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文摘专辑
编号:10320336
针刺疗法(2003.12.04)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58期
     针灸治疗假性延髓麻痹

    假性延髓性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常见于脑部疾病、特别是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表现以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障碍等为特征。属祖国医学“脑卒中、瘖痱、喉痹”范畴。患者常因不能进食、进水,出现营养不良及水电解质紊乱,易因呛咳造成吸入性肺炎,重症患者还可因痰液阻塞呼吸道,从而导致窒息而危及生命。目前,国内外中、西药和手术对该病均无特效治疗方法,只能靠鼻饲和输液维持生命。近年来,针灸治疗该病的报道日益增多,且有较好疗效。解放军成都军区成都总医院康复理疗科的王文春医师等将近10年来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以“针灸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研究进展”为题,刊于《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第19期之中。

    文中介绍了近10年来针灸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从取穴、治疗方法、疗效评价标准、机制研究等方面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文献报道做了综述。王文春医师等认为,近10年来,针刺治疗该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取穴上多是颈项部腧穴和辨证取穴为主,在治疗方法上则多样化,有体针、头针、耳针,还有针药合用、针刺配合现代康复训练等,且都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费用低廉、副作用小等优点。相对于现代医学及中药对该病疗效欠佳的情况下,针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有效疗法,值得推广。
, 百拇医药
    然而,王文春医师等同时指出,用针灸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目前仍存在着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没有统一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疗效评定标准客观化程度低,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差;2、临床研究设计尚不十分科学:或样本少,或未设双盲对照组,或未进行统计学处理等。并且对影响针灸疗效的其他因素,如患者功能状态、针灸时机、针刺方法等重视不够。故很难从多种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方法中,判断出最佳取穴和治疗方案;3、针灸对假性延髓麻痹的作用机制研究还需深入:目前,已有医家采用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学等指标进行实验研究,但大多只采用了其中部分指标。针对如上存在的问题,王文春医师等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经穴疗效筛选在运动疲劳恢复方面的应用

    运动疲劳无论是急性疲劳还是过度疲劳都带有全身性的特点,大负荷或超负荷的运动,对人体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和运动系统在内的人体各系统都有生理或病理范围内的影响,所谓消除疲劳,就是对运动造成的身体不良变化进行调节,使之尽快恢复健康状态,并出现能量和功能的超量恢复。中医临床实践和现代经穴研究试验显示,穴位和经络在全面调节人体功能,克服不良的机体状态、恢复疲劳与健康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21期报道了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马亚妮对经穴疗效筛选在运动疲劳恢复方面的应用的研究。马亚妮对《中医针灸临床取穴表》、《实用针灸大全》、《中国针灸学》、《实用针灸治疗表解》、《太乙神针灸临证录》的处方穴位进行了疗效频次和经穴分布的统计和比较,筛选出各著作在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传染科、五官科以及急症等处方用穴五列和四列前十个穴位中均含有的五个穴位和三个穴位以及穴次最集中的三条经络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这些穴位的覆盖面和疗效最佳,在调节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作用最强。五列前十位的穴位以及各列前十位都含有的五个穴位,根据频次它们依次是: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气海、肾俞;四列前十位含有的三个穴位根据频次它们依次是:中脘、关元、脾俞。以上各穴位都分布在14条经脉上,各经穴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集中在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上。五列处方用穴前十位频次率的顺序排列依次是:足三里、合谷、三阴交、气海、肾俞。四列统计前十位穴位均含有的三个穴位频次率的排列顺序依次是中脘、脾俞、关元。各著作处方用穴频次最集中的三条经络是任脉,且穴均频次(即经络用穴频次数与其所包含的穴位数的比值)的平均数为12.26,名列第一;足太阳膀胱经,穴均频次的平均数为11.03,名列第二;足阳明胃经穴均频次的平均数为9.71,名列第三。以上三条经络与处方用穴的关系更为密切,在调节人体功能保健方面,有广泛性和重要性。可以认为以上经络与穴位在调节人体生理、病理和保健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其应用于运动疲劳的恢复,提高人体功能方面,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 百拇医药
    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

