缓之。本草曰: 润可去燥。是以麻仁为君, 杏仁为臣。枳实破结, 厚朴泻满, 故以为佐。芍药调中, 大黄通下, 故以为使。朱震亨曰: 既云脾约, 血枯火燔津竭, 理宜滋阴降火, 津液自生, 何秘之有? 此方惟热甚而禀实者可用, 热微而虚者, 愈致燥涸之苦矣。

    桃仁承气汤治血结胸中, 手不可近, 或中焦蓄血, 寒热胸满, 漱水不欲咽, 善忘, 昏迷如狂者。此方治败血留经, 通月事。桃仁(去皮,尖)五十个 桂枝三两 大黄四两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 右五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半, 去滓;纳芒硝, 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 温服五合;日三服, 当微痢。
, http://www.100md.com
    抵当汤并丸治伤寒蓄血, 并治症瘕, 追虫攻毒甚佳。水蛭(熬)三十个 虻虫(熬,去头足)三十个 大黄三两 桃仁(去皮,尖)三十个, 右四味为散, 以水五升, 煮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 利为度。

    水蛭(熬)二十个 虻虫(熬,去翅)二十五个 桃仁(去皮,尖)二十个 大黄三两, 右四味杵, 分为四丸, 以水一升, 煮一丸,取七合服。晬时当下血, 若不下更服。集註:柯琴曰: 膀胱为水腑, 血本无所容蓄者也。少腹者, 膀胱之室也, 热结硬满, 当小便不利, 而反利者, 是病不在膀胱内而在少腹内也。可知其随经之营血, 因瘀热而结于少腹之里, 而非膀胱之里也。故小便虽利, 而硬满急结, 蓄血仍瘀于少腹也。热淫于内, 神魂不安, 故发狂。血瘀不行, 则营不运, 故脉微而沉, 营不运, 则气不宣, 故沉而结也。营气不周于身, 则身黄。消谷善饥者, 胃火炽盛也。大便反易者, 血之濡也, 色黑者, 蓄血渗入也。善忘者, 血不荣、智不明也。此皆瘀血之微兆, 非至峻之剂, 不足以抵其巢穴, 而当此重任, 故立抵当汤。蛭, 虫之善饮血者, 而利于水,虻, 虫之善吮血者, 而猛于陆。并取水陆之善取血者以攻之。同气相求, 更佐桃仁之苦甘, 推陈致新, 大黄之苦寒, 荡涤邪热, 故名抵当也。若热虽盛而未狂, 少腹满而未硬, 宜小其制, 为丸以缓治之。若外证已解, 少腹急结, 其人如狂, 是转属阳明, 用调胃承气加桃仁, 桂枝之行血者于其中, 以微痢之, 胃和则愈矣。此桃仁承气为治之缓也。
, http://www.100md.com
    栀子豉汤 附: 加减诸汤治阳明病, 脉浮而紧, 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 不恶寒, 反恶热, 身重烦躁, 心中愦愦, 怵惕 懊憹, 目疼鼻干, 不得卧。栀子(擘)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右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 得二升半;纳豉, 煮取一升半, 去滓, 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止后服。若少气者, 加甘草二两。若呕者, 加生姜三两。若下后心烦腹满, 起卧不安者, 去香豉加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若医以丸药下之, 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 去香豉加干姜二两。若身热发黄者, 去香豉加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集註:柯琴曰: 太阳以心腹为里, 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 不特发热恶热, 目痛鼻干, 汗出身重, 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 咽燥口苦舌胎, 腹满烦躁不得卧, 消渴而小便不利, 凡在胃之外者, 悉是阳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剂, 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 制吐剂是引阳明表邪之出路, 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 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 太阳当汗而反吐之, 便见自汗出不恶寒, 饥不能食, 朝食暮吐, 欲食冷食, 不欲近衣等证, 此太阳转属阳明之表法, 当栀子豉汤吐之。阳明当吐而不吐, 反行汗下, 温针等法, 以致心中愦愦, 怵惕懊憹, 烦躁舌胎等证, 然仍在阳明之表, 仍当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苦能涌泄, 寒能胜热, 其形像心, 又赤色通心, 故主治心中上, 下一切证。豆形像肾, 又黑色入肾, 制而为豉, 轻浮上行, 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 一吐而心腹得舒, 表里之烦热悉解矣。所以然者, 急除胃外之热, 不致胃家之实, 即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热伤气者少气, 加 甘草以益气, 虚热相搏者多呕, 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 起 卧不安, 是热已入胃, 便不当吐, 故去香豉。屎未燥硬, 不宜复下, 故只用栀子以除烦, 佐枳朴以泄满, 此两解心腹之妙, 又小承气之轻剂也。若以丸药下之, 身热不去,知表未解也, 心中结痛, 知寒留于中也。表热里寒, 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 倍干姜之辛以逐寒, 而表热自解, 里寒自除。然非吐不能达表, 故用此以探吐之, 此又寒热并用, 为和中解表之剂矣。内外热炽, 肌肉发黄, 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 柏皮、甘草色黄而润, 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 形色之病, 仍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性, 能屈曲下行, 不是上涌之剂, 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 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 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 是取其横开。栀子厚朴汤, 以枳朴易豉, 是取其下泄。似皆不欲上越之义, 虽苦亦能作涌, 然非探吐不能吐也。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 则栀子之性自明矣。
, http://www.100md.com
    瓜蒂散治胸中痞硬痰饮, 一切实邪, 及气冲咽不得息者, 用此吐之。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 各别捣筛, 为散已, 合治之。取一钱匕, 以香豉一合, 热汤七合, 煮作稀糜, 去滓,取汁和散, 温, 顿服之。不吐者, 稍稍加服, 得快吐乃止。註:胸中者, 清阳之腑, 诸邪入胸, 皆阻阳气不得宣达, 以致胸满痞硬, 热气上冲, 燥渴心烦, 嗢嗢欲吐, 脉数促者, 热郁结也. 胸满痞硬, 气上冲咽喉不得息, 手足寒冷, 欲吐不能吐, 脉迟紧者, 寒郁结也。凡胸中寒热, 与气、与饮郁结为病, 谅非汗下之法所能治, 必得酸苦涌泻之品, 因而越之, 上焦得通, 阳气得复, 痞硬可消, 胸中可和也。瓜蒂极苦, 赤豆味酸, 相须相益, 能除胸胃中实邪, 为吐剂中第一品也。而佐香豉粥汁合服者, 藉谷气以保胃气也。服之不吐, 稍稍加服, 得快吐而即止者, 恐伤胃中元气也。此方奏功之捷, 胜于汗下, 所以三法鼎立, 今人不知岐伯, 仲景之精义, 置之不用, 可胜惜哉!