    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的周菊华医师观察了穴位注射配合电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她首先将6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情况均有可比性。具体治疗方法如下:2组取穴相同。主穴:下关、合谷;随症配穴:第1支痛加阳白、头维、丝竹空;第2支痛加迎香、四白、颧髎;第3支痛加颊车、翳风、承浆。治疗组在压痛点处消毒后,每点缓慢注入0.5%盐酸布比卡因注射液0.5ml,每次取1~2点。然后用毫针刺入主穴1寸;体穴每次选2穴,针刺得气后,停止行针,接G6805型电针治疗仪,用密波,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分钟。对照组用毫针刺入主穴1寸;体穴每次选2穴,针刺得气后,停止行针,留针30分钟。均隔日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共2个疗程。经治疗2个疗程后,本组30例中,治愈2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2例中,治愈12例,显效6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5.00%;两组总有效率、治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据此认为,上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满意。
, 百拇医药
    三叉神经痛属祖国医学“面痛”范畴,多因风寒之邪袭于阳明筋脉,血气痹阻或因风热病毒浸淫面部,影响筋脉气血运行而致。周菊华医师采用以上穴位注射盐酸布比卡因及电针的方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她认为,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如下因素有关:1、利用布比卡因较强的局部麻醉效能,有效的阻滞三叉神经,达到镇痛的目的;2、配合电针,尤其是密波,可直接刺激传导痛觉的神经,使这类神经中的痛觉纤维的传导发生阻滞,又可使脊髓背角细胞对损害性刺激的反应受到抑制;3、运用针灸以痛为腧、近治原理,辅以远部取穴,旨在疏通局部筋脉,使气血调和,通则不痛。同时注意体穴的选择每次一般不与穴位注射的部位重复,这样就不会产生因局部麻醉而难以得气的现象,从而有效地发挥针刺的调整作用。以上周菊华医师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治疗体会,刊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19卷5期中。

    针刺可促进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四肢功能恢复

    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又名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是以四肢对称性、进行性、弛缓性瘫痪,腱反射降低或消失,或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为临床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导致瘫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病程较长,约1/3病人可遗留后遗症,致残率高。对此西医至今尚未无特效方法。据悉,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的董勤医师等采用针刺疗法治疗该病,对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状况进行了系统观察,获得了满意疗效,《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19卷5期中对此作了报道。
, 百拇医药
    他们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用营养神经、对症治疗。治疗组并用针刺治疗,取穴:循经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下肢取阳陵泉、足三里、悬钟、解溪、太冲。局部近取麻痹水平上下相应华佗夹脊穴,上肢瘫以胸夹脊为主,下肢瘫以腰夹脊为主,均刺向督脉。随症配穴:温热湿毒外袭,配少商、尺泽、三阴交;脾胃虚弱配脾俞、胃俞、中脘;肝肾亏损配肝俞、肾俞、太溪。刺法:捻转提插法,急性期以泻为主,恢复期补泻兼施,后遗症期以补为主。留针30分钟,间歇行针2次,每日1次。对照组并用泼尼松,成人每日40mg,儿童每日1mg/kg。疗程均为1个月。经治疗后,治疗组37例中,痊愈16例,显效11例,好转8例,无效2例,痊愈率43.24%,好转率21.62%,总有效率94.59%;对照组35例中,痊愈7例,显效9例,好转16例,无效3例,痊愈率20%,好转率45.71%,总有效率91.43%;治疗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上下肢肌力、肢体功能状况、感觉障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积分均明显改善;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提高,末端潜伏期(ML)均缩短;两组(正中神经SCV除外)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http://www.100md.com
    根据GBS四肢功能障碍的临床主症,该病属中医学“痿证”范畴,以上董勤医师等所用之方根据该病发病机制和部位,将循经取穴与局部近取有机结合,并辅以随症配穴,整体与局部并重,从而有效促进四肢功能的康复。

    针刺并心理支持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伴精神障碍

    广东省惠州市卫生学校的陈芳华医师及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中医科的李峭峰医师观察了针刺疗法配合心理支持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发精神障碍的疗效。该方法刊登于《中国临床康复》2003年第7卷第19期中。具体做法为:

    采用分组对照观察的方法,将78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支持疗法,对照1组单纯针刺疗法,对照2组单纯支持疗法,观察分析三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精神障碍的改善情况。治疗组的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针刺疗法:1.取穴:百会,头部血管舒缩区,上肢障碍取头部上肢运动区,下肢障碍取头部下肢运动区;配穴,上肢:手三里、手五里、曲池、三阳络;下肢:阳陵泉、绝骨、秩边、环跳、足三里;另配风池,内关,神门,肾俞,三阴交,均双侧取穴,头部穴对侧取穴。2.针刺方法:穴位常规消毒,百会穴进针方向按平行于运动区的方向进针,运动区以45°角的百会方向斜刺,进针得气后,行快速小角度捻转1min,接上电针仪,选择连续波频率为5.0~6.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不能表达时以患者有轻微的不适表情为度)通电30min,去电后留针3.0~4.0h。针刺1次/d,治疗1周后休息1d,再行下一疗程,治疗10周评定疗效。心理支持疗法:具体做法:1~3周先与家庭主要成员会谈,每周1次;4~6周开始与患者及家庭主要成员一块会谈,每周1次;7~10周,如条件允许可单独与患者会谈,每周1次。会谈的重点,建立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家庭成员及患者的信任,消除其对疾病的偏见。对照1组只用针刺疗法,对照2组只用支持疗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时间同于治疗组。3组患者中焦虑不安者可口服舒乐安定1mg,2次/d。伴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经治疗后,治疗组肢体功能及精神障碍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
, 百拇医药
    陈芳华医师及李峭峰医师认为,脑卒中后脑损伤程度越重,精神障碍的病灶形成的机会就越大。出血性脑卒中因血液激发弥漫性脑血管痉挛,使同侧与对侧脑血流量降低,加重了组织缺血缺氧刺激而引发精神障碍。实验证明头针能改善大脑的血流量,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变大脑缺血,增强病灶周围细胞的代偿,从而改善精神障碍。以上临床疗效观察结果亦表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伴精神障碍效果良好,但如并用心理支持疗法,则效果更佳。