    小陷胸汤治心下痞, 按之则痛, 脉浮滑者。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实(大者)一个, 右三味, 以水六升, 先煮栝蒌实, 取三升, 去滓;纳诸药, 煮取二升, 分温三服。集註:程知曰: 此热结未深者, 在心下, 不似大结胸之高在心上。按之痛, 比手不可近为轻。脉之浮滑又缓于沉紧, 但痰饮素盛, 挟热邪而内结, 所以脉见浮滑也。以半夏之辛散之, 黄连之苦泻之, 栝蒌之苦润涤之, 皆所以除热散结于胸中也。先煮栝蒌, 分温三服, 皆以缓治上之法。程应旄曰: 黄连涤热, 半夏导饮, 栝蒌润燥, 合之以开结气, 亦名曰陷胸者, 攻虽不峻, 而一皆直泻, 其胸里之实邪, 亦从此夺矣。
, http://www.100md.com
    大陷胸汤丸主治伤寒发热, 不发汗而反下之, 表热乘虚入于胸中, 与不得为汗之水气结而不散, 令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其人身无大热, 但头汗出, 或潮热燥渴, 脉沉紧者。如水肿、肠澼, 初起形气俱实者, 亦可用。大黄六两 芒硝 苦葶苈子 杏仁(去皮)各半升 甘遂(为末)一钱, 右五味, 以水先煮大黄、杏、苈, 去滓, 纳芒硝, 煮一、二沸, 纳甘遂末, 温服, 得快痢止后服, 如未剧者, 加白蜜二合, 作丸如弹子大, 水煮一丸, 服过宿乃下, 如不下更服。集註:柯琴曰: 胸中者, 宗气之所出, 故名气海。气为阳, 故属太阳之部。气为水母, 气清则水精四布, 气热则水浊而壅结矣。水结于胸, 则津液不下, 无以润肠胃, 故大便必燥, 不下输膀胱, 故水道不通。大黄、芒硝善涤肠胃之热实, 此病在胸中而亦用以为君者, 热淫于内, 当治以苦寒, 且以润阳明之燥, 是实则泻子之法, 补膀胱之寒, 亦制之以其所畏也。任甘遂之苦辛, 所以直攻其水结。然水结因于气结, 必佐杏仁之苦温, 以开其水中之气, 气行而水自利矣。水结又因于气热, 必佐葶苈之大寒, 以清其气分之热, 源清而流自洁矣。若胸中水结而未及中焦者, 当小其制, 而复以白蜜之甘以缓之, 使留恋于胸中, 过宿乃下, 但解胸心之结滞, 而保肠胃之无伤, 是又以攻剂为和剂也。是方为利水攻积之剂, 故治水肿, 痢疾之初起者甚捷, 然必视其人壮实, 可以一战成功, 如平昔素虚弱与病久而不任攻伐者, 当念虚虚之戒矣。
, 百拇医药
    三物白散治伤寒,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及胸膈寒实痰水内结等证。桔梗三分 贝母三分 巴豆(去皮,熬黑,研如泥)一分, 右杵二味为末, 纳巴豆于臼中杵之, 以白饮合服。强人一钱, 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 在膈下必痢。不痢进热粥一杯, 痢过不止, 进冷粥一杯。註:是方治寒实痰水结胸, 极峻之药也。君以巴豆极辛极烈, 攻寒逐水, 斩关夺门, 所到之处无不破也。佐以贝母开胸之结。使以桔梗为之舟楫, 载巴豆搜逐胸邪。膈上者必吐, 膈下者必痢, 使其邪悉尽无余矣。然惟知任毒以攻邪, 不量强羸, 鲜能善其后也, 故羸者减之。不利进热粥, 利过进冷粥, 盖巴豆性热, 得热则行, 得冷则止。不用水而用粥者, 藉谷气以保胃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伤寒表解, 心下痞, 按之不软, 其脉关上浮者。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 分温再服。註:痞硬虚邪而用大黄、黄连, 能不起后人之疑耶? 仲景使人疑处, 正是妙处。盖因后人未尝细玩, 不得其法, 皆煎而服之,大悖其旨矣。观乎用气薄之麻沸汤渍大黄、黄连, 须臾去滓, 仅得其无形之气, 不重其有形之味, 是取其气味俱薄, 不大泻下。虽曰攻痞, 而攻之之妙义无穷也。
, 百拇医药
    附子泻心汤治伤寒表解, 心下痞, 恶寒汗出者。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别煮汁)一枚, 右四味, 切三味,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 须臾绞去滓, 纳附子汁, 分温再服。註:心下硬痛, 结胸也;硬而不痛, 心下痞也。恶寒而复汗出, 非表不解, 乃表阳虚也。故以大黄, 黄连, 黄芩泻痞之热, 附子温表之阳, 合内外而治之。其妙在以麻沸汤渍三黄, 须臾绞去滓, 内别煮附子汁, 义在泻痞之意轻, 扶阳之意重也。