    近泻远补针刺法治疗眼肌麻痹

    眼肌麻痹属中医“上睑下垂”、“睑废”、“视一为二”等范畴,多由于脾虚气陷,或肝肾亏损,气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经络阻滞、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中医杂志》2003年第10期报道了山西省临汾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宋京英、闫晋萍临床采用近泻远补针刺法治疗眼肌麻痹,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他们共收治了56例患者,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14~67岁;病程10天~8个月;患有糖尿病者24例,患有脑血管病者18例,炎症所致者10例,外伤所致者4例,上睑提肌麻痹的动眼神经型21例,外直肌麻痹的外展神经型13例,内直肌麻痹的滑车神经型9例,全眼肌麻痹的混合型13例,单眼患病者45例,双眼患病者11例。治疗方法:取穴:上睑提肌麻痹取阳白透鱼腰、攒竹透鱼腰、丝竹空透鱼腰;外直肌麻痹取太阳、球后、丝竹空;内直肌麻痹取睛明,承泣、攒竹。同时均取视区、风池、外关、血海、三阴交、足三里、太溪、太冲。嘱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规消毒,选29号1~1.5寸毫针,先针刺视区及风池穴,得气后,快速捻针5分钟,再嘱患者仰卧,除太阳、球后、承泣、睛明直刺外,其余穴均采用透刺。睛明穴针刺得气后不留针,透针穴针刺得气后接通G6805电针治疗机,选用断续波,电流强度以见眼睑肌肉轻度抽动为度,持续20分钟,远端腧穴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插1.5cm艾卷并点燃,艾卷燃尽后,行捻转补法,局部与远端腧穴均留针4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第1疗程后间隔2天,继续第2个疗程。疗效标准:痊愈:眼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眼球活动自如,斜视、复视消失;显效:眼肌功能部分恢复正常,眼球活动基本自如,斜视、复视减轻;进步:眼肌运动有所恢复,眼球活动略有进步,斜视、复视稍有减轻;无效:治疗2~3个疗程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56例患者,经1~3个疗程的治疗,痊愈28例,占50.0%;显效19例,占33.9%;进步8例,占14.3%;无效1例,占1.8%。总有效率达到98.2%。治疗次数5~27次,平均16次。经随访,无一例复发。

    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和痛苦。《中国针灸》2003年第23卷第8期报道了湖北中医学院针灸骨伤系孟培燕、吴绪荣等临床采用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方法:首先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本组与对照组各30例患者。本组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夹脊穴的定位以X线片为参照,取2~3对,为病变局部夹脊穴。所有穴位局部常规消毒,用5ml注射器抽取川芎注射液,快速刺入皮下,缓慢进针约1寸,无疼痛及触电感后回抽无血,即可注入药液,每穴1ml,出针后,再加针刺。用30号2.5寸毫针,深约1~1.5寸,风池穴针尖向着鼻尖,并使之得气,使患者有酸胀感及向枕、头顶处出现较强的针感传导;夹脊穴直刺,并使之得气,留针30分钟。对照组单纯用针刺,取穴操作同上。两组均隔日1次,6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日,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统计。
, 百拇医药
    结果显示:本组的30例患者治疗后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椎动脉血管内径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对照组血流量部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左侧起始部、C4、右侧起始部,P<0.05),左侧C5、右侧C4、C5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中左侧起始部、C5、右侧起始部、C5治疗后椎动脉血管内径较治疗前明显增宽,有显著性差异(P<0.05),左侧C4、右侧C4治疗后椎动脉血管内径与治疗前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流量、血流速度、血管内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本组30例,治愈22例,好转8例,无效0例,有效率达到了100.0%;对照组30例,治愈11例,好转9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66.7%;本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孟培燕、吴绪荣等医生认为穴位注射加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机理为:不仅有穴位注射的针、药、穴协同作用的充分发挥,而且由于针刺调整了机体功能状态,改变了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从而更有利于药物治疗效能的发挥。由于在研究中发现,穴位注射对椎动脉的血管内径、血流量及血流速度都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对前两项、而且起始部位及其临近的改变更为明显,且与临床症状的改善呈正比,特提出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可考虑将重点放在椎动脉的起始部位及其临近,以期收到更好的临床疗效。B20, http://www.100md.com(中国中医研究院信息所)