    甘草泻心汤治伤寒中风, 医反下之, 其人不痢, 日数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鸣, 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 复下之, 其痞益甚, 止非结热, 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右六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註:毋论伤寒, 中风, 表未解, 总不可下, 医反下之, 因而成痞。其人下痢日数十行, 水谷不化, 腹中雷鸣者, 误下胃中空虚也。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心烦不得安者, 乘虚客邪上逆也。医见心下痞硬, 谓下之不尽, 又复下之, 其痞益甚。但此非结热之痞, 亦非寒结之痞。乃乘胃空虚, 客气上逆, 阳陷阴凝之痞也。方以甘草命名者, 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 补中缓急, 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 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 泻痞寒热, 备乎其治矣。
, http://www.100md.com
    生姜泻心汤治伤寒汗出解后, 胃中不和,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 腹中雷鸣下痢者。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黄连一两 生姜(切)四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註:伤寒汗出之后, 余邪转属阳明, 心下痞满硬痛不大便者, 此其人胃素燥热, 因而成实, 攻之可也。今其人平素胃虚, 兼胁下有水气, 即不误下, 余热乘虚入里, 结成痞硬不痛, 胃虚不能消化水谷, 则干噫食臭也。胃中寒热不和, 则腹中雷鸣下利也。名生姜泻心汤者, 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 胃中不和下利之痞, 未有不愈者也。

    半夏泻心汤治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 柴胡证具, 而以他 药下之, 但满不痛, 心下痞者。半夏(洗)半升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人参三两 黄连一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集註:王又原曰: 伤寒五、六日, 柴胡证具, 而以他药下之成痞。即用小柴胡汤, 以干姜易生姜, 以黄连易柴胡。彼以和表里, 此以彻上下。而必推半夏为君者, 痞从呕得来, 半夏之辛以破结而止呕也。
, 百拇医药
    旋覆代赭石汤治汗、吐、下解之后, 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代赭石一两 半夏(洗)半升 生姜(切)五两 甘草(炙)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集註:罗谦甫曰: 汗、吐、下解后, 邪虽去而胃气已亏矣。胃气既亏, 三焦因之失职, 清无所归而不升, 浊无所纳而不降, 是以邪气留滞, 伏饮为逆, 故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方中以人参, 甘草养正补虚, 姜、枣和脾养胃, 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代赭石之重, 使之敛浮镇逆, 旋覆花之辛, 用以宣气涤饮, 佐人参以归气于下, 佐半夏以蠲饮于上. 浊降痞硬可消, 清升噫气自除。观仲景治少阴水气上凌, 用真武汤镇之;治下焦滑脱不守, 用赤石脂禹余粮固之. 此胃虚气失升降, 复用此法理之。则胸中转否为泰, 其为归元固下之法, 各极其妙如此。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伤寒表不解, 瘀热在里发黄者。麻黄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甘草(炙)一两 生梓白皮一升 连轺二两, 右上八味, 以潦水一斗, 先煮麻黄, 再沸,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半日则尽。註:湿热发黄无表里证, 热盛者清之, 小便不利者利之, 里实者下之, 表实者汗之, 皆无非为病求去路也。用麻黄汤以开其表, 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湿热也。佐姜枣者和其营卫也。加连轺, 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同成表实发黄之效也。连轺即连翘根, 无梓皮以茵陈代之。成无己曰: 煎以潦水者, 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也。
, 百拇医药
    栀子柏皮汤治伤寒身黄发热, 无表里证者。栀子(擘)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柏一两, 右三味, 以水四升, 煮 取一升半, 去滓, 分温再服。註:伤寒身黄发热者,若有无汗之表, 以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汗之。若有成实之里, 以茵陈蒿汤下之. 今外无可汗表证, 内无可下里证, 惟有黄热, 宜以栀子柏皮汤清之可也。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 传写之误也。

    茵陈蒿汤治阳明病发热, 但头汗出, 身无汗, 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 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 腹微满者, 本方主之。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 以水二斗, 先煮茵陈, 减六升, 纳二味,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三服。小便当利, 如皂角汁状, 色正赤, 一宿腹减, 黄从小便去也。集註:柯琴曰: 太阳、阳明俱有发黄证, 但头汗出而身无汗, 则热不外越;小便不利, 则热不下泄, 故瘀热在里。然里有不同, 肌肉是太阳之里, 当汗而发之, 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凉散法。心胸是太阳、阳明之里, 当寒以胜之, 用栀子柏皮汤, 乃清火法。肠胃是阳明之里, 当泻之于内, 故立本方, 是逐秽法。茵陈禀北方气, 经冬不凋, 傲霜凌雪, 偏受大寒之气, 故能除热邪留结, 率栀子通水源, 大黄以调胃实, 令一身内外瘀热, 悉从小便而出, 腹满自减, 肠胃无伤, 乃合引而竭之之法, 此阳明利水之圣剂也。又曰: 仲景治阳明渴饮有四法: 本太阳转属者, 五苓散微发汗以散水气;大烦燥渴小便自利者, 白虎加参清火而生津;脉浮发热小便不利者, 猪苓汤滋阴而利水;小便不利腹满者, 茵陈蒿汤以泄满, 今黄从小便出, 病情治法, 胸有成 竹矣。每思仲景利小便必用气化之品, 通大便必用承气之品。故小便不利者, 必加茯苓, 甚者兼用猪苓, 因二苓为气化之品,而小便由于气化也。兹小便不利, 不用二苓者何? 本论云: 阳明病, 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与猪苓汤, 以汗多胃中燥, 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斯知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 不可用, 则汗不出而渴者, 津液先虚, 更不可用明矣。此以推陈致新之茵陈, 佐以屈曲下行之柝子, 不用枳, 朴以承气, 与芒硝之峻利, 则大黄但可以润胃燥, 而大便之不遽行可知。故必一宿而腹始减, 黄从小便去而不由大肠去, 仲景立法神奇, 匪夷所思耳。
, http://www.100md.com
    卷三十二完

    御纂醫宗金鑒卷三十三

    刪補名醫方論卷八

    小柴胡汤治伤寒五、六日, 寒热往来, 胸胁苦满, 嘿嘿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口苦耳聋, 脉弦数者, 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 宜此汤以和解之。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 甘草(炙)三两 生姜(切)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 去半夏、人参, 加栝蒌实。若渴者, 去半夏加人参, 栝蒌根。若腹中痛, 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 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 参加桂枝, 温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 去人参, 大枣, 生姜, 加五味子, 干姜。集註:程应旄曰: 方以小柴胡名者, 取配乎少阳之义也。至于制方之旨及加减法, 则所云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尽之矣。何则? 少阳脉循脇肋, 在腹阳背阴两岐间, 在表之邪欲入里, 为里气所拒, 故寒往而热来。表里相拒而留于岐分, 故胸脇苦满。神识以拒而昏困, 故嘿嘿。木受邪则妨土, 故不欲食。胆为阳木而居清道, 为邪所郁, 火无从泄, 逼炎心分, 故心烦。清气郁而浊, 则成痰滞, 故喜呕, 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此则少阳定有之证, 其余或之云者, 以少阳在人身为游部, 凡表里经络之罅, 皆能随其虚而见之, 不定之邪也。据证俱是太阳经中所有者, 特以五、六日上见, 故属之少阳, 半表半里兼而有之, 方是小柴胡证。方中以柴胡疏木, 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 黄芩清火, 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豁痰饮, 降里气之逆。人参补久虚, 助生发之气。甘草佐柴, 芩调和内外, 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 相须相济, 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至若烦而不呕者, 火成燥实而逼胸, 故去人参, 半夏加栝蒌实也。渴者, 燥已耗液而逼肺, 故去半夏加栝蒌根也。腹中痛, 木气散入土中,胃阳受困, 故去黄芩以安土, 加白芍以戢木也。脇下痞硬者, 邪既留则木气实, 故去大枣之甘而泥, 加牡蛎之咸而软也. 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水邪侵乎心矣, 故去黄芩之苦而伐, 加茯苓之淡而渗也。不渴身肌有微热者, 半表之寒尚滞于肌, 故去人参加桂枝以解之也。咳者, 半表之寒凑入于肺, 故去参, 枣加五味子, 易生姜为干姜以温之;虽肺寒不减黄芩, 恐干姜助热也。总之, 邪在少阳, 是表寒里热, 两郁不得升之, 故小柴胡之治, 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 百拇医药
    大柴胡汤治热结在内, 心下急呕不止, 郁郁微烦, 柴胡证仍在者, 与大柴胡汤下之。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芍药三两 枳实四枚 大黄二两 生姜五两 大枣(擘)十二升, 右八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 温服一升, 日三服。註:柴胡证在, 又复有里, 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 芍药者, 仍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 以里不虚。稍加大黄, 以泻结热。倍生姜者, 因呕不止也。斯方也, 柴胡得生姜之倍, 解半表之功捷, 枳、芍得大黄之少, 攻半里之效徐, 虽云下之, 亦下中之和剂也。

    柴胡桂枝汤治伤寒六、七日, 发热微恶寒, 肢节烦疼微呕, 心下支结, 此太阳少阳并病也, 柴胡桂枝汤主之。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洗)二合半 黄芩一两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擘)六枚 生姜(切)一两半, 右九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分温服。集註:柯琴曰: 仲景书中最重柴, 桂二方, 以桂枝解太阳肌表, 又可以调诸经之肌表;小柴胡解少阳半表, 亦可以和三阳之半表。故于六经病外, 独有桂枝证, 柴胡证之称, 见二方之任重不拘于经也。如阳浮阴弱条, 是仲景自为桂枝证之注释;血弱气虚条, 是仲景自为柴胡证之注释。桂枝有坏病, 柴胡亦有坏病, 桂枝有疑似证,柴胡亦有疑似证。病如桂枝证而实非, 若脚挛急与胸中痞硬者是已。病如柴胡证而实非, 本渴而饮水呕食谷呕, 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是已。此条为伤寒六七日, 正寒热当退之时, 反见发热恶寒诸表证, 更见心下支结诸里证, 表里不解, 法当表里双解之。然恶寒微, 发热亦微, 可知肢节烦疼, 则一身骨节不疼;可知微呕, 心下亦微结, 故谓之支结。表证虽不去而已轻, 里证虽已见而未甚。故取桂枝之半, 以散太阳未尽之邪;取柴胡之半, 以解少阳微结之证。口不渴, 身有微热者, 法当去人参;以六、七日来, 邪虽未解, 而正已虚, 故仍用之。外证虽在, 而病机已见于里, 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上, 为双解两阳之轻剂也。
, 百拇医药
    黄芩汤治太阳、少阳合病, 自下利者。若呕者, 加半夏, 生姜。黄芩 甘草 芍药各三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 以水一斗, 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再服, 夜一服。呕者, 加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集註:程应旄曰: 此之合病者, 头痛, 胸满口苦, 咽干,目眩, 或往来寒热, 或脉大而弦, 半表之邪, 不待太阳传递而即合少阳里气失守, 所以下痢, 阳热渐盛, 所以上呕。故用黄芩汤清热益阴, 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柯琴曰: 太阳、少阳合病, 是热邪已入少阳之里。胆火下攻于脾, 故自下痢, 上逆于胃, 故兼呕也。与黄芩汤, 酸苦相济, 调中以存阴也。热不在半表, 故不用柴胡, 今热已入半里, 故黄芩主之。虽非胃实, 亦非胃虚, 故不须人参以补中。兼呕者, 故仍加半夏、生姜, 以降逆也。

    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 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三两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夜二服。集註:程应旄曰: 热在胸中, 有烦躁郁闷之证可知。胃中反有邪气, 以寒邪被格在下故也。此证寒热俱有, 较之大青龙之寒热, 已向近里一层, 故其证不见之表里际, 而只见之上下际。腹中痛者, 阴邪在胃而寒乃独治于下也。欲呕吐者, 阳邪在胸, 而热乃独治于上也。此为上下相格治法, 亦寒热并施, 而辛寒易以苦寒, 辛热加以苦热, 更以人参, 半夏以补宣中气, 升降阴阳。自此条而互及泻心诸汤, 皆其法也。成无己曰: 湿家下后, 舌上如胎者, 以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传里而为下寒上热也。喻昌曰: 阴阳悖逆, 皆当和解法。
, 百拇医药
    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 得之二、三日以上, 心中烦不得卧。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两, 右五味, 以水五升, 先煮三物, 取二升, 去滓, 纳胶烊尽, 小冷,纳鸡子黄, 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 日三服。集註:柯琴曰: 此少阴病之泻心汤也。凡泻心必藉连、芩, 而导引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 胃中不和, 而心下痞硬者, 虚则加参, 甘补之, 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阳, 而心中烦不得卧者, 既不得用参, 甘以助阳, 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用芩、连以直折心火, 用阿胶以补肾阴, 鸡子黄佐芩, 连于泻心中补心血, 芍药佐阿胶于补阴中敛阴气, 斯则心肾交合, 水升火降。是以扶阴泻阳之方, 变而为滋阴和阳之剂也。是则少阴之火, 各归其部, 心中之烦不得卧可除矣。经曰: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斯方之谓欤!

    理中汤丸治中气不运, 腹中不实, 口失滋味, 病久不食, 脏腑不调, 与伤寒直中太阴, 自痢不渴, 寒多而呕等证。人参三两 白朮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右四味, 捣筛为末, 蜜丸如鸡子黄大,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 研碎, 温服之。日三, 四枚, 夜二枚;腹中未热, 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 用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若脐上筑者, 肾气动也, 去朮加桂四两。多吐者, 去朮加生姜三两。下多者, 还用朮。悸者, 加茯苓二两。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两半。腹中痛者, 加人参, 足前成四两半。寒者, 加干姜, 足前成四两半。腹满者, 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 饮热粥一升许, 微自温勿发衣被。集註:程应旄曰: 阳之动始于温, 温气得而谷精运, 谷气升而中气赡, 故名曰理中, 实以燮理之功, 予中焦之阳也。若胃阳虚, 则中气失宰, 膻中无发宣之用, 六腑无洒陈之功, 犹如釜薪失焰, 故下致清榖, 上失滋味, 五脏凌夺, 诸证所由来也。参、朮、炙草, 所以守中州, 干姜辛以温中, 必假之以焰釜薪而腾阳气, 是以谷入于阴, 长气于阳, 上输华盖, 下摄州都, 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 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胜, 即当脾肾双温, 加以附子, 则命门益土母温矣。白朮补脾, 得人参则壅气, 故脐下动气;吐多腹满者, 去朮也。加桂以伐肾邪, 加生姜以止呕也。加附子以消阴也。下多者湿胜也, 还用朮燥湿也。渴欲饮水饮渴也, 加朮使饮化津生也。心下悸停水也, 加茯苓导水也。腹中痛倍人参, 虚痛也。寒者加干姜, 寒甚也。
, http://www.100md.com
    干姜附子汤治下后复发汗, 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 不呕,不渴, 无表证, 脉沉微, 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一两 附子(去皮,生用,破八片)一枚,, 右二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顿服。

    茯苓四逆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 发汗, 若下之, 病仍不解, 烦躁者, 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炙)一两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破八片)一枚, 右五味, 以水五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註:凡太阳病治不如法, 汗后复下, 或下后复汗, 误而又误, 变成坏病。若其人阳盛而从热化, 则转属三阳, 阳衰而从寒化,则系在三阴。此二汤所治之烦躁, 皆坏病也。烦燥虽六经俱有, 而多见于太阳, 少阴者, 太阳为真阴之标, 少阴为真阳之本也。未经汗下而烦躁, 多属阳, 其脉实大, 其证渴热, 是烦为阳盛, 躁为阴虚。已经汗下而烦躁, 多属阴, 其脉沉微, 其证汗厥, 是烦为阳虚, 躁为阴极也。夫先下后汗, 于法为逆, 外无大热, 内不渴呕, 似乎阴阳自和, 而实妄汗亡阳, 所以虚阳扰乱于阳分, 故昼日烦躁不得眠, 盛阴偏安于阴分, 故夜而安静。脉沉微, 是真阳将脱而烦躁也。用干姜、附子壮阳以配阴。姜、附者, 阳中阳也, 生用则力更锐, 不加甘草则势更猛,是方比四逆为峻, 救其相离, 故当急也。先汗后下, 于法虽顺, 若病不解, 厥悸仍然, 骤增昼夜烦躁, 似乎阴盛格阳, 而实肾上凌心, 皆因水不安其位, 挟阴邪而上乘, 是阳虚有水气之烦躁也。用茯苓君四逆, 抑阴以伐水。人参佐四逆, 生气而益阳。参、苓君子也, 兼调以甘草, 比四逆为缓, 阴阳不急, 故当缓也。一去甘草, 一加参、苓, 而缓急自别, 仲景用方之妙如此。
, 百拇医药
    附子汤治少阴病, 身痛手足寒, 骨节痛, 口中和, 背恶寒, 脉沉者。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朮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註:少阴为寒水之脏, 故伤寒之重者多入少阴, 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证。方中君附子二枚者, 取其力之锐, 且以重其任也。生用者, 一以壮少火之阳, 一以散中外之寒, 则恶寒自止, 身痛自除, 手足自温矣;所以固生气之原, 令五脏六腑有本, 十二经脉有根, 脉自不沉, 骨节可和矣。更佐白朮以培土, 芍药以平木, 茯苓以伐水。水伐火自旺, 旺则阴翳消, 木平土益安, 安则水有制, 制则生化。此万全之术, 其畏而不敢用, 束手待毙者, 曷可胜计耶!

    四逆汤治脉沉厥逆等证。甘草(炙)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註:方名四逆者, 主治少阴中外皆寒, 四肢厥逆也。君以炙草之甘温, 温养阳气。臣以姜, 附之辛温, 助阳胜寒。甘草得姜、附, 鼓肾阳温中寒, 有水中暖土之功。姜附得甘草, 通关节走四肢, 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 阴消则阳气外达, 而脉升手足温矣。
, 百拇医药
    通脉四逆汤治少阴下痢清谷, 里寒外热,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反不恶寒, 其人面赤色, 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痢止脉不出者。厥阴下痢清谷, 里寒外热, 汗出而厥者主之。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甘草(炙)二两 附子(生用,去皮)大者一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二合, 去滓, 分温再服,其 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 加葱九茎。腹中痛者, 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 加生姜二两。咽痛, 去芍药, 加桔梗一两。痢止脉不出者, 加人参二两。註:论中扶阳抑阴之剂。中寒阳微不能外达, 主以四逆。中外俱寒, 阳气虚甚, 主以附子。阴盛于下, 格阳于上, 主以白通。阴盛于内, 格阳于外, 主以通脉。是则可知四逆运行阳气者也, 附子温补阳气者也, 白通宣通上下之阳气者也, 通脉通达内外之阳气者也。今脉微欲绝, 里寒外热, 是肾中阴盛, 格阳于外, 故主之也。倍干姜加甘草佐附子, 易名通脉四逆汤者, 以其能大壮元阳, 主持中外, 共招外热反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 亡在俄顷, 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 岂能疾呼外阳耶? 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分者, 恐涣漫之余, 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元气, 所谓有制之师也。若面赤者, 加葱以通格上之阳。腹痛者, 加芍药以和在里之阴。呕逆者, 加生姜以止呕。咽痛者, 加桔梗以利咽。痢止脉不出气少者, 俱倍人参, 以生元气而复脉也。
, 百拇医药
    白通汤治少阴病, 下痢脉微者, 与白通汤。痢不止, 厥逆无脉, 干呕烦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 脉微续者生。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分温再服。

    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以上三味, 以水三升, 煮取一升, 去滓, 纳猪胆汁人尿, 和令相得, 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註:是方也, 即四逆汤减甘草加葱白也, 而名之曰白通者, 以葱白能通阳气也。减甘草者, 因其缓也;加尿胆者, 从其类也。下咽之后, 冷体既消, 热性便发, 情且不违而致大益, 则二气之拒格可调, 上下之阴阳可通矣。

    真武汤治少阴水气为患, 腹痛下痢, 四肢沉重疼痛, 小便不利, 其人或咳或呕, 或小便利而下痢者, 用此加减。白朮二两 茯苓二两 白芍二两 大附子(炮)一枚 生姜(切)三两, 右五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七合, 日三服。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若下痢, 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 去附子加生姜, 足成半斤。註:小青龙汤治表不解有水气, 中外皆寒实之病也。真武汤治表已解有水气, 中外皆寒虚之病也。真武者, 北方司水之神也,以之名汤者, 藉以镇水之义也。夫人一身制水者脾也, 主水者肾也, 肾为胃关, 聚水而从其类, 倘肾中无阳, 则脾之枢机虽运, 而肾之关门不开, 水即欲行, 以无主制, 故泛溢妄行而有是证也。用附子之辛热, 壮肾之元阳, 则水有所主矣。白朮之苦燥建立中土, 则水有所制矣。生姜之辛散, 佐附子以补阳, 于主水中寓散水之意。茯苓之淡渗, 佐白朮以健土, 于制水中寓利水之道焉。而尤妙在芍药之酸收, 仲景之旨微矣。盖人之身阳根于阴, 若徒以辛热补阳, 不稍佐以酸收之品, 恐真阳飞越矣。用芍药者, 是亟收阳气归根于阴也。于此推之, 则可知误服青龙致发汗亡阳者, 所以于补阳药中必需芍药也。然下利减芍药者 , 以其阳不外散也;加干姜者, 以其温中胜寒也。水寒伤肺则咳, 加细辛, 干姜者, 散水寒也;加五味子者, 收肺气也。小便利者, 去茯苓, 以其虽寒而水不能停也。呕者, 去附子倍生姜, 以其病非下焦, 水停于胃也, 所以不须温肾以行水, 只当温胃以散水, 且生姜功能止呕也。
, 百拇医药
    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冷, 脉细欲绝者, 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 加吴茱萸, 生姜。当归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细辛 通草 甘草(炙)各二两 大枣(擘)二十五枚, 右七味, 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前汤内加吴茱萸半斤, 生姜三两, 右九味, 以水六升, 清酒六升和煮, 取五升, 去滓, 分温五服。註:凡厥阴病则脉微而厥, 以厥阴为三阴之尽, 阴尽阳生, 若受其邪, 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 故脉微而厥也。然厥阴之脏, 相火游行其间, 经虽受寒, 而脏不即寒, 故先厥者后必发热。所以伤寒初起, 见其手足厥冷, 脉细欲绝者, 不得遽认为虚寒而用姜、附也。此方取桂枝汤, 君以当归者, 厥阴主肝为血室也。佐细辛味极辛, 能达三阴, 外温经而内温脏。通草其性极通, 善开关节, 内通窍而外通营。倍加大枣, 即建中加饴用甘之法。减去生姜, 恐辛过甚而迅散也。肝之志苦急, 肝之神欲散, 甘辛并举, 则志遂而神悦, 未有厥阴神志遂悦, 而脉微不出, 手足不温者也。不须参、苓之补, 不用姜、附之峻, 此厥阴厥逆与太少不同治也。若其人内有久寒, 非辛温之品所能兼治, 则加吴茱萸, 生姜之辛热, 更用酒煎, 佐细辛直通厥阴之脏, 迅散内外之寒, 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
, 百拇医药
    吴茱萸汤治厥阴病, 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少阴证, 吐痢手 足厥冷, 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 日三服。集註:罗谦甫曰: 仲景救阳诸法, 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 其附子生用;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 或壮微阳使之外达, 或招飞阳使之内返, 此皆少阴真阳失所, 故以回阳为亟也。至其治厥阴, 则易以吴茱萸, 而并去前汤诸药, 独用人参, 姜、枣者, 盖人身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 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 此之生气一虚, 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 不惟本经诸证悉具, 将阳明之健运失职, 以至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痢, 厥逆, 烦躁欲死, 食谷欲呕, 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 辛苦大热, 能达木郁, 直入厥阴, 降其盛阴之浊气, 使阴翳全消, 用以为君。人参秉冲和之气, 甘温大补, 能接天真, 挽回性命, 升其垂绝之生气, 令阳光普照, 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坤合德, 木土不害, 一阳之妙用成, 而三焦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 诸证有不退者乎? 盖仲景之法, 于少阴则重固元阳, 于厥阴则重护生气, 学者当深思而得之矣。
, 百拇医药
    乌梅丸治厥阴病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即吐蚘。又主久痢。乌梅三百个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 蜀椒(去汁)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右十味, 异捣筛, 合治之。以苦酒浸乌梅一宿, 去核蒸之, 五升米下, 饭热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 纳臼中, 与蜜杵二千下, 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 日三, 稍加至二十丸,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集註:柯琴曰: 六阴惟厥为难治。其本阴, 其标热, 其体木, 其用火,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或收, 或散, 或逆, 或从, 随所利而行之, 调其中气使之和平, 是治厥阴法也。厥阴当两阴交尽, 又名阴之绝阳, 宜无热矣。第其具合晦朔之理, 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 所以厥阴病热, 是少阳使然也。火王则水亏, 故消渴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气有余便是火也。木胜则克土, 故饥不欲食。虫为风化, 饥则胃中空虚, 蚘闻食臭出, 故吐蚘也。仲景立方, 皆以甘辛苦味为君, 不用酸收之品, 而此用之者, 以厥阴主肝木耳。『洪范』曰: 木曰曲直作酸。『内经』曰: 木生酸, 酸入肝。君乌梅之大酸, 是伏其所主也。配黄连泻心而除疼, 佐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连柏治厥阴阳邪则有余, 不足以治阴邪也。椒、附、辛、姜大辛之品并举, 不但治厥阴阴邪, 且肝欲散, 以辛散之也。又加桂枝、当归, 是肝脏血, 求其所属也。寒热杂用, 则气味不和, 佐以人参, 调其中气。以苦酒浸乌梅, 同气相求, 蒸之米下, 资其谷气。加蜜为丸, 稍与而渐加之, 缓则治其本也。蚘, 昆虫也, 生冷之物与湿热之气相成, 故药亦寒热互用, 且胸中烦而吐蚘, 则连、柏是寒因热用也。蚘得酸则静, 得辛则伏, 得苦则下, 信为治虫佳剂。久痢则虚, 调其寒热, 酸以收之, 下痢自止。
, 百拇医药
    赤石脂禹余粮汤治久痢不止, 大肠虚脱, 服理中丸而利益甚者。赤石脂(捣碎)一斤 禹余粮(捣碎)一斤 右二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去滓, 分温三服。集註:柯琴曰: 甘、姜、参、朮可以补中宫元气之虚, 而不足以固下焦脂膏之脱。此痢在下焦, 故不得以理中之剂收功矣。然大肠之不固, 仍责在胃, 关门之不闭, 仍责在脾。二石皆土之棈气所结, 实胃而濇肠, 急以治下焦之标者, 实以培中宫之本也。要知此证土虚而火不虚, 故不宜于姜、附。若湿甚而虚不甚, 复痢不止者, 故又当利小便也。

    白头翁汤治厥阴热痢, 下重, 脉沉弦, 渴欲饮水者。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各三兩 右四味, 以水七升, 煮取三升, 去滓, 温服一升, 不病更服一升。註:三阴俱有下利证, 自利不渴者, 属太阴也;自利而渴者, 属少阴也。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 厥而不渴下痢清谷;属于热者, 消渴下重, 下利脓血。此热利下重, 乃火郁湿蒸, 秽气奔迫广肠魄门, 重滞而难出,『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君以白头翁寒而苦辛, 臣以秦皮寒而苦濇。寒能胜热, 苦能燥湿, 辛以散火之郁, 濇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焦之火, 则渴可止。使黄柏泻下焦之热, 则痢自除也。治厥阴热利有二, 初痢用此方,以苦燥之, 以辛散之, 以濇固之, 是谓以寒治热之法;久痢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 佐以苦寒, 杂以温补, 是谓逆之从之, 随所痢而行之, 调其气使之平也。

    卷三十三完,